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迎来关键一跃 万亿赛道冲刺关键三年

2025-07-01 16:40:07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林典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林典驰苏州、深圳报道

从概念爆发到规模落地,低空行业正期待关键一跃。

如,国家发展改革委成立低空经济司,超20省出台专项规划,地方政府专项债向低空基建倾斜的政策红利持续释放;美团无人机累计完成超52万单,丰翼方舟80运载效率突破传统多旋翼极限;深圳智能融合低空系统(SILAS)先锋版启用;苏州"一中心一平台"模式构建起城市级低空数字底座。

然而,在政策春风与技术创新的背后,低空经济的规模化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空域碎片化管理、中游基建滞后、商业闭环待解等深层次矛盾,仍制约着万亿级市场的真正腾飞。​

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国家战略驱动下,低空经济正成为撬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

仅五大场景实现商业闭环

航空活动本身就是一个高成本的活动。“如果只盯着航空器运行本身投入和产出,未来三到五年,无人机送货或者载人有可能都在亏本。”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五研究所专家伊佳在“2025数字低空大会”谈到。

深圳大漠大智控董事长刘汉斌指出,低空经济经过十年的发展,目前仅航空测绘(纵横股份)、农业植保(大疆、极飞)、电力巡检、无人机编队表演(大漠大智控)和航拍(大疆)五大场景实现商业闭环。

尽管部分场景已实现盈利,但整体商业闭环的突破仍需跨越成本与需求的双重门槛。

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殷时军算了一笔账:无人驾驶航空器成本仅为直升机的1/10至1/5,杭州一家企业用无人机运输血液制品,10公里成本降至每公斤7元,接近陆运闪送价格。

多位专家呼吁参考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无论是在无人机研发制造阶段或者是基础设施投资阶段,都应通过初期补贴培育市场,设立合理的补贴机制,以此刺激需求。

“低空经济现阶段需紧急解决制度、空域和基础设施投资问题,等待技术成熟和成本降低。”深城交副总经济黎曦谈到。

中兴通讯通感产品总经理赵志勇则从产业链视角分析,进一步点明了当前产业发展的结构问题,“上游无人机制造能力领先,下游场景逐步突破,但中游基础设施短板制约规模效应。物理起降点不足、通信标准缺失,产业链发展不如上游和下游。”

值得注意的是,低空经济产业的成熟还需突破关键技术关卡,这些技术瓶颈的突破将直接决定产业的商业化进程:首先是能源技术革命,包括固态电池或氢能的成熟运用;其次是倾转旋翼走向成熟和安全,这决定载人飞行商业化进程。

安全与标准的竞速

“从飞机运行来说,保证空中安全的第一要素是飞行间隔。飞行间隔标准未明确是制约低空经济发展最大的瓶颈。”伊佳一语道破行业痛点。不同动力、构型的航空器共用空域时,会存在飞行冲突和飞行矛盾的可能。

殷时军量化安全要求:“整体上安全水平需达到10⁻⁶(百万小时)事故率,这要求建立动态识别管理系统。”他进一步解释,低空安全需统筹网络安全、黑飞防控及系统兼容性风险。

除了即时的安全风险,标准体系的缺失更是制约产业长远发展的因素。

 “各地数字化平台因接口不一形成信息孤岛,阻碍跨区域飞行并带来安全隐患。缺少标准这些情况增加了监管的难度和复杂程度,也容易出现监管的漏洞,加大了安全风险。”通号低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系统事业部主任于晓泉谈到。

江苏航空产业集团技术总监徐兆海以沪宁高速为例,直观展现了空域管理的现实困境:200公里航程需向5个地市分别申请空域,且高速公路限制空域的高度、宽度标准至今空白。这种碎片化管理暴露出空域精细化体系的缺失。

面对安全与发展的平衡难题,吴爱军建议了监管新思路,“安全是底线,但需在效率与社会可接受度间找到平衡点。对新生事物保持包容,失败是成功之母,从一次次的事情中进步。”

有专家建议,通过“空域数据+智算中心+分层管理”,实现先载货后载人、先隔离后融合、先远郊后城区的原则进行安全演进。

苏州低空科技总经理顾锦飞展示实践样本,苏州低空服务监管平台(简称:一平台)的“一中心一平台”规避了烟囱式的发展模式,满足低空经济对协同效率和安全等高要求。

“一中心只是线下服务的实体,更重要的是需要低空的中枢。”顾锦飞表示,苏州低空服务监管平台为飞行企业及个人提供专业的低空飞行服务,为政府和各级主管部门提供安全高效的监测及管理手段。目前能提供空域协同服务、空中交通服务、低空信息服务。

通过这一平台,实现低空资产看得清、管得住、用得好,同时为飞行监管提供稳定可靠的基础设施服务。而所形成的低空高质量数据集,实现数据资源的保值增值,更好地为飞行企业、政府监管提供数据支撑。

于晓泉进一步强调标准体系的系统性。他指出,低空标准体系涵盖了技术标准、安全标准、服务标准、管理标准等各个方面,范围极为广泛。政府应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成为标准化建设的核心推动力。通过科学制定政策导向,明确各方的权责,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促进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企业以及科研等多个部门的紧密配合与协同,共同推动体系标准的完善与发展。

产业爆发前夜的决胜点

“2027年前是空域改革试点关键窗口,低空的相关标准和体制机制都会形成,2030年后将进入规模化应用期。”中电信无人科技副总经理兼首席运营总监吴爱军相信产业成长的潜力。

赵志勇观察发现,在技术演进的主线上出现新趋势。技术主线上,逐步引入5G-A技术,开始对低空进行覆盖。

从低空智联网情况来看,运营商逐渐成为低空智联网建设的主力军。这是因为,通信是必须的,运营商有着先天的优势,运营商正凭借400万座5G基站资源,以5G-A技术为支点向低空延伸通信覆盖。

赵志勇透露,“江浙、珠三角已出现运营商主体牵头低空智联网总集项目趋势,通感一体化技术将重塑低空通信标准。”

在技术突破与基础设施推进的同时,合理的产业规划与资源整合同样关键。吴爱军称,发展低空经济,各地政府产业规划应因地制宜;其次,不要偏废,传统通航产业的潜力有待挖掘;基础设施线性规划是战略重点,需要提前布局。

21财经客户端下载

<--统计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