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下中东快递第一,海南女生凶猛挺进100国!
作者/ 李惠琳 编辑/ 陈晓平
2021年,黄珍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带领iMile进入墨西哥市场。
“这一脚踩下,底下是万丈深渊,还是满地黄金?根本不知道。”她笃定,若不走出这一步,iMile就是死路一条。
这家诞生于迪拜的跨境物流企业,从“最后一英里”末端配送切入,当时将市占率做到中东第一。
然而,友商进攻凶猛,黄珍顿然醒悟,做一家小而美的区域性公司,是活不下去的。
她迈出中东进入拉美,以墨西哥为首站,短短数年,将末端网络铺向巴西、哥伦比亚、秘鲁、萨尔瓦多······
带着区域复制的经验,iMile又挺进澳洲、欧洲,立志成为一家全球性的快递公司。
迄今,其末端网络已覆盖全球30个国家,成为一家跨境物流新秀。据称,其估值已达独角兽级别。
有趣的是,iMile的创始团队,原是一群不懂快递、不懂电商的人。
创始人、CEO黄珍是海南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出身,任职过华为、阿里的海外部门。在当地网购时,她就对快递的糟糕体验深有体会,比如包裹经常送丢。
“在中国那么流畅的体验,为什么在迪拜这么难?”带着这一疑问,她开始研究中东的快递,发现当地基础设施太简陋了。
看到空白市场,她果断辞职,成立iMile,解决中东电商物流最后一英里配送痛点。
iMile创始人、CEO黄珍
iMile的核心客户,是中国的跨境电商平台。
彼时,中国出海“四小龙”正在中东快速爆发,然而,当地物流设施薄弱,地址体系混乱,快递时效差,签收率不足50%。
iMile通过深度的本地化和数字化物流系统,将签收率做到90%以上,端到端的派送时效缩短了24小时。
黄珍的目标是,对标UPS等国际巨头,未来5年覆盖100个国家。
“我一直有一个朴实的愿望,全球性快递公司中,要有至少一家来自东方。”黄珍相信,梦想大概率会在5年内出现,她希望iMile是其中之一。
以下为黄珍自述:
借势起网
创业的一天开始,iMile就是为电商客户服务的。
我们主打成本优先、时效稳定的电商件。客户对我们的期待是,5-7天内98%准时达,以及全链路可视化——他们要知道包裹在哪、有没有清关、什么时候能派。
iMile要成为一家全球化的快递公司,肯定要到100个国家,节奏在于说先做哪个后做哪个。
2017-2021年,我们坚定深耕中东市场;2021年后,进入拉美市场,挺进墨西哥、巴西。现在,我们在拉美开启第二个阶段,进入哥伦比亚、秘鲁等,接下来希望“吃透”整个拉美。
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整个欧洲,iMile也在同步推进。
在中东,我们保持暂时领先;拉美、澳新市场,起得比较快,进入前五;欧洲资源的获取相对慢。
我们相信,只要坚定投入,积累足够长时间,iMile会成为头部的玩家。这不是因为自己有多牛,而是中国商流需要一家iMile这样的公司。
商流结构性的变化和调整之际,是催生新玩家最好的时机。我们做到5洲30国,即得益于跨境电商平台出海。
iMile在一个市场起网,前提就是要有中国商流。起网的成本太高,必须要有足够单量支撑起来,中国跨境电商的单量就很大。
在中东,我们已做到100%全境网络覆盖,墨西哥、巴西做到95%覆盖,澳新、欧洲也在稳步扩张,期望最终中国和本地商流各占到50%。
在业务成熟的区域,如阿联酋,已实现这一目标。
末端网点布局上,整体采用轻重结合的方式。
在中东和拉美,iMile自营核心部分,比如分拨仓、运输车辆、派件司机;在部分地区和部分环节,会选择合作伙伴一起运营。
推进全境网络覆盖,需要巨额的投资和坚定的信心,否则干不了。
为什么有的公司不敢?因为他们对中国电商平台的战略,不像我们那么熟悉。我们需要平台,他们也需要我们,大家双向奔赴。
iMile创业早期,我们是为生存,验证商业模式能否行得通;第七年开始,已笃信iMile的商业模式和生态价值,感觉进入“二次创业”。
区域复制
8年走向全球30个国家,最艰难的一个决定,是从中东走向拉美。
原来,我们只想做一家区域型公司。当友商进入中东,我们突然明白,小而美是活不下来的,因为物流本质是个规模生意,就决定走向拉美。
第一站锚定墨西哥。
墨西哥靠近美国市场,消费能力中等。在那之前,我没有去过那,这一脚踩下,底下是万丈深渊,还是满地黄金?根本不知道。
若不走出这一步,就是死路一条。
墨西哥与中东市场差异很大,人才结构、本地文化都不同,并有语言、距离、时区的障碍,我只能授权本地团队去做,很多理念大家不一致。
后来,我们从中东调派成熟团队过去,其中就有负责沙特运营的“一把手”,由他牵头,才慢慢捡起墨西哥的配送网络、仓储体系和本地运营。
iMile在墨西哥打拼了四年,在教训中不断成长,我们经历了非常残酷的价格战,大家都付出惨痛的代价,后遗症至今存在。
接下来,我们会把拉美市场做扎实,同时,要在欧洲前期基础上做复盘,做改进。
目前为止,欧洲确实是最难的一个市场,对各方面要求都比较高。不像其他新兴市场,欧洲只有一次机会,做错了就永久记录在信用记录中,很难重新再来。
欧洲对风险管控、合规要求更高,公司各部门都要做好充分准备,我们几乎是提前两年就开始“备战”。
比如,云数据中心将原来以中东为主导的云架构部署,切换成满足欧洲数据保护法规的要求,兼顾拉美、澳新和中东;又组建一个合规团队,包括劳工、税法、数据隐私保护等。
团队充分准备和沟通之后,选择先做意大利。
后来发现,意大利的税法是最复杂的,也是最保护劳工的,我们一度怀疑意大利是不是做错了,又已经来不及反悔,进去以后很难再出来,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做下去。
第一个国家,准备的周期往往要更长,第二、第三个国家相对会容易些。
如今,我们对欧洲市场更加谨慎,意大利、西班牙和匈牙利,是坚定要做好的,已经在跑了。
进入一个新市场,首先要搭建一个本地化的团队。
比如欧洲,多数同事都在当地工作生活,帮到我们很多。
刚进去时,一开始以为意大利人可以说英语,实际当地伙伴全讲意大利语,我们就要更深入的本地化。现有团队中,本地员工占比达到91%。
业务发展早期,公司要给予一定空间和灰度,让本土同事按照当地最有效的做法发展。
剑指百国
iMile能走到今天,最有效的经验是两条:本地化为抓手、技术为引擎。这也是走向100个国家的核心战略。
过去积累的能力中,70%是可以在区域间复制的,比如,客户痛点的理解、运营系统和业务流程,只有30%需进行本地化匹配和重构。
今年,iMile成立地区部,把大量业务的自主决策权交给本地,让他们把30%本地化部分做到极致。
我们准备升级为一个全球性快递公司,遇到的挑战和前期完全不一样,是效率的挑战,更是不同的地区和总部之间协同的挑战。
原来局限在中东,都是总部直管,现在,在组织上设立几个大区后,区域内其他国家的扩张,由大区自己完成,他们有语言和商业商圈的优势,也能更好共享区域内的资源。
比如,墨西哥的法务,覆盖所有西班牙语国家的法务工作,HR、客服也是从区域直接覆盖过去,甚至合作伙伴也是跨国协同过去的,这样提升效率,优化成本。
在很多市场,订单密度是一个难题。
中国电商渗透率,达到20%至30%,一个区域集中数百订单,可迅速完成派送;海外电商渗透率,多徘徊在10%左右,派送200-300单往往需要覆盖200公里,必须借助技术优化才能达到效率可控。
2018年,iMile就在杭州组建研发中心,找来一批互联网人才,研发数字化系统,迄今,已在全球组建4大研发中心,持续三年,技术投入增幅超过100%。
技术赋能业务的一个例证是,在“最后一公里”派送环节,司机往往凭借经验派送,路线规划全靠感觉,常常因折返或穿越主干道而耽误时间。
我们的“智慧物流”算法,会根据路网密度、交通流量和地理特征,为司机规划出最优行驶路径。未来,还要拥抱AI,探索智能化、无人化物流。
快递行业,控制节奏非常重要。
电商平台跑马圈地,速度非常快,我们以前总觉得,是不是应该跟上他们的节奏?
后来,我们认为这是不对的,物流工作非常接地气,电商平台能直接把流量翻10倍,做快递是绝对办不到的。
今年,iMile在内部提出,要做好基本功,比如,财务结算的线上化、数据的准确率、流程和规章制度的完善等。我们不追求快,追求搭好基础,去迎接未来指数级的增长。
我们也重新梳理归纳了产品体系,以支撑下一个8年。
原来客户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完全以客户和市场驱动。其实,客户需求有一定个性化和偶发性,如果自己没有清晰的战略和定力,会很痛苦。
以「本本电商专配·iDEE」为核心的“1+5+X”产品矩阵
2024年开始,我们大量引入专业人才,梳理出“1+5+X”产品体系——
本本电商专配的网络为底座,搭建出电商退件、时效快递、电商清配、跨境直邮专配、本本大件快运五大产品,基本能覆盖所有主流场景。
一家全球性的快递公司,只有标准化做得越好,效率才会越高。
我们未来要聚焦,把“1”的网络做得越来越稳,其他主要需求落在“5”里面,如果没有,我们再看一看“X”。
经营我们的事业,最大的对手就是自己。保持耐心,做难而正确的事,哪怕有竞争,也会让我们成长得更好。
图片来源:iMile,除标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