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评论丨对杨振宁先生最好的纪念就是潜心科研
本报评论员 张立伟
10月18日,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他的人生犹如一部跨越百年时空、融汇东西方科学与文化的传奇史诗,他在人类叩问宇宙奥秘的征程中留下中国人的名字,以心系家国的情怀在中华历史长河中刻下不灭的印记。
35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曾引以为豪地强调,“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1954年,他与米尔斯提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奠定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是与麦克斯韦方程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相媲美的最重要的基础物理理论之一。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革命性理论,该理论并被同样是华人的女性科学家吴健雄在实验中证实,杨李二人共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等华人科学家最大贡献,是让中国人在科学技术领域有了更强的信心。
自1993年起,杨振宁先生多次发表同样的观点,认为到21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有决定性作用的科技大国。他对中国科技的前景十分乐观,主要是基于以下因素:首先,人口众多的中国拥有千百万极聪明的青年;其次,传统文化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勤奋而有纪律的青年;已经形成科技重要性的全民共识;经济快速增长后对科学研究的支持。在拥有了科技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训练、决心、财力后,中国必将在21世纪中叶前成为世界科技大国。
杨振宁先生看到了中国的潜在优势并做出了准确的预言。得益于数量庞大的工程师红利、科技报国与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以及财政持续不断的科研投入,中国将成为世界科技大国、强国的预言正在逐步实现。
杨振宁先生回到祖国后的几十年间,推动了国内多所高水平科研机构的建立,始终致力于为中国培养和延揽优秀人才,为中国更好参与全球科技竞争倾尽心力。他引进图灵奖得主姚期智院士,延揽密码学专家王小云院士,邀请张首晟、文小刚等一批杰出学者来工作……他一直期待中国人能够做出世界一流的科研工作,并且能够用我们自己创造的世界领先技术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积极参与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在载人登月、可控核聚变、生物技术、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众多新领域已经从跟跑转向并跑甚至赶超。“十五五”时期,我国还将进一步锚定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
“中国的恢宏发展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杨振宁多次说过,中国成功的一个最基本道理,是“中华传统文化铸造出的民族精神特质和性格倾向,是西方文化无法与之相较的”。中华民族是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对于杨振宁先生最好的纪念,就是潜心科研,把我们国家早日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对人类文明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