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 正文

21社论丨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激活内生发展动力

2025-10-31 07: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近日,新华社受权全文播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简称《建议》)。《建议》提出“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并将其置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位置,标志着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将更加系统协同、更具前瞻精准、更重预期引导。面对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此举旨在通过优化政策框架与执行机制,为构建以内需主导、消费拉动、内生增长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提供坚实支撑。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也将优化转型,将重点体现在以下三大维度。

首先,强化战略引领与政策协同,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在当前经济发展新时期,各类挑战呈现出高度复杂性与联动性,单一政策工具已难以有效应对。为此,必须强化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将财政、货币、产业、环保、区域等各类政策统一纳入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框架之中。通过打破部门壁垒,促进各职能部门形成“一盘棋”的政策合力,实现1加1大于2的协同效应,系统提升宏观治理效能。

在实施更加积极的宏观政策过程中,强调逆周期与跨周期调节并重,既着力当前稳增长、稳就业、稳预期,更兼顾中长期结构优化与风险防范。这意味着宏观政策取向将既注重熨平短期经济波动,更着眼于培育长期发展动能,避免因短期刺激政策透支未来发展潜力。通过强化政策的前瞻性布局和预期引导,有效统筹短期应对与中长期发展目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更加稳固的宏观政策框架。这种动态平衡机制能够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创造有利的宏观环境,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其次,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不仅体现在财政支出规模扩大,更体现在支出效能与财政可持续性上。通过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建立以政策绩效和项目必要性为核心的预算分配机制,确保财政资源精准投向国家战略目标和公共价值领域。重点保障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民生保障等关键环节,从源头上实现财政资金的优化配置,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精准高效的财力保障体系。

在税制改革方面,则将以结构优化为核心,着力重塑政府与市场关系。通过培育地方主体税种、健全资本所得和财产所得税收征管机制,将为地方政府构建更加可持续的财力基础,同时为促进社会公平、扩大内需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建议》还提出,加快构建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长效机制。这一机制不仅致力于稳妥化解存量债务,更重要的是建立覆盖举债融资、预算约束、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通过在透明规范的制度框架下满足合理融资需求,同时坚决遏制各类隐性债务扩张,切实筑牢财政安全防线,有效稳定市场预期,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创造可持续的运作空间。

再次,《建议》强调加快建设金融强国。金融政策正迈向功能引领与系统稳定并重的发展新阶段。通过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有助于全面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金融资源精准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这要求金融体系主动引领和塑造未来产业,通过创新差异化的金融产品、信贷标准和风险定价机制,使金融成为驱动产业升级、促进绿色转型的核心力量。

围绕金融体系功能深化,我国正着力推动资本市场从融资为主导向投融资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转型。通过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强化股东回报机制、完善市场基础制度等系统性改革,不断增强资本市场对中长期资金的吸引力。一个健康而有活力的资本市场,既能高效满足新经济企业的多元化融资需求,又能为居民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从而将助力内需主导型增长模式的形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整体来看,通过加强财政、货币政策协同,发挥好产业、价格、就业、消费、投资、贸易、区域、环保、监管等政策作用,将促进形成更多由内需主导、消费拉动、内生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

21财经客户端下载

<--统计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