谁在这轮A股最能打?上市公司第一大省广东用“涨”声给出了答案
上市公司,是观察区域经济活力和高质量发展的晴雨表。作为经济第一大省,广东不仅在GDP总量上连续36年领跑全国,其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也长期位居前列。2025年以来,随着A股市场活跃度持续攀升,广东上市公司在数量、结构与成长性上持续积蓄优势,成为观察“高质量发展含金量”的重要样本省份。
截至2025年11月14日,广东A股上市公司达887家,数量居全国首位,领先江苏、浙江、山东等传统制造业强省,在市值、营收、利润等多项关键指标上均展现强劲实力。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截至11月14日,广东A股上市公司共贡献了80只股价翻倍个股,占全市场翻倍股总数的近五分之一,是翻倍股最多的省区市之一。

作为经济第一大省,广东在GDP总量上连续36年领跑全国。图为广州新中轴线。资料图片
资本的聚焦,正是对广东企业结构优化与价值创造能力的鲜明注脚。作为全国制造业重镇与科创策源地,广东在数量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形成质量优势,其上市公司前三季度营收与利润增速全面跑赢A股整体,产业梯队厚实,结构优势凸显。
在“硬”实力的厚实底座之上,广东资本市场的“新”实力正加快显现。一个以科技—产业—金融深度融合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牵引、以资本赋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格局,正在这片改革热土上不断“增创新优势、实现新突破”。
上市公司第一大省
孕育“第一股”新势力
资本市场强省,广东从来不缺主角光环。
就在上证指数突破4034点、A股总市值逼近120万亿元的高光时刻,广东上市公司再次站上了市场聚光灯的中心。
数据显示,剔除新股后,今年以来A股翻倍股共计450只,其中来自广东的有80只,占比近五分之一,翻倍股最多,广东上市公司无疑是这一轮行情中“最能打”的区域军团之一。

“飞行汽车第一股”亿航智能的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在广州进行飞行演示。
强者恒强,从不是偶然。广东是名副其实的“上市公司第一大省”。截至目前,广东拥有A股上市公司887家,数量稳居全国第一,构建起一张覆盖电子、计算机、新能源、通信设备、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本地图。这些企业,不仅是“撑业绩”的基本盘,更是“出新势”的主力军。
放眼当前的牛市,科技股正在成为观察新质生产力跃迁的重要窗口。而广东不仅在科创板、创业板上市企业数量全国领先,且有321家上市公司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量居全国首位,形成了技术引领、产业协同、梯度成长的“广东科创企业新方阵”。
就在今年6月11日,深圳上市公司影石创新成为“全球智能影像第一股”。近年来,以这些“第一股”为代表,广东上市企业犹如一块块拼图,拼出资本市场版图里广东现代化产业奋进的“新”实力。数据显示,过去十年,广东新增上市公司529家,其中82.6%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居全国首位。

“全球智能影像第一股”的影石创新于今年4月发售的全景相机引爆海外。图为纽约市民排队抢购。影石创新供图
“第一股”,是行业里程碑,更是区域实力的缩影。在不断突破“无股区”“空白赛道”的同时,广东A股公司结构也在加速优化,龙头效应愈发突出。
截至11月4日,广东29家A股上市公司市值超过千亿元,其中3家突破万亿元。在电子、计算机、轻工制造、环保等八大领域,广东龙头上市公司数量占全国比重超过20%,位居全国第一。
一个省份,能够同时孕育出比亚迪、美的这样的智造标杆,也能不断涌现“第一股”新物种,这本身就是产业厚度、资本活力与创新能力同频共振的最好注脚。
资本看重回报,也押注未来。从数量优势到涨幅领先,从龙头扎堆到“第一股”井喷,广东这份成绩单,不仅是经济基本面的映照,也是资本市场对其未来发展潜力的确认。一根根K线背后,是一个区域在全球变局中的突围,是新质生产力在岭南大地的蓄势勃发。
高研发高成长
培育新质生产力“硬支点”
制造强省的竞争力,归根结底在企业。广东上市公司的“硬实力”,不仅体现在总量和规模上的领先,更体现在对创新的持续投入与高质量转化上。
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广东A股上市公司合计研发投入达2405亿元,占A股总量的21.15%;平均研发费用达2.86亿元,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6%;研发强度(研发占营收比例)达3.01%,在所有省份中位居首位。比亚迪、中兴通讯、美的集团等多家龙头企业研发投入均超过百亿元。广东上市公司在AI、新能源、高端装备等关键领域持续攻坚。

作为新能源车产业龙头,比亚迪生产的新能源车正搭乘全球最大汽车运输船销往巴西。比亚迪供图
与高投入相匹配的,是可见的业绩转化。数据显示,在广东研发费用超10亿元的30家公司中,有24家实现营收正增长,平均营收增速达11.71%。科技成果不是停留在“实验室”,而是加速走向“产线”和“市场”,成为推动业绩持续增长的核心变量。
从最新披露的数据看,产业“主力军”的带动效应亦十分明显。前三季度,广东非新股上市公司实现营收8万亿元,同比增长6.91%,是A股整体增速的6倍;归母净利润6324.18亿元,同比增长5.21%,同样高于A股整体5.07%的增速。
不断上升的现金流表现,也为企业的后续研发投入和全球拓展提供更大空间。电子制造、智能家电等行业维持正向现金流,显示出广东制造业龙头在全球竞争中具备良好的内生增长与抗风险能力。
一个“愿投入、能产出、会转化”的研发体系,正在成为广东上市公司共同的底色,也为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形成提供了现实支撑。
价值回报样本
塑造资本市场“粤派范式”
优质的上市公司,不仅要“长得好”,更要“能赚钱”。广东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回报能力,正成为资本市场一股日益鲜明的“粤派样本”。
今年以来,广东持续展现出多维度的资本回馈能力:IPO节奏稳中有进,并购重组活跃高效,分红派现真金实意,共同构建起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价值闭环。
在一级市场,广东依然是IPO的重点输出地。2025年前三季度,A股新上市公司共78家,广东占14家,占比达17.9%,高于其存量占比(约17.2%);总募资额达112.01亿元,企业主要集中于智能制造、消费电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影石创新首日涨幅超500%,后续表现稳健,成为智能影像领域的新标杆。

“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科技的产品已进入比亚迪、吉利、奥迪一汽新能源、富士康等企业工厂进行实训。优必选供图
在二级市场,广东上市公司成为并购重组“高频玩家”。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广东完成并购重组66起,金额达549亿元,在办项目达146起,金额超560亿元,居全国首位。分行业看,制造业、数字科技、新能源三大方向最为活跃,传统企业向科技型企业的“跃迁整合”步伐明显加快。
与此同时,广东企业在分红层面也体现出更强的责任意识与股东意识。2025年中期,有超70家广东上市公司实施现金分红,合计派现超160亿元,涵盖多个高分红企业和股息支付率超过100%的“回馈型公司”。在注重发展质量的同时,也注重对投资者的价值兑现。

在广东,创新动能与资本双向奔赴,形成科创“生态雨林”。图为广州生物岛。
产业链在强,资金链要通;利润在高,回报要实。广东的上市公司,正从“技术—规模—利润”三段式发展,迈向“科技—资本—投资”三轮驱动。以可持续增长托起产业高地,以稳健回报积蓄市场信心,广东正为全国资本市场注入更多结构性价值标杆。
数量体现规模,结构映照方向,质量决定成色。以887家上市公司为支点、以19.42万亿元市值为底座,广东正依托制造业当家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推动资本市场从“硬实力”向“新实力”跃升,在新质生产力版图中不断拓展高质量发展的纵深空间。
当前,广东正牢牢把握“增创新优势、实现新突破”的核心要求,把发展资本市场作为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关键抓手。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科技、产业、金融三链融合向更高水平跃升。
面向未来,广东将持续以制度创新激发市场活力,以金融工具赋能实体发展,以优质上市公司培育新质生产力、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塑造未来产业优势,在现代化建设的广阔舞台上勇担使命、勇立潮头,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广东力量”。
(来源:南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