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贸区迈入3.0时代 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合作迎新机
距离谈判完成5个多月,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议定书正式签署。
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10月28日,在马来西亚举行第47届东盟峰会期间,中国和东盟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签署了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议定书。
据了解,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谈判于2022年11月宣布启动,2024年10月实质性结束。3.0版升级议定书在现有中国—东盟自贸协定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基础上,全面拓展新兴领域互利合作,加强标准和规制领域互融互通,促进区域贸易便利化及包容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共涵盖九大领域,包括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供应链互联互通、标准和技术法规与合格评定程序、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海关程序和贸易便利化、竞争和消费者保护、中小微企业、经济技术合作,体现了双方积极引领国际规则制定、推动新兴领域合作的共同意愿和行动。
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中国第一个对外商谈和建立的自贸区,也是东盟的第一个自贸区,在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进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东盟自贸区从最初的1.0版发展到如今的3.0版,足见双方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上的探索和努力。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议定书签署后,双方将分别履行各自国内核准程序,推动议定书尽早生效实施。
拓展新兴领域合作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议定书签署,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再站上新起点。
“原来的全球化是以自由贸易和投资为特征,如今朝向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中国和东盟是区域合作的代表,特别是中国连续16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连续5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双方合作也伴有更高标准的开放程度,由此来看,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代表着全球化的新方向。
有分析人士认为,在全球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之际,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议定书的签署是中国与东盟共同推动高质量开放合作的重要举措。
华南师范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特聘副研究员夏梦真表示,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首先,近年来,逆全球化潮流抬头,美国也祭出贸易保护主义大旗,在此背景下,中国和东盟达成了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议定书,体现了中国维护多边贸易体系,希望跟东盟共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决心;其次,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有助对冲外部风险,因为该协定本质是通过不断深化区域内的制度性合作以强化区域经济韧性,为双方中小企业提供更稳定的发展空间。在当前基于规则的国际经贸体系面临严峻挑战的背景下,中国和东盟都有强化区域经济合作的需求,以降低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和风险。再者,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不仅是关税层面的减免,它还体现出规则、标准和治理机制的整合,是更高层次、更高维度的制度性突破和升级,是解决贸易壁垒和冲突的‘亚洲方案’,体现出制度性创新的优势。”
从聚焦货物贸易降关税,到拓展服务贸易扩市场,中国—东盟自贸区不断升级,而且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瞄准的是规则标准融合。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副院长葛红亮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意味着中国—东盟双方已经走过了自贸区发展的初始阶段,自贸区实现了从“货物清单”到“规则引领”的转变,并首次将规则互认置于框架内,在数字贸易领域统一电子发票标准,推动跨境数据流动“白名单”机制,在绿色转型方面建立碳足迹追溯体系,推动光伏组件标准互认等。
夏梦真也分析称,东盟国家从来就不是整齐划一,每个国家内部的规则并不一致,而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议定书的一大任务是突破规则的壁垒,比如双方在绿色经济领域的合作,通过努力消除环境产品和服务相关贸易壁垒、助推行业标准的互认等,以此打通中国和东盟在绿色经济、绿色产能之间的合作。
中国和东盟在高标准规则下进行经贸往来,同时还拓展出更多新兴产业的合作。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不仅涵盖传统贸易投资领域,还包含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供应链互联互通和标准技术法规与合格评定程序等9个领域。
王义桅称,从传统的货物贸易到如今发展服务贸易,如今中国和东盟的贸易结构相较以往有较大的不同,因此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为更广泛领域的合作提供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涵盖了双方合作潜力大的新兴领域,其中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就尤为受到关注。
“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涵盖的九大领域都是当下国际贸易的热点问题,其中数字贸易和绿色新能源的发展急需双方制定新的贸易规则来规避风险,引导双方贸易顺利进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专家张奕辉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
夏梦真则认为,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合作恰恰体现了中国和东盟优势互补的经贸关系。以绿色经济为例,夏梦真表示,今年初她到泰国调研时,就看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和相关产业在当地蓬勃发展的一面,还带动了泰国相关产业的发展。“这期间,中国的光伏、储能电池等领域的技术和产能持续赋能,这不仅代表着中国高新科技企业的发展机遇,合作还将促进东盟国家相关产业链的升级,乃至加速它们绿色能源转型的进程。”
为区域经济注入强劲动能
身处全球贸易不确定性加剧的环境,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仍展现出强大的韧性,释放出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积极信号。
据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对东盟进出口总值5.5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6%,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6.6%,东盟继续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
一直以来,中国和东盟都致力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双方的产业链、供应链联系紧密,上下游产品的进出口持续快速增长。随着中国与东盟以及东盟国家多双边自贸协定的全面生效,关税减让效应、贸易便利化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区域内产业链供应链融合持续加深。前三季度,中国对东盟出口的纺织机械、纺织原料同比分别增长28.2%、13.4%,进口服装同比增长9.3%;自东盟进口橡胶同比增长40.7%,出口轮胎等汽车零配件同比增长19.8%。
受访专家不约而同提到双方在产业结构上的互补性,称合作能够把各自资源禀赋优势最大化。夏梦真表示,“中国向东盟国家提供制造业的中间品、数字技术、绿色装备和市场资本等,东盟有着充足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另外,东盟还有广阔的新兴市场空间,这些都是双方可以互补的领域。”
张奕辉也持相近的观点。他表示,中国拥有先进的技术和高素质的工人,以及充足的资本,东盟青年人口多,农业和矿产资源条件较好,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双方距离相近,生活方式上也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展望未来,他认为,中国和东盟在高科技产业方面仍有潜力可挖,比如大量的中国半导体企业赴马来西亚槟城投资设厂,也是经贸双向奔赴的案例。
中国和东盟在产业上的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双方的经贸往来始终保持着良好增长的势头。在此现象背后,不能忽视相关制度安排带来的支持作用。
“中国倡导自由贸易,而东盟多国也因自由贸易受益。”张奕辉称,今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迎来了生效实施三周年,它促使中国和东盟之间的协作更加紧密,此外中国在积极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东盟一些国家也在其中,绝大多数东盟国家支持中国加入CPTPP。
基于中国对外开放合作的强烈意愿和积极参与未来贸易规则制定的态度,张奕辉分析称,有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的先例,未来中国或可能通过与东盟、拉美共同市场、海合会国家等全球南方国家合作,走中国特色的自贸区合作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