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酷暑来袭,便秘高发如何科学应对?

2025-07-18 18:22:51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韩利明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韩利明上海报道

三伏酷暑来袭,持续高温带来的体感不适,使得人们贪凉行为增多,叠加暑期出游高峰,生活节奏被打乱,便秘进入高发期,不少人群正深受其扰。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李景南教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解释,便秘是极为常见的症状。许多人因假期出游、环境改变出现便秘,即常说的“水土不服”,实则是环境变化引发肠道菌群紊乱,或劳累导致肠道运动功能下降,进而诱发便秘。这类情况属于新发便秘,即原本排便正常,突然出现症状,需优先排查诱因。

事实上,随着环境变化、肠道功能紊乱、久坐办公等多重因素交织,也有不少群体长年受“排便难”困扰,便秘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突出问题。社交平台上,大量网友求助缓解便秘的方法,也有不少人分享“教程”,其中咖啡、西梅、益生菌等成为高频提及的选项。

作为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肠道“堵车”不可轻视,肠道受便秘影响可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李景南教授也强调,“便秘绝非小问题,其背后可能隐藏肿瘤、溃疡等疾病,还会带来严重健康风险。长期便秘会导致体内毒素无法排出,增加结肠肿瘤发病风险;不少老年人甚至会因排便时用力过度,诱发心梗、脑出血。因此,治疗时应选择安全、可长期应用的药物,以恢复和维持正常肠道功能,而非追求一时之效。”

患病率居高不下,不容小觑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饮食结构改变、滥用药物及环境因素影响,我国消化道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痛胃酸、便秘等)患病率逐年增加。其中,便秘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普通人群慢性便秘患病率为8.2%,成人患病率持续升高,已达10.9%。这也意味着平均每10名成年人当中,就有1人正在遭受慢性便秘的困扰。值得注意的是,慢性便秘的患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上升,在我国老年人群体中,患病率更是高达18.1%,且老龄化可能会加速便秘患者体量。

李景南教授分析,便秘高发存在明显的人群特征,“老年人因肠道蠕动功能减缓,便秘的占比较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女性属于高危人群,尽管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可能与激素水平波动、分娩等因素相关。年轻儿童便秘也较为常见,这大多与他们饮食习惯偏差,比如膳食纤维摄入不足、饮食结构单一有关。”

从医学角度看,便秘主要分为器质性便秘和功能性便秘,其中功能性便秘占大部分。据介绍,器质性便秘是由明确疾病因素导致的,比如结肠肿瘤、肠道蠕动减缓、肠道溃疡、肠道缺血等器质性因素引发的便秘。

而功能性便秘则是指没有明确疾病,因各种原因导致肠道蠕动不好而出现的便秘,这类患者往往病程较长,从数年到数十年不等,并且经过各项检查,都未能发现器质性病变。

临床上如何诊断不同类型的便秘?李景南教授解释,多数患者为功能性便秘,但若出现新发便秘、40岁以上首次发病,或者便秘的同时还伴随大便带血的情况,就需要启动详细的检查流程,通过大便常规、结肠镜等检查手段,来排查是否存在器质性疾病。

他举例说明,糖尿病患者若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因肠道动力受损引发便秘。这类情况虽然被归类为功能性便秘,但却与基础性疾病密切相关,因此需特别注意,通过结肠镜、CT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后,才能最终确诊功能性便秘。

更需要警惕的是,功能性便秘可能会随着病情的发展而演变。即使已确诊为功能性便秘的患者,若长期得不到规范治疗,也有可能诱发肠道肿瘤等器质性疾病,导致便秘的性质发生改变。因此,李景南教授提醒,“如果便秘症状突然加重,或者出现了异常变化,一定要及时前往医院,排查是否出现了器质性病变。”

科学应对是关键,避免陷入用药误区

近年来,我国便秘发病率持续走高且呈现年轻化趋势,这与饮食生活习惯不佳、工作压力剧增、长期精神紧张及情绪低落等因素密切相关。

李景南教授表示,胃肠道作为“人体第二大脑”,其功能与情绪变化深度绑定,焦虑、压力等负面情绪会直接减缓肠道蠕动,加重便秘症状。而上班族久坐少动、刻意憋便、因过度关注排便情况引发焦虑等行为,更会进一步干扰肠道正常功能。因此,保持良好心态与健康生活习惯,是预防和改善便秘的基础。

但当便秘症状出现时,及时干预同样重要。李景南教授指出,若每周排便少于3次、排便时明显费力,就需主动采取措施。“便秘对情绪的影响远超想象。”他解释道,“若无法正常排便,可能直接干扰日常生活情绪、工作状态及食欲,‘美好一天从正常排便开始’并非夸张。”

具体而言,出现腹胀、大便干结(尤其是三四天不排便)时,务必及时干预,且干预方式需因人而异;尽管大便不干结,但存在排便不畅、总有便意或排便不尽感,也属于需要干预的范畴,可在医生指导下考虑使用渗透性泻药等进行治疗。

长期便秘会增加肛肠疾病、癌症甚至死亡风险,造成较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李景南教授进一步指出,“长期无法正常排便会导致毒素积累、肠道微生态失衡,进而损伤肠道黏膜,诱发多种严重疾病,因此便秘症状出现后应尽早治疗。”

在治疗方式的选择上,李景南教授明确指出,“只有在调整饮食习惯等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时,才考虑药物治疗。”据介绍,目前便秘治疗药物主要包括通便药、促动力药、促分泌剂、益生菌等。

其中通便药可分为四类:容积性泻药通过凝胶吸收水分,使粪便蓬松、体积增大以促进排出,服用时需配合大量饮水;渗透性泻药(如乳果糖)通过在肠道形成高渗透压,吸引肠道外水分进入肠道,让大便蓬松易排;刺激性泻药(包括番泻叶、大黄类中药等)通过刺激肠道蠕动发挥作用;润滑剂(如开塞露)则通过润滑肠道辅助排便。

值得注意的是,公众在应对便秘时往往存在认知与用药误区,其中最常见的便是过度依赖刺激性泻药。“很多患者急于排便,习惯使用刺激性药物,看似短期见效,实则会让便秘越来越严重,排便愈发困难。”李景南教授提醒,“便秘治疗的核心是选择安全、可长期应用的药物,以恢复和维持肠道正常功能,而非追求一时之效。”

作为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的便秘一线用药,乳果糖的优势尤为突出。李景南教授介绍,“乳果糖作为渗透性泻剂,既能通过高渗透压状态让肠道外水分进入肠道,使大便蓬松易排;又能作为益生元促进肠道益生菌生长,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双重机制更安全。通常用药1~2天即可见效,且适合长期使用,日常可根据症状轻重,结合饮食与生活习惯调整剂量。”

更重要的是,乳果糖适用人群广泛。“由于不被人体吸收,儿童、孕妇均可安全使用;糖尿病患者虽需注意糖分摄入,但乳果糖的化学结构与普通糖类不同,不会影响血糖,同样可以放心使用。”李景南教授特别强调,选择乳果糖类药物时需认准品牌可靠、杂质少的产品,尤其是糖尿病患者,若药物杂质过多,可能干扰血糖调控。

最后,李景南教授针对改善排便体验给出具体建议,“肠道动力较差、排便不畅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使用促动力剂;除多喝水、多吃蔬菜等饮食调整外,需养成良好排便习惯,例如肠道对排便刺激不敏感者,可固定在晨起后尝试排便,逐步培养肠道反射;排便后切勿久蹲马桶,以免导致直肠充血,影响后续排便功能。”

21财经客户端下载

<--统计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