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观察:罕见病用药保障需破局,上千种疾病仍等“药”来

2025-11-08 16:05:40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季媛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上海报道

尽管罕见病患者人数较少,但他们同样值得被关注。

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强罕见病防治体系,2018年发布首批121种罕见病目录及诊疗指南。2025年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新增13种罕见病用药,累计覆盖90余种罕见病药物,包括脊髓性肌萎缩症、戈谢病等治疗用药,显著降低患者负担。但面对全球已知的超过7000种罕见病,中国的防治保障体系仍在摸索中前行。

在今年进博会展台上,不少跨国药企带着罕见病药物亮相。例如,阿斯利康带来了在中国已上市的三款创新罕见病药物:舒立瑞、科赛优、伟立瑞,这三款药物均为“进博宝宝”。以伟立瑞为例,去年该药品完成中国首展,今年已在华获批上市并携双适应症再次亮相进博。

这些药物的参展充分体现了进博会在加速推动罕见病药品从“展品”变为“商品”,进而实现“可及”的进程,“中国速度”正在助力全球创新成果惠及更多患者。

“我们对进博会这一平台深表感激。”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罕见病事业部负责人胡轶清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阿斯利康有几款罕见病产品均与进博会紧密相关,进博会也推动了中外交流合作,使阿斯利康获得了更多在中国投资的机遇。目前,阿斯利康在青岛设立了一家公司,专门负责罕见病药品的进口业务。

“这得益于进博会搭建的平台,推动了我们与山东省政府的良好合作。我们还进一步推进了儿童罕见病的筛查工作,如在青岛开展神经纤维瘤病的早期筛查。因此,我认为,进博会为我们提供了在各个维度、各个层面开展合作交流的平台。”胡轶清说。

亟待解决用药难题

“诊疗难”与“保障难”如同两座大山,横亘在罕见病患者的治疗之路上。放眼全球,目前仅有5%的罕见病拥有有效治疗方法,且即便存在治疗手段,相关药物价格也极为高昂,令普通患者难以承受。罕见病治疗难题无疑给患者和家庭带来巨大的心理和经济压力。

弗若斯特沙利文发布的《中国罕见病行业趋势观察报告》也指出,罕见病诊疗仍是国际难题,我国罕见病患者面临的诊疗尤甚,包括:疾病难以诊断、疾病诊断后尚无特效治疗手段、治疗药物未在国内上市、治疗药物已在国内上市但未注册罕见病适应症、治疗药物已在国内上市但缺乏医保支付等。近年来,政府主导、社会多方聚力,助解罕见病患者缺少药物和保障不足两大难题。 

一方面,缺少药物。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和罕见病相关的政策,鼓励罕见病药物的引进、研发和生产,并加快罕见病药物的注册审评审批。罕见病药物在我国上市数量逐年提升,部分药物甚至可以实现全球同步上市,这意味着罕见病患者有更多药物可用。截至2023年底,中国已有165种罕见病药物上市,涉及92种罕见病。

另一方面,保障不足。随着国家基本医保目录动态调整,并且最近几年对罕见病药物越来越开放和包容,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已有约100种罕见病用药被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覆盖了42个罕见疾病种类。除基本医保外,目前罕见病患者还可通过补充医疗保险(专项基金、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普惠型补充商业健康保险、民间慈善捐助等途径减轻治疗的经济负担。 

不过,近年来,国家通过动态更新罕见病目录、推动医保准入、鼓励本土研发等举措,持续完善罕见病保障生态。谈及目前罕见病防治现状,胡轶清表示,近年来,国家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中,秉持“全民健康”理念,即每个人均享有健康的权利。在过去七八年里,国家出台了诸多有利于罕见病患者的政策,这些政策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注册环节,国家为罕见病用药提供了优先审评与绿色通道。例如,借助海南博鳌、北京天竺等先行区,加速尚未上市的罕见病药品进入中国市场;另一方面,在诊疗体系。自国家发布第一批、第二批罕见病目录以来,截至目前,已有207种罕见病药物被纳入罕见病目录。同时,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指导下,建立了覆盖419家医院的罕见病协作网,参与罕见病诊疗工作的专家数量亦显著增加。

“过去常说‘能治疗罕见病的专家比罕见病患者还少’,如今这一说法或许已不完全适用,因为越来越多的专家正投身罕见病诊疗,诊疗体系建设已初具规模。”胡轶清认为,政策方面还有一些方向可以期待给予进一步支持,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政府如何强化罕见病药物的支付保障。

胡轶清进一步解释道,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探讨。尽管目前已有部分罕见病药物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患者在享受医保报销后,仍需根据地区政策和药物种类承担一定比例的自付费用。如何进一步降低医保目录内罕见病药物的自付比例,运用商业保险创新目录,或者通过大病保险、医疗救助金、惠民保以及慈善救助金等,对医保目录内的罕见病药品进行二次报销,这将显著减轻患者的自付压力,使他们能够用上新药,并规范用药时长。 

据记者观察,由于罕见病用药价格高昂,许多患者面临沉重的经济负担,导致无法持续完成疗程,用药断断续续,从而无法获得应有的治疗效果。例如,一款用于治疗儿童I型神经纤维瘤病(NF1)的药物,若患者停药,肿瘤可能会复发并重新生长,断断续续用药对患者极为不利,治疗效果将大幅降低。若能坚持用药,肿瘤则能够得到控制,甚至缩小。药物可及性已然成为患者需要面对的难题。 

由于近70%的罕见病在儿童期发病,关注罕见病问题,本质上就是关注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因此需要为儿童群体提供充分的医疗保障。“我们也呼吁借鉴国际经验,设立创新药物基金,专门支持最前沿的创新药物。”胡轶清指出,这些创新药品独立于普通医保体系之外,通过创新药基金获得支持。创新药基金能够提供更为优惠的价格和更高的报销比例,使罕见病患者从中受益。

破局“最后一公里”

当前,随着政策层面的持续推进,各方正共同努力破解罕见病药物可及性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10月30日至11月3日,国家医保局组织开展2025年国家基本医保药品目录谈判竞价和商保创新药目录价格协商工作,120家内外资企业现场参与,其中参与基本医保药品目录谈判竞价的目录外药品127个,参与商保创新药目录价格协商的药品24个。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国家医保目录调整新增设商保创新药目录,推动更多创新药进商保。根据国家医保局公布的信息,共有121个高值药品通过商保创新药目录形式审查。

国家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司长黄心宇表示:“商保创新药目录由国家医保局组织制定,我们考虑与医保目录同时申报、同步调整。企业可以自主申报纳入医保药品目录或者商保创新药目录,也可以同时申报两者。与医保目录调整的不同点在于,商保创新药目录将充分尊重商业保险公司的市场主体地位。”

除了支付问题,各方也在诊断方面不断发力。回溯罕见病的特征,诸多罕见病并非仅关联一个科室。与其他疾病不同,其可能涉及多个科室。以儿童神经纤维瘤病为例,患者初诊时,可能因骨骼畸形前往骨科就诊;可能因面容受损去整形外科;可能因纤维瘤影响生长发育而到内分泌科;也可能因身体出现牛奶咖啡斑在皮肤科就诊。所以,这类疾病可能涉及多个科室,致使漏诊的概率极大。 

针对此情形,为助力患者更快确诊,阿斯利康至少在每个省份支持设立了一到两家罕见病卓越中心(CoE),这些中心的首要职责是构建多学科会诊机制。尽管各医院可能由不同科室主导,但这种多科室协作机制可确保患者无论首诊于哪个科室,均能被精准转介至最适宜的科室进行会诊,最终实现确诊并开展规范化治疗。

胡轶清指出,罕见病单一病种的发病率着实极低,患者数量亦相对较少。目前所发现的罕见病种类日益增多,甚至已逾1万种。疾病数量持续增长,并非出现了新增疾病,而是以往未被发现。随着更多临床医生与科学家投身于这一领域,我们发现罕见病的种类远超想象。因此,虽然单个罕见病种发病率低、患者规模小,但将所有罕见病患者汇总后,这个群体规模不容忽视。 

“当然,针对某一单一病种开展药物研发,单个患者所分摊的研发成本无疑是高昂的。然而,在全球7000多种罕见病中,仅有5%具备治疗手段,仍有大量罕见病患者面临无药可医的困境。作为制药企业,我们最重要的社会责任正是研发治疗这些尚无有效药物疾病的药物,从而推动人类健康事业发展。”胡轶清说道,随着技术的发展,作为制药企业,阿斯利康十分愿意投入资源,探寻并开发创新药物,为那些无药可治的罕见病患者带来生存的希望,使其重回健康生活,从而推动整个人类健康事业的进步,这与公司的使命高度相符。

“我们研发出一款补体抑制剂产品,对此我深感自豪。它就像一把钥匙,已成功用于治疗国家罕见病目录中的四种疾病,这凝聚了我们团队的全部心血。”胡轶清说。

目前,政策保障与市场创新正携手推动中国罕见病防治体系不断完善。随着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体系,以及商业健康保险、社会慈善等多元保障路径协同发展,罕见病药物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正逐步提升。

瑞颂制药首席执行官、阿斯利康首席战略官Marc Dunoyer认为,中国在全民健康、医药创新发展等方面的战略部署,与阿斯利康深耕罕见病领域的使命高度契合。罕见病患者面临的疾病负担远超普通慢性病患者,提升罕见病诊疗可及性,既是减轻患者家庭负担的关键举措,也是全球健康领域追求公平与普惠的共同目标。

此外,眼下,跨国企业通过进博会等平台加速引入全球创新疗法,从207种到7000多种,中国罕见病目录覆盖范围仍有巨大扩展空间;诊疗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亟待解决;部分罕见病药物研发难度大、成本高、可及性不足。

但正如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医院的不断扩展、医保覆盖范围的持续扩大所展示的那样,中国正在罕见病防治保障道路上稳步前行。

21财经客户端下载

<--统计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