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宏观 > 正文

21社论丨打通全链条,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

2025-07-02 07: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7月1日,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下称《措施》),在5个方面、以16条举措进一步完善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推动创新药高质量发展。

创新药也称为原研药,是相对于仿制药的概念,往往指基于全新作用机制、分子实体或治疗方法开发且具有明确临床价值、在全球未上市的药品,通常涉及靶向治疗、基因编辑、免疫疗法等前沿技术。生物医药被视为是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力量,创新药研发已经成为国际科技竞争的关键领域。

我国大力推动和发展创新药物的行动关系人民健康福祉,也是积极参与全球技术与产业竞争的体现。创新药被誉为医药产业“皇冠上的明珠”,生物技术革命会催生出新的创新生态体系与产业价值链,成为全球新的经济增长点。有研究机构预测,未来20年,生物技术革命将产生4万亿—30万亿美元的直接经济价值,生物医药未来将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引擎。

长期以来,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在药物专利与制剂技术方面占据竞争优势地位。最近几年,尤其是新冠疫情期间,一些国家和地区将疫苗和特效药作为战略资源加以控制,美国也将部分生物医药列入关键技术领域清单而采取出口管制,显示出医药供应链脆弱性以及安全风险。因此,我国需支持生物医药产业自立自强,将技术主权与生命主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最近几年,我国将生物医药作为新兴战略产业加以系统性扶持。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创新药”纳入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发展机制。近年来,我国创新药获批新药数量迅猛增长,2024年获批数量达48种,是2018年的5倍以上,今年上半年已近40种。我国创新药的进步不仅体现在数量上,还体现在质量上,2024年中国创新药企对外授权交易总金额超过500亿美元,今年上半年交易总金额已达455亿美元。

创新药研发具有高投入、长周期和高风险的特征,存在“三个10”的说法,即10亿美元投入、10年研发周期以及10%的成功概率。创新药生命周期链条长、环节多,每一个环节归口不同部门管理。因此,必须从研发端、审批端、进院端、支付端、投融资端等全链条发力,为创新药创造有利的体制机制环境。

在研发支持方面,《措施》鼓励商业健康保险公司通过创新药投资基金等多种方式,为创新药研发提供稳定的长期投资,培育支持创新药的耐心资本。在确保数据安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探索为创新药研发提供必要的医保数据服务,支持企业、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瞄准临床需求合理确定研发方向、布局研发管线,提升创新效率,走差异化创新之路。在审批效率方面,《措施》提出建立每年一调的动态调整机制,将调整周期从之前最长8年缩至1年,准入方式由专家遴选改为企业申报。

创新药发展挑战主要集中在“进院难”“支付难”两个层面。因此,《措施》主要针对这两个难题作出安排。在准入方面,支持创新药进入基本医保药品目录和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在支付方面,鼓励医保部门与创新药企业谈判形成与中国国情和市场地位相匹配、符合药品临床价值的医保支付标准,通过协商合理确定商保创新药目录内药品结算价,并探索更严格的价格保密机制,避免影响企业海外市场定价。

在最终临床应用方面,《措施》提出优化药品挂网程序,推动创新药加快进入定点医药机构,提高临床使用创新药的能力,完善创新药医保支付管理等,意在提高各个环节的可执行性与实施效率,保持临床应用畅通,避免某个环节卡壳受阻,影响政策落地的有效性。

此次创新药新政体现了打通全链条的政策目的以及提高效率的动机,将有力为我国创新药研发与应用提供“加速度”,尤其是在审评效率、数据赋能与支付机制上实现突破。一系列新政将与已经涌现的创新热潮、产业升级形成共振,推动我国生物医药技术与产业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21财经客户端下载

<--统计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