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少、教师难、资源缺,AI通识教育如何突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雷晨 北京报道
在人工智能技术高速发展与政策的双重推动下,人工智能教育已从少数学校的特色课程,成为国家教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的世界是万物互联的世界,是人工智能渗透到每一个设备和每一个应用终端的时代。当下青少年体验人工智能的应用,理解人工智能的知识势在必行。”盛通股份董事长贾春琳7月17日在盛通教育AI教育创新平台发布会上表示。
从政策面来看,近年来,《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等文件密集出台。2024年,全国34个行政单位全部发布相关政策文件,形成了上下联动的政策体系。
截至目前,全国34个行政单位已相继发布配套政策,上海、北京、天津等多地率先启动课程试点,其中上海市明确2024年秋季起在四年级、七年级开设人工智能地方课程,北京市要求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的普及教学,天津市同样在四年级和八年级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
据统计,全国现有中小学数量超过19万所。就目前情况而言,大部分学校在开展人工智能通识课教学时,主要依托网课或者由学校教师自主研发课程。
“这主要是因为学校普遍缺乏相关教学素材,而且对于教师而言,教授人工智能通识课是一项全新的挑战,许多教师不清楚该如何开展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盛通教育集团副总裁、中鸣机器人总经理邹宝明表示。
他指出,大部分学校在人工智能课程开设方面存在课时较少的问题,通常一个月仅安排一节课。因此,目前行业痛点集中体现在课程开设的难度上,具体涵盖教学内容的选择(教什么)、学习目标的设定(学什么)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怎么学)等方面。
“在此背景下,既指导教师如何授课,又引导学生如何学习,成为盛通AI教育平台能够为市场提供的核心价值。”邹宝明说。
而从行业趋势来看,他认为,软硬结合将是人工智能教育未来的通用模式。理由在于,硬件作为具身智能、AI智能的载体,未来应用范围势必会愈发广泛。当学生学习软件时,软件不过是一个互动界面;而附加具身智能后,学生便能进行实际操作,真切看到人工智能在何处赋能、在何处应用。
他进一步表示,若学生仅在AI平台体验,体验结束后,其对人工智能的认知或许仅停留在交互式层面,或是AIGC文生图、图生文这类模式。然而,一旦有了具身智能,学生就能够将自己的想法和动作通过具身智能得以实现。比如,学生可以控制机器在硬件上读取颜色,经过多次训练,读取的分辨率会变得更容易达到要求,准确率也会越来越高。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便能深刻体会到,当把AI赋予机械之后,怎样赋予其“灵魂”,即实现所谓的AI灵魂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