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二季度加仓稳准狠,“科技+高股息”仍将主导后市
主持:关珊(股市广播FM95.3《走进机构大本营》)
嘉宾:李浩楠(南财基金通、越声理财研究员)
基金二季报披露完毕,机构持仓动向也浮出水面。随着行情向好,公募基金二季度的持股仓位小幅提升,但受制于基金持有人净赎回超过1700亿份,基金的加仓幅度明显不及指数涨幅。重仓股方面,科技成长与高股息资产均获显著加仓。南财基金通、越声理财研究员李浩楠认为,“科技+高股息”的“哑铃型”配置将仍主导后续市场风格。
关珊:公募基金在二季度略有加仓,但加仓幅度不及指数涨幅,是否显示机构趋于获利了结,谨慎情绪有所上升?
李浩楠:从基金二季报披露的信息来看,公募基金二季度的仓位调整呈现出结构性特征,整体的权益仓位是小幅提升的。但主动权益基金加仓幅度明显低于同期A股主要指数涨幅,这一差异反映出机构并非全面追涨,而是通过调仓优化结构。
具体来看,机构加仓方向集中在通信、银行、国防军工等板块,而减仓食品饮料、汽车、电力设备等领域,呈现“哑铃型”配置特征,即同时布局高景气科技成长与低估值高股息资产。这种调仓策略表明,机构在平衡短期防御需求与长期成长机会,并非单纯的获利了结。
从市场表现看,二季度A股先抑后扬,银行股和科技股成为主要驱动力。基金加仓幅度低于指数涨幅的现象,我认为部分原因是调仓节奏与市场波动的时间差。举个例子来说,银行板块是上证50的权重大头,6月下旬出现回调前已积累较大涨幅,而基金可能在上涨过程中逐步兑现收益,同时在回调后重新布局,形成“波段操作”特征,这就是一个“时间差”,因为通常来说指数是不会做短期调仓的,但是主动权益基金可以根据市场变化去做相应的调仓动作。基金经理在市场波动的时候进行增减仓,所以导致整体加仓幅度和指数涨幅有差异。
因此,公募基金在二季度的操作并非简单的“获利了结”,而是基于宏观环境与产业趋势的主动再平衡。尽管指数涨幅显著,但机构通过加仓科技、增配港股、对红利资产进行波段操作等方式,在控制风险的同时捕捉结构性机会。
当前市场环境下,谨慎情绪确实有所上升(毕竟指数短期的涨幅相当可观),但尚未演变为系统性撤离,牛市背景依旧存在,科技成长与高股息资产的“哑铃型”配置仍将主导后续市场风格。
关珊:有统计显示,主动权益产品上半年累计净赎回超过1700亿份,这或许也是倒逼基金兑现部分筹码的原因之一。在解套或者有盈利的情况下,如何面对上涨行情,其实很考验投资者的信心。
二季度基金十大重仓股有哪些变化特征值得关注?
李浩楠:据我观察的情况来看,行业轮动特征是非常明显的,科技与金融成为核心配置方向。
腾讯控股为第一大重仓股,小米集团-W、新易盛新晋前十,而比亚迪、五粮液退出这一变化反映出机构对AI产业链和消费电子的高度关注。新易盛作为光模块龙头,因AI算力需求激增被公募基金大举增持,中际旭创、沪电股份等数通设备标的也被公募基金重点加仓。同时,银行股的防御性配置持续强化,招商银行位居重仓股第四位,还有其他银行股在二季度也获得不少基金增持,反映出“高股息+低估值”策略的延续。
而消费股的持仓则出现分化,传统龙头与新兴消费呈现冰火两重天。贵州茅台虽仍居第三大重仓股,但持股市值环比减少约200亿元,五粮液、泸州老窖等白酒股持仓集中度下降,部分基金减持消费股转向科技与医药。基金经理更倾向于泡泡玛特、京东健康等新消费赛道。
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实公募基金十大重仓股的调整并非简单的市值排名变动,而是机构在“科技突围+防御打底”策略下的主动选择。这种变化既体现了对AI、半导体等产业趋势的前瞻性捕捉,也反映出对宏观经济的审慎应对。公募基金在宏观经济复苏和政策支持下,优化配置以平衡风险收益,体现了机构对核心资产的长期信心。
关珊:二季度基金加仓的方向主要有哪些?
李浩楠:我们刚刚有提到二季度公募基金的加仓方向呈现出显著的结构性特征。
首先是科技板块的全面布局。通信、电子等细分领域成为核心配置方向,尤其是AI产业链相关标的。主动权益基金重点增持光模块、AI芯片等算力基础设施,这些领域持续受益于算力需求扩张,中报业绩相当可观,驱动公募基金越涨越买。
其次是金融板块加仓的幅度也比较大。一方面,以低估值、高股息率为代表的银行股,防御属性比较明显,收益也很稳定,成为公募追求阿尔法的加仓重点。另一方面,非银金融板块受“稳定币”主题催化,配置比例小幅提升,证券行业虽仍处低配区间,但头部券商并购重组进程也是很受资金青睐的。
第三是医药。创新药领域因政策鼓励与临床进展加速,配置系数分位数回升至中枢水平,一些研管线丰富以及BD交易活跃的药企获主动基金加仓。值得注意的是,CXO行业虽仍处低配区间,但部分基金已开始左侧布局,反映出对全球供应链重构下中国医药制造优势的长期看好,后续还有估值修复的空间。
关珊:二季度近1800只基金提升港股仓位,其中近300只基金对港股的配置力度提升了超过10个百分点,南下抢筹积极。基金在港股上重点增配哪些板块和股票?
李浩楠:主要集中在创新药、互联网、消费等领域。不仅是买A股的公募基金在加仓医药科技,能买港股的公募基金同样也很重视这个赛道。
南财基金通的数据显示,石药集团、三生制药与美图公司等港股上市公司进入权益类基金加仓榜前十,二季度分别获3.44亿股、2.57亿股、2.11亿股增持。此外,在权益类基金加仓总量居前的港股中,还包括TCL电子、大麦娱乐、京东健康等多家消费行业公司。
创新药板块之所以能成为二季度基金布局的核心方向之一,主要是因为国际业务的拓展,BD交易,以及估值具备显著优势等。而新消费则受益于其创新型的业务模式,满足了年轻一代的消费体验。
此外加仓较多的方向还有银行板块,银行板块的低估值、高股息特征成为防御性配置重点。目前来看银行板块平均4%的股息率还能持续,是长线资金较为稳妥的选择。
关珊:公募基金科创板配置比例创新高,在科创50指数市盈率过百倍的背景下,哪些板块、股票撑起了场子?
李浩楠:当前公募基金在科创板配置比例创新高,主要由半导体、生物医药及新能源等硬科技板块支撑,其中半导体行业尤为突出。根据科创50指数的行业分布,半导体板块权重占比高达61.04%,前五大成分股中芯国际、海光信息、寒武纪-U、澜起科技、中微公司均为半导体领域研发实力领先的企业,也是公募基金在科创板配置的主要标的。
科创50的高估值更多反映市场对硬科技企业长期增长潜力的乐观预期。中芯国际作为全球第三大晶圆代工厂,在半导体先进制程领域的突破方面支撑了较高的估值溢价。海光信息和寒武纪则长期受益于AI算力的需求上涨。
整体来看,公募基金在科创板的高配置体现了对“硬科技”主线的深度布局,半导体、生物医药、新能源三大板块凭借技术突破、政策红利及市场需求增长,共同撑起了科创板的估值与配置热度。
未来科创板改革将增设科创成长层,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至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等前沿领域,未来这些新兴赛道有望成为公募基金配置的新增长点。
关珊:二季度新消费、创新药市场表现突出,基金加仓有多猛?
李浩楠:新消费方面,我们以泡泡玛特为例,其二季度被286只基金重仓持有,持仓量环比增加近400万股,东方红、广发等头部机构将其纳入核心配置。分众传媒、老铺黄金等品牌消费标的也获得超200只基金增持,显示出基金对品牌化、内容型消费逻辑的认可。值得注意的是,黄金饰品板块因避险属性和消费升级双重驱动,周大福二季度公募持股总量为2485.36万股,对比上季度增加了2361.18万股,周大福的公募持仓几乎均为二季度所买入,老铺黄金的公募持仓对比上季度数据也有所增加。
创新药板块的加仓力度更具持续性。港股市场中,石药集团、三生制药的基金持仓量分别增加4.19亿股和2.74亿股。在A股市场中,信立泰、益方生物-U、通化金马、舒泰神等CXO及新药研发服务相关个股亦在二季度被公募基金大幅买入。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个股在上季度公募持仓甚少,如通化金马一季度时公募持仓仅为17.13万股,二季度则增至3374.50万股,舒泰神在一季度无基金重仓,二季度公募重仓持有3297.66万股。这个变化是非常惊人的。一些绩优医药基金在季报中明确提及对“创新药产业链长期逻辑不变”的判断,并在二季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仓增配。
关珊:红利股的代表银行板块持续强力吸金,有统计显示基金二季度的持仓总市值环比增长超过25%,在结构上有哪些变化?
李浩楠:银行板块作为红利股的代表持续吸引资金流入,持仓总市值环比增长超25%,我觉得这个数据要拆开两个部分来看:被动型资金与主动型资金的调仓逻辑差异是比较大的。
被动资金主导整体持仓增长,指数成分股成为核心配置方向。受红利ETF、沪深300ETF等指数扩容及权重调整影响,指数型基金在二季度对银行股的持仓量环比激增39%,占自由流通股比例提升0.6个百分点。中信银行、常熟银行、苏州银行等被纳入相关指数的权重股成为增持主力。中信银行因在沪深300指数中权重提升,被动资金流入规模是居前的。这种被动配置推动银行板块整体持仓水平上升。但主动型公募基金的加仓幅度相对有限,仅环比增长6.3%,意味着主动管理资金更注重精选个股而非跟随指数。
主动型基金呈现结构性偏好,低估值股份行与高成长城商行成为主要加仓对象。主动偏股型基金对银行股的重仓比例从一季度的3.03%提升至3.91%,其中股份行和城商行的持仓占比分别增加0.41和0.71个百分点,而国有行和农商行被小幅减持。具体来看,民生银行、中信银行等低估值股份行因PB处于历史低位;江苏银行、宁波银行等长三角城商行因区域经济活力强、不良率改善等因素成为主动基金的核心配置标的。与此相对,国有大行中只有建设银行因H股税后5%的股息率优势,获得北上资金增持,A股的国有行普遍都是被减持的。
被动资金通过指数化配置捕捉行业β收益,主动资金则通过精选区域银行与H股标的获取α收益,而股息率引起的资金轮动与政策导向的长期资金流入,共同构成了当前银行板块持仓结构分化的核心逻辑。
关珊:从基金的加减仓方向看,对投资者来说有哪些机遇和风险值得关注?
李浩楠:从基金的加减仓方向洞悉整个市场的风格,其实结构性的机会是非常明显的,基金在AI算力、半导体等领域的集中加仓,反映出对“科特估”逻辑的深度认同。科创板估值体系从传统盈利导向变为技术壁垒与成长潜力评估,部分优质科技企业凭借自身强硬的科研能力获得估值溢价,投资者可关注技术转化能力强、研发投入占比高的硬科技企业。但需警惕市场情绪退潮后的估值回调风险,尤其是缺乏业绩支撑的纯概念标的,非常容易通过一波上涨来透支未来几年的估值。
此外,以银行为首的红利板块因“低波动+高分红”特性持续获增持,工商银行、长江电力等龙头股稳居基金重仓前列。根据历史回测,2024年上证红利指数累计上涨2.5%,显著跑赢同期上证指数5.62个百分点,在经济不确定性中展现出较强抗跌性。对于追求稳健收益的投资者,可关注股息率长期高于5%、现金流稳定的国央企。风险方面需注意连续上涨后部分个股股息率已随股价攀升而下降,需动态评估性价比。
整体策略上还是建议采用“科技+高股息”哑铃型配置,这也是当前市场的主流策略,即以AI算力、半导体等成长板块捕捉产业趋势,同时以银行、公用事业等防御性资产对冲波动。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警慎,投资者一定要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适合自己的金融产品。
(南方财经全媒体股市广播 关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