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企助力“百千万工程”,广东县域产业长出内生动力
南方财经记者张梦琦 实习生钟宸 姚文琪 姜语锌 广州报道
县域正成为广东经济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增长单元。近日,国家税务总局广东省税务局提供的税务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广东57个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9%,2024年达到1.8万亿元,整体经济增速快于全省平均水平。
随着“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加速下沉,县域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腹地,也成为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的重要阵地:现代农业、陶瓷、服装纺织等岭南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智能化转型升级,新能源、低空经济、农文旅融合等新兴业态迅速崛起。
广东是民营经济大省。截至今年8月末,全省登记在册民营经济组织达1925.17万户,同比增长6.47%,占全省经营主体总量96.45%。
《广东省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行动方案》提出,激发企业参与热情,深化“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引导工商联、海内外侨胞等深度参与,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依托工商联“百会万企”等组织平台,各地商会、民企和乡贤积极行动,通过结对帮扶、招商引资等方式深度参与县域产业发展,成为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关键力量。同时,其合作模式也从单一帮扶转向共赢,形成了“企业盈利、乡村发展、群众受益”的良好局面,广东县域正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内生型的发展路径。
根据广东省工商联(总商会)日前在全省实施“百千万工程”推进会(以下简称“推进会”)上公布的数据,今年以来,全省工商联组织发动民营经济领域参与“百千万工程”上规模的投资合作项目75个,共投资总额210亿元,捐赠款项总额8220万元。
暨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经济与社会研究院长聘副教授李承政在接受南方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乡村产业正逐步从外部资助、资本投资向内生经营纵深发展,涌现出“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合作模式,及“电商+特色产业”“文旅+生态农业”等新业态,乡村的资源禀赋正与民企的市场能力、数字技术、品牌建设优势深度融合。
抢滩布局新兴产业
阳山是“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其山岭间的白色风车群成为粤北新能源走廊的地标。近日,随着14号风机叶轮在百米高空精准对接,杨梅镇阳山县石羊楼风电项目全面完成吊装任务,其年均上网绿色清洁电能可达1.2亿度。
在“百千万工程”东风下,其风电产业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目前全县已有14个风电项目列入《广东省陆上风电发展规划(2016-2030年)》。除三峡集团等央企深度参与外,广州崇象公司、金顺力公司等民营企业也积极投身其中,“央企+民企”协同发力,为风电项目顺利推进提供有力保障。
此外,在商会组织的精准牵线下,外部优质资本与专业技术加速涌入,成为激活县域资源的关键纽带。此前,广东省山东商会已召集一批企业赴德庆实地考察,促成山高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在德庆投资7.5亿元的光伏产品、设备项目,肇庆四会县的乡贤企业鑫晖朗电子科技(广东)有限公司,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年产15GW新型光伏接线盒的项目。
数据显示,目前全省2066家商会与109个县(市、区)、854个镇、1105个村结对共建,推动实施产业项目421个,投资金额超356亿元。
李承政表示,“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各类资本踊跃进入县域,催生了许多新兴业态。不过,县域产业没有“一招鲜”的通用模式,必须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将外部的资金、技术优势与地方生态、文化等独特资源有机融合,才能培育出有持续竞争力的县域特色产业体系。
除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深度挖掘人文资源也成为民企投资县域的重要方向。2024年广东开展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以来,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驶入快车道。
正如浙江云涧旅游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金斌坚所说:“广东乡村是一座尚未被完全发掘的宝库,‘百千万工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其中,惠州乡村原生态风貌保存完整,地处珠三角核心区域,毗邻广深,靠近香港,具备发展高品质文旅的广阔前景。去年8月首次赴惠考察后,金斌坚已在惠州落地甘化厂改造、博罗县上良村民宿集群建设等7个“百千万工程”重点项目,目前在全省共布局14个项目,总投资约30亿元,探索出“资源活化—产业造血—村民共享”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李承政提到,新兴产业引入过程中,妥善解决用地问题仍是推动项目落地的关键挑战之一,具体表现为,用地指标紧张、审批周期较长,以及难以平衡耕地保护与产业发展用地需求之间的矛盾。必须严格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同时积极探索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新路径,通过复合利用、生态融合等模式,全面提升土地综合利用率。
面对这一普遍挑战,各地正在积极探索创新解决方案。例如,阳山县探索“板上发电+板下种养”的高效发展路径,实现“一地双收”,因地制宜推广“农光互补、渔光互补、林光互补”等新型模式,在不占压耕地、不改变地表形态的前提下,让有限土地资源释放更大价值。
助力传统产业升级
“百千万工程”实施两年多来,“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深入推进,全省各地初步探索形成了“央企带头、国企参与、民企跟进”的联动帮扶新机制、政企民共建共赢的利益联结新机制。据悉,2023年,配合省委统战部开展“百亿助百县”行动,侨鑫、星河湾、腾讯等25家民营企业在省级层面捐赠金额9.67亿元。
其中,海大、温氏等农业龙头开展产业带动,腾讯、TCL等科技巨头侧重于数字赋能,中小企业聚焦就业帮扶建设了238个“乡村微工厂”。民营企业深度参与,助力县域产业“老树发新枝”。
在云浮市新兴县水台镇,养10万只鸡只需一个饲养员。温氏蛋业水台蛋鸡场项目日前已投入运营,场内配备了层叠式笼养设备、自动喂料、饮水、清粪、集蛋等系统,120万羽产蛋鸡的养殖基地全面实现智能养殖,随着今年年底蛋库建成,机器人将完成鸡蛋出入仓作业。
而在湛江的滩涂、盐碱地上,如今也飘满稻花香。华南地区最大的海水稻产业化企业——广东海稻红农业公司的创始人王世超告诉南方财经记者,团队改良的种植技术成功将海水稻的亩产从200多斤提升至900多斤,帮助农民每亩增收1500至2000元。
“在电商平台上搜索到的湛江海红香米,绝大部分都是我们供的货,除了自己销售,我们还做源头厂家。目前盐碱地改良的成本从3000元至5000元/亩缩减至2000元,但还是有很大空间,我们的目标是降到1000元。”王世超说。
在岭南特色农业发展方面,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仅体现在种养殖环节,更贯穿于加工、销售全产业链。
今年7月,在龙连高速连平东服务区,一场连平鹰嘴蜜桃的直播热火朝天,众多粤北“山野土货”从这里搭上湾区的高速快车。为破解粤北山区农特产品的销售困境,连平县工商联与广东省南粤交通龙连高速公路管理处合作,构建了“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农户参与”的协作助农机制,让交通枢纽成为农产品展销中心。
这一创新模式的价值远不止于单次销售。据统计,目前该模式已累计服务企业20余家,助力展销特色产品80多种,助农营业额突破13万元,带动周边农户实现年均经济增收,惠及农户近50户。
据悉,全省各级工商联执常委企业通过“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的方式,与对口联系县(市、区)下辖村镇及企业所在地下辖村镇结对共建,推动“百千万工程”取得新进展。截至目前,全省11688家民营企业结对8992个村,实施项目11517个,总投资164.3亿元。
“一定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李承政表示,项目可持续运营的核心在于推动专业化运作,不仅要在初期实现高效启动,更需建立长期稳定的经营机制,从根本上避免企业运营与村集体经济发展相互脱节的“两张皮”现象。尤其是在项目引入初期,需严格甄别投资主体资质,警惕部分缺乏运营能力的企业套取不当资源,甚至出现失信行为。
目前,各地积极引导企业与村集体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探索出“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保底收购+按股分红”等多种合作运营模式,通过签订长期协议、共建生产基地、提供技术服务和兜底销售等方式,确保合作共赢。
金斌坚提到,他创新推出“五金”增收体系——租金、创金、股金、薪金、货金,让村民深度参与发展、共享红利。上良村每年可享10%收益分红,预计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突破百万元。
此外,近年来,广东因地制宜加快推进产业有序转移,引导珠三角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传统制造产业,逐步有序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转移。其中,清远清城区的广清纺织服装产业有序转移园,如今吸引了大量珠三角的纺织服装企业入驻,形成从面料生产到服装设计,再到销售流通的完整产业链条,带动清城区时尚产业2024年1至11月产值实现437.3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