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快评|广东攀登科技高峰,“科普月”展现“创新策源地”魅力
特约评论员 熊夏柠
今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据悉,广东省首届“全国科普月”暨第八届“广东科普嘉年华”活动于9月启动,其中,启动仪式主会场活动将于9月4日至7日在广州正佳广场举行,成果汇展将于9月26日至28日在广东科学中心举行。
活动采用“1+1+5+N”的创新模式,“1”代表启动仪式现场服务活动(广州正佳广场);另一个“1”则是科普月成果汇展活动(广东科学中心);“5”为分别设立在广州、深圳、东莞、惠州、湛江的5个分会场,将科普活动辐射到更广泛的区域;“N”表示N个区域和N个领域,涵盖了全省各地市、县、镇、村区域,以及省科普工作联席会议、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成员的N个厅局单位所代表的不同领域,构建广东科普矩阵。
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召开全国科技大会,首次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近年来,我国的科学事业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近十年来,从载人航天到探月探火,从超级计算机到量子信息,我国取得一批重大成果,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创新成了整个国家和社会的一个重要焦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充分发挥了经济大省挑大梁的作用,坚决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近年来,广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构建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为主轴的创新格局。
2025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入实施十年“卓粤”计划,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持续将1/3以上的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推进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健全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南沙科学城等联动发展机制,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建共管共享。发挥鹏城、广州国家实验室引领作用,分类别推动省实验室建设,争取更多全国重点实验室在粤布局。持续深化省部院科技合作,开工建设鹏城云脑网络智能设施、人类细胞谱系、冷泉生态系统,建成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推动实施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聚焦“卡脖子”技术、产业补短板技术、关键共性技术,新布局一批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
在国际经贸环境面临一定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广东正向着产业科技高峰全力攀登,努力成为主要的创新策源地。这也是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应有的担当和作用,同时,广东也有这种条件不断推动科技创新。9月1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香港发布《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百强创新集群,“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首次排名全球第一。
广东既有着多个国家级实验室,科研投入不断增加,同时也有着巨大的应用市场和场景,广东科技类的企业数量为数众多,既有行业翘楚,也有许多民营企业。创新的氛围和应用在广东处处可见。8月28日,全国工商联发布“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和《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广东共有51家企业上榜,数量位居前列。从细分榜单看,华为在研发投入上位居榜首,技术创新能力自然不言而喻。广东德赛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点金贵金属有限公司、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盈峰集团有限公司、广州美涂士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达道工业科技(广东)股份有限公司、珠海万达商业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首次上榜,展现出民营经济蓬勃的创新活力。
此次“科普月”主会场所在地的正佳广场,本就是市民平时购物休闲的一大热门地,同时也都具有丰富的科普资源,日常也经常举办面向市民的科普活动。此次整合各相关单位优质科普资源,围绕智能出行、科技与健康、AI应用和科技研学等前沿热点,集中展现智能新能源汽车科技体验、前沿科技与生活健康的沉浸式体验、AI+空间设计、AI+光谱科普等生活化应用场景,料能让公众近距离感受广东作为“创新策源地”的巨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