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医药健康产业收入破千亿,昌平持续引金融活水助企业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申俊涵北京报道
当前,全球医药健康产业进入创新浪潮奔涌、发展范式跃迁的关键时期,创新药研发范式加速迭代、AI技术重塑研发链条、合成生物学不断突破产业化瓶颈。
中国市场医药健康产业也在变革中加速发展,尤其是创新药领域迎来“DeepSeek”时刻,实现从跟随者到领跑者的产业跃迁。
北京昌平正致力于打造成为,汇聚全产业链资源的医药健康产业创新高地。据了解,近年来,昌平区聚焦打造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生命谷”,以生命科学园为核心,布局建设生命科学创新走廊,持续构建“投资+临床+孵化+园区”医药健康产业生态圈,搭建各类共性技术与公共服务平台57个,形成了涵盖基础研究到终端医疗的完整产业链。
过去三年,昌平全区医药健康产业收入年均增速9.3%,2024年达到1040亿元,同比增长14.3%。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昌平持续引金融活水助力医药健康企业的创新发展。2024年3月,规模达200亿元的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在昌平设立,该基金重点布局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由顺禧管理公司联合康桥资本共同管理。
7月7日,在2025昌平医药健康金融投资创新论坛上,北京国有资本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郭川在致辞时透露,截至2025年上半年,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已累计出资超过40亿元,带动社会投资超过50亿元。
昌平区委常委,副区长柳强在致辞中表示,昌平区坚持把科创金融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聚焦科创金融示范区建设,出台了全市首个科创金融政策、成立了全市首只认股权基金,推动北交所昌平服务基地成功落地,在全市率先建立了政府性投资基金管理体系,引入了红杉、高瓴、康桥等优质资本,不断扩大“朋友圈”,实现主导产业全覆盖。
同时为有效破解医药健康产业融资难题,昌平创新基金管理体系不断扩大资金的资本投入圈,壮大多层次资本市场和母基金群,引导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以金融活水浇灌医药健康企业创新发展
医药健康产业具有研发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的特点,一款产品从研发到上市动辄需要数十年、数十亿美元资金的持续投入,十分需要金融活水的精心浇灌和耐心滋养。
近年来,昌平区持续引入金融活水助力医药健康企业发展。“一是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打造多层次、全周期基金矩阵。昌平注重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带动作用,形成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打造多层次全周期的基金产品矩阵。”柳强说。
据了解,除了上文提及的北京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落地在昌平,昌平区还成立了10亿元规模的生命谷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6亿元规模的合成生物制造产业科创基金,并与30多只市场化子基金达成合作意向,基金规模达到190亿元,投资金额达到165亿元,推动30多个大健康领域的项目上市。
二是创新靶向金融产品,构建一体化、联动式投贷体系。昌平打造了全国首家认股权综合服务平台,设立特色科技支行20多家,推动政民企三方联动,推广认股权贷款和科技贷款产品,探索投贷联动等创新模式,累计为政府产业基金投资企业提供授信支持78亿元,发放全国首笔科创板医药公司并购贷款9600万元。
三是打造一流金融生态,提供全链条、一站式融资服务。据了解,今年3月,昌平区发改委牵头发起成立“昌平未来创投联盟CFIA”。依托昌平未来创投联盟,今年已累计组织举办各类投融资路演活动90余场,服务路演企业260余家。
论坛上,“昌平未来创投联盟”生态进阶的关键落子——生命谷金融服务站正式设立。未来,生命谷金融服务站将基于昌平未来创投联盟的资源优势,链接银行、投资机构、券商等多元化金融资源,形成金融服务集群效应,通过举办路演沙龙、产业论坛、专题研讨等生态活动,实现金融机构、生态企业、产业服务的深度融合、协同发展。
中国创新药有望从“中国新”迈向“全球新”
当前,医药健康领域的变迁正在加速,创新技术/模式的引领在其中扮演着重要作用。AI技术、合成生物学技术、创新CRO模式正在改变整个行业。在活动现场,多位医药健康领域的大咖分享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最新洞察。
前FDA高级临床审评官、上海礼邦医药首席科学官肖申演讲时指出,当前,中国医药产业正在经历从政策驱动转向产业能力驱动的时代,逐步构建起“政策-研发-回报”闭环。中国Biotech也在经历跟随-效仿转向原创性深度探索的“DeepSeek”时刻。
医药魔方数据显示,中国创新药研发在过去5年中明显增长,2024年新药获批上市量仅次于美国。中国迈入全球创新药首发第一梯队。中国正在成为全球FIC创新药的重要来源。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2030年中国创新药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000亿美元,全球占比持续提升。
肖申表示,为了更好地推动产业发展,中国在出海效率和能力结构方面还需要加大探索。中国需要加强靶点洞察与共建研发、全球临床设计与注册协同、商业路径共建与利益绑定。未来,中国有望成为全球创新医药产业的决策中心。中国创新药有望实现从“中国新”到“全球新”的迈越。
从靶点发现、分子筛选,到临床设计和生产优化,人工智能正深度重塑医药研发的各个环节。针对AI技术带来的深远影响,英矽智能联合首席执行官兼首席科学官任峰演讲时指出,传统药物研发普遍存在效率低、周期长、靶点和分子筛选难度大等瓶颈。聚焦行业痛点,英矽智能打造了由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的创新平台Pharma.AI,推动药物研发流程的全面升级。以PandaOmics平台为例,该软件可充分利用患者多组学数据,帮助挖掘全新靶点或发现老药策略;
另一典型软件Chemistry42则能够基于生成式AI算法高效筛选或从头设计具备理想理化性质的分子。实际应用中,以特发性肺纤维化(IPF)为例,英矽智能利用PandaOmics系统性发现了TNIK作为潜在靶点。随后,团队通过Chemistry42平台从头设计出具备良好成药性、潜在first-in-class的小分子Rentosertib(ISM001-055),整个流程较传统方法节省了三分之二的时间。
除Rentosertib外,依托AI平台优势,英矽智能已建立起涵盖纤维化、肿瘤、免疫、疼痛、肥胖及代谢紊乱等多领域、多元化的创新药物管线。未来,英矽智能期待与更多医药行业伙伴携手,共同探索AI赋能下的药物研发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