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 正文

21评论丨低利率为何成为“超级央行周”共识?

2025-10-31 07: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肖宇(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美联储再降息的靴子如期落地。美东时间10月29日下午2:00,美联储公布10月议息会议决议,正式官宣降息25个基点。这是今年美联储的第二次降息,经过此次调整后,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进一步下调至3.75%-4.00%。

至于此次降息理由,美联储给出的解释是:自今年早些时候以来,通胀率有所上升,并且仍然略有上升,委员会(指FOMC)力求在长期内以2%的速度实现最大的就业和通货膨胀率;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仍然很高,委员会关注其双重任务双方面临的风险,并判断近几个月来就业市场下行的风险有所上升。

这份声明中蕴含着一个清晰的逻辑,那就是利息高低与经济活跃度成反比。也就是说,利率越高,企业和居民借贷的意愿就越低。在几乎史无前例的关税冲击面前,美国通胀上升似乎只是时间问题。美国经济分析局(BEC)的统计完全能够佐证这一判断,目前美国核心通胀(PCE)的月度最新值是2.7%,而前值分别是2.6%、2.5%和2.3%。

除了通胀有所上升,美国经济增长前景也难言乐观。目前BEC关于今年美国GDP增速的三季度数据尚未出炉,但一季度录得了令人惊讶的-0.6%,这是自2022年一季度录得负值以来的首次。虽然二季度取得了+3.8%的增速,但和2020年三季度以来的同期值相比仍然是相形见绌。考虑到同期利率水平和利率下行的趋势,这样的增速显然暗藏隐忧。

如果叠加这段时间美国失业率的数据,那么可能很容易理解美联储此次降息决议背后的动机。根据美国劳工部统计,目前美国最新的失业率是4.3%,前值4.2%,再前值4.1%。上升的失业率无疑触发了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调控机制,毕竟实现最充分就业、保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是历任美联储主席“坚定不移”的目标。

虽然从博弈论角度来说,在美国发起的贸易摩擦和美国政府“关门”对经济增长影响向复杂化和长期化演绎的大背景下,视经济数据表现而推进渐缓式降息策略,是美联储当前的较优解。但在白宫的强力干预之下,明年FOMC票委构成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美联储独立性受到侵蚀或已不可避免。依赖专业数据对美联储货币政策走向进行识别的“惯性”恐怕将不再成立。以此次降息幅度选择为例,现任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美联储理事米兰(由特朗普提名)就公开表达了反对意见,认为25个基点的降息完全不够,美联储应该降息50个基点。而随着明年5月鲍威尔的离任,美国利率水平走向或将更难预见。

但目前这种不确定性将很大可能体现在美联储降息的幅度和频次上。整体来看,美联储停止缩表的趋势已经成型,全球利率水平整体走低将是大概率事件。横向对比或能提供更清晰的佐证,在欧洲,自去年6月开始降息以来,欧央行已经连续八次进行下调利率操作,目前欧洲央行三大利率分别为:存款机制利率2.0%、主要再融资利率2.15%、边际借贷利率2.4%。在较低通胀率支持下,欧洲央行在年底维持利率水平不变的可能性极大。

维持低利率的货币政策操作也出现在了日本。虽然货币政策正常化呼声高涨,并且日元对美元已持续多日疲软,但在本周四的货币政策会议上,日本央行仍以7:2的投票结果,决议维持0.5%基准利率不变。考虑到日本核心CPI已经连续多月超过了日本央行锚定的2%目标,日本货币政策当局此次的按兵不动充分说明,贸易摩擦对部分经济体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影响,或许已经超越了通胀和就业,成为全球央行优先关注的目标。毕竟,增长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密匙。

而全球央行对未来经济增长不确定性的担忧,在国际金价高位波动和全球长端债券遭受抛售等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美元信用的侵蚀,使得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大幕缓缓拉开,全球经济正在走入一个更加不确定性的时代。在美元降息趋势已定情况下,全球资本有向新兴市场国家流动的动力,美元走弱和美元理财产品收益率下降都可能发生。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视个人需求和投资能力,进行阶段性购汇,降低理财产品的收益预期,关注全球资本流动下中国资本市场长期投资机会,或许是一个理性选择。

21财经客户端下载

<--统计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