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专访|霍尼韦尔孙建能:可持续航空燃料需多路径破解成本困局
21世纪经济报道雷椰李德尚玉北京报道
当百年变局与能源革命交织,各行各业正迎来深度重构的历史性时刻。航空交通是现代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可持续航空燃料对于航空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
近日,霍尼韦尔能源与可持续技术集团中国副总裁兼总经理孙建能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探讨中国在“双碳”目标下的能源转型路径及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发展现状与挑战。
孙建能表示,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和科技创新能力为其提供了广阔合作空间。霍尼韦尔进入中国市场90年,见证了中国企业从被动合规到主动引领的转变。当前,政策体系构建了目标引领、技术支撑、市场驱动的闭环,对SAF、绿氢和碳捕集(CCUS)等领域的赋能效应显著。尤其是在SAF领域,2030年中国SAF需求预计达300万吨,2050年将增至8600万吨,供不应求趋势将持续扩大。
不过,2024年SAF的平均成本是传统航空燃料的约3倍,企业短期投资回报压力巨大,需要政策激励与市场机制的双重支撑。

霍尼韦尔能源与可持续技术集团中国副总裁兼总经理孙建能(图源:采访对象供图)
中国SAF需求2030年将达300 万吨
《21世纪》:今年,中国提出了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新目标的提出给相关行业带来怎样的影响?
孙建能: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提出,对全行业而言是重大利好。该目标虽为“自主贡献”,但具备高度透明性,提出后相当于在国际层面作出严肃承诺,必然会坚定推进。这为行业所有参与者提供了稳定的政策保障,且今年的目标格外具体,能让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能源转型或行业入局的切实操作指南。
从我们观察来看,当前政策体系正在构建目标引领、技术支撑、市场驱动的完整闭环,对关键领域的赋能效应尤为显著。今年,中国开始进入SAF第二阶段应用试点。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发布的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路线图表明,约有2/3的航空碳减排依赖SAF;据相关咨询机构预测,我国SAF需求2030年将达300万吨,2050年达8600万吨,供不应求趋势将长期维持,SAF推广应用需求将持续扩增。同时“十五五”可再生能源供给能力将提升,为绿氢产业化奠定了基础。相关政策明确在合成氨、甲醇等领域鼓励低碳氢规模化替代,并探索风光氢氨醇一体化基地建设。此外,CCUS从“减排选项”到“刚需配置”,CCUS已成为高耗能行业实现减排目标的必选项。
《21世纪》:中国在餐饮废油等原料端具有巨大潜力。在尚未出台强制SAF掺混政策的情况下,推动SAF在中国落地的核心驱动力是什么?面临哪些挑战?
孙建能:虽然中国目前尚未出台强制SAF掺混政策,但推动SAF落地的动力非常强劲,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市场需求压力,国际航线碳排放监管趋严,航空公司主动布局SAF,以降低未来碳成本和保持竞争力;其次是企业ESG战略,越来越多航空企业将可持续发展纳入核心战略,主动设定更进取的减排目标;然后是政策信号与资本预期,“双碳”目标和地方试点释放长期政策信号,资本市场积极响应,推动企业提前布局。
当前有大量基础工作需要推进,核心是要加强多方交流,包括与政策制定方对接行业规范,与用户及航空公司沟通实际需求。真正的绿色发展市场需求,往往需要以法律法规为起点。以SAF为例,欧盟当前对其需求较高,核心原因就是出台了强制添加政策。中国已提出自主贡献目标,航空业必然是其中重要一环。中国第一阶段试点已覆盖3家航空公司、4个机场,目前具备条件的机场和航空公司数量正持续增加,客观条件正在逐步成熟。国家为推动航空业减排,相关政策一定会在合适的时间点推出。
《21世纪》:“SAF热浪”来袭,曾被厌弃的地沟油,也化身为飞机绿色燃料,如何看待地沟油运用于生产可持续航空燃料?
孙建能:我们关注到地沟油将面临原料瓶颈问题:目前国内厨余油的可回收量在500万吨左右,如果全部用于生产可持续航空燃料,以转化率为80%计算,其年产量在400万吨左右。而据相关咨询机构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SAF需求量将达到300万吨/年,而到2050年,这一数字可能达到8600万吨/年,差距是巨大的。因此,无论是技术研发层面,还是行业参与层面,我们必须同步探讨其他技术方案和路径,核心是判断这些方案是否具备经济可行性,为后续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SAF多路径破原料成本困局
《21世纪》:在与中国合作伙伴的合作中扮演什么角色,如何看待中国企业在绿色可持续发展中的转变和所取得的成果?
孙建能:2025年是霍尼韦尔进入中国市场的第90个年头。中国始终是我们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不仅因其庞大的市场规模,更因其作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当前,中国在新质生产力和低碳发展等领域的战略方向与霍尼韦尔的核心业务高度契合。针对当前发展态势,我认为首先需要调整心态。过去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里,中国GDP保持了极高的增速,5%的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中国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
对霍尼韦尔而言,我们不会只把目光聚焦在新项目上,以传统石化炼化行业为例,中国目前约10亿吨炼化产能,规模位居全球第一,这样庞大的存量产能意味着,我们的合作空间依然广阔,不仅能参与新项目合作,更能深耕传统存量市场与售后市场,所以和客户的合作机会其实非常多。
霍尼韦尔参与并见证了中国企业在可持续发展上的深刻转变:从“被动合规”到“主动引领”,将可持续性提升至核心战略,甚至制定比国家目标更进取的“双碳”时间表。企业行动也从局部治理扩展到全生命周期规划,覆盖能源供给、供应链和产品设计,追求系统性减碳。更重要的是,这一进程正从概念倡导走向技术驱动,企业对能碳管理、碳捕集等先进技术的需求和投入显著增强,正通过切实创新将战略蓝图转化为实际成果。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持扎根中国的长期承诺,以我们的技术和创新为依托,与中国伙伴们携手共进,共同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为构建一个更智能、更安全、更可持续的未来而努力。
《21世纪》:中国“十五五”规划期间发展更加注重绿色化,霍尼韦尔进是否调整了相应的技术路线与业务布局调整?
孙建能:我们认为,中国“十五五”规划是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中极具里程碑意义的战略窗口期。针对“十五五”规划绿色低碳目标,我们已将技术研发的重心聚焦突破式创新、降本增效和本土适配,围绕关键领域完成技术路线优化,切实破解产业化落地中的核心痛点。
在可持续航空燃料领域,我们紧扣国内不同区域原料供给特点,构建不同的技术路线布局。一方面,深化Ecofining™工艺商业化,该技术以废弃油脂、动物脂肪等非食用生物质为原料;另一方面,继续推广eFining™甲醇制航空燃料(MTJ)工艺技术,该技术以绿氢与二氧化碳合成的电子甲醇(eMethanol)为原料,可充分适配内蒙古等地区的风光资源与甲醇产能优势。在绿氢领域,我们针对国内可再生能源分布不均、电解槽成本高企的现实挑战,推出绿氢催化剂涂层膜(CCM)技术。相较于传统电解水制氢技术,CCM技术不仅在稳定性和机械强度上实现了显著提升,而且每单位面积的氢气产量也提高了55%,有效降低了质子交换膜(PEM)水电解过程中电解槽堆栈的支出成本,降幅达到35%,解决绿氢生产“量效不足、成本过高”的卡点。
《21世纪》:当前中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已进入多技术路线并行、跨行业协同的关键阶段。霍尼韦尔认为哪些技术组合最具规模化落地潜力?又面临哪些结构性挑战?
孙建能:中国能源转型的多技术并行、跨行业协同特征,本质上要求我们在“破与立”之间找到平衡,既要打破传统能源依赖,更要立足产业实际构建可行路径。当前,新能源行业面临一大核心挑战,是行业内缺乏真正的“集成商”,参与者多聚焦于单一环节,尚未形成全链条统筹能力。因此,行业亟需技术实力雄厚的主体牵头进行整合,推动行业标准化发展。
针对能源转型需求,我们从转型组合和循环组合两大维度提供解决方案。转型组合方面,霍尼韦尔的“未来炼厂”方案通过优化工艺流程、提升清洁能源占比,助力企业从传统燃料生产转向高附加值化工品。在循环组合方面,霍尼韦尔拥有很多种碳捕集技术,如变压吸附(PSA)、变温吸附(TSA)、膜技术、液态二氧化碳分离,可提供一整套具有领先碳捕集能力的成熟溶剂、膜、吸附剂和低温储存技术。而绿氢催化剂涂层膜(CCM)技术,可将电解槽氢气产量提高 55%,大幅降低绿氢成本。这两项技术与 eFining™工艺结合,能将捕集的二氧化碳与绿氢合成绿色甲醇,再转化为可持续航空燃料,形成“捕碳—制氢—合成燃料”的闭环。
这些技术组合落地仍面临结构性挑战。首先是经济可行性与短期效益的平衡难题。根据国际航协的估计,2024年SAF的平均成本是传统航空燃料的约3倍,企业短期投资回报压力巨大,需要政策激励与市场机制的双重支撑。其次是跨领域协同的机制缺失,比如绿氢制SAF 涉及能源、化工、航空等多个行业,但原料标准、碳核算规则尚未统一,导致产业链各环节难以高效衔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