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宏观 > 正文

21专访|黄群慧: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十五五”产业政策主线

2025-11-05 19:36:53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冉黎黎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周潇枭 见习记者冉黎黎 北京报道

“十四五”即将收官,“十五五”正谋篇布局,接下来,我国产业发展往何处去?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全文公布,正式确定了我国未来五年的产业发展蓝图。

其中,《建议》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摆在战略任务的第一条,部署了4方面重点任务,包括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在这背后,隐含我国何种政策调整逻辑?针对相关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群慧。

作为国家“十四五”“十五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黄群慧主要研究领域为发展经济学、中国制造业与国有企业改革等,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4项及国家级研究项目多项。

黄群慧表示,“十五五”时期,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突破,大国博弈更加复杂激烈。面对动荡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无论是从强化已有经济发展基础看,还是从抢占未来战略制高点看,都需要进一步筑牢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根基。同时,“十五五”时期需要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而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的有效载体,通过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并举来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可以极大促进新质生产力、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从而推进高质量发展。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线,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是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政策体系设计的基本逻辑主线。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群慧。(受访者供图)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巨大增量

《21世纪》:对于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建议》提出,巩固提升矿业、冶金、化工、轻工、纺织、机械、船舶、建筑等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对此我们如何把握?

黄群慧:“十五五”时期,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突破,大国博弈更加复杂激烈。面对动荡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无论是从强化已有经济发展基础看,还是从抢占未来战略制高点看,都需要进一步筑牢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根基。动荡的环境需要更强的经济韧性,经济学理论和以往的历史经验都表明,强大的制造业是一国经济韧性的决定性因素。在即将过去的“十四五”时期,我国以全球最具完整性的产业体系、全球最大规模的制造能力,有效应对了世纪疫情的巨大冲击,体现出了经济的强大韧性。“十五五”时期我国要建设强大国内大市场、以高水平自立自强提高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这要求进一步筑牢制造业根基,形成强大的制造业。

我国已经连续15年保持制造业增加值第一的世界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建议》提到的矿业、冶金、化工、轻工、纺织、机械、船舶、建筑等传统产业,在全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还亟待推进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和高端化的转型升级,从而进一步提高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建议》强调“十五五”要巩固提升这些产业的地位和竞争力,一方面是增强我国经济韧性所必须,同时也是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内在要求,这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具有巨大的经济增量“容量”,通过技术改造,通过标准引领,通过产业基础再造,通过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带来10万亿级的经济增加值,完全是可以实现的。

《21世纪》:对于新支柱,“十四五”规划提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而《建议》中提到的则包括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从我国经济结构优化的角度来看,新支柱产业的变化传递出何种信号?

黄群慧:《建议》特别强调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一方面表明这些新兴产业自身具有巨大的增长空间,能够逐步成长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另一方面,这些产业具有很强的前向关联度或者后向关联度,对很多产业都有重要的支撑和带动作用。这些产业的发展会逐步催生数个万亿级的市场,对整个经济发展产生战略性支撑意义。

另外,“十四五”强调的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有些已经逐步发展相对成熟,甚至个别产业已经出现了“内卷式”竞争问题。因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定要按照“因地制宜”的要求,各地政府要基于自己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技条件选择和发展新兴产业,打造与自己地方相适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同时还要求针对产业的技术发展特性、市场竞争态势、未来产业发展前景实事求是地确定相应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并统筹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一个适宜的发展生态和治理体系,促进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21世纪》:未来产业方面,《建议》提出,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布局前述六大未来产业着眼的是哪些关键因素?

黄群慧:未来产业对抢占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至关重要,也是大国博弈的关键着力点。但是,未来产业具有原始创新依赖性强、技术路径不确定、产业化风险大、投资回报周期长等特征,《建议》提出“十五五”时期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整体上看综合考虑了产业成熟度、技术颠覆性、可能市场潜力等诸多方面,代表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智能化、绿色化趋势的各个领域。要推进这些未来产业领域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按照《建议》提出的探索多元技术路线、典型应用场景、可行商业模式、市场监管规则。

“十五五”需更突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21世纪》: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从传统产业提及巩固提升全球地位,到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变化,再到对基础设施与服务业的布局,这背后隐含我国何种政策调整逻辑?

黄群慧:《建议》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作为“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明确提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指明了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以及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目标要求。一方面进一步强化了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地位。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技术条件。强大的实体经济,关乎占世界18%的人口共同富裕现代化的实现,关乎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沿着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的伟大复兴。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展实体经济一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重要战略任务。另一方面,将先进制造业界定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骨干,进一步突出了制造业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地位,努力进一步激活制造业科技创新效应、发挥制造业科技创新主战场作用,通过建设以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有力推进和承载新质生产力发展。

“十五五”时期需要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而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的有效载体,通过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并举来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可以极大促进新质生产力、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从而推进高质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对高质量发展展现出强劲推动力。而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因此,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线,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是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政策体系设计的基本逻辑主线。

《21世纪》:你此前提到,要加快以算力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建议》提出,适度超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推进信息通信网络、全国一体化算力网、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建设和集约高效利用,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更新和数智化改造。对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布局,何谓“适度”?何谓“超前”?

黄群慧:算力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力量,以算力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具有关键的基础支撑和驱动作用。要更好地发挥这种基础支撑和驱动作用,必须要“先行”,需要超前布局。但是不能过于“超前”,还要与经济发展和产业需求基础相适应,同时由于技术迭代速度等原因,过于超前也可能会造成基础设施没有被充分利用而被新设施替代,造成巨大浪费。

以算力为例,从区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视角看,优化算力布局对区域产业协调发展、产业链跃迁、推进区域经济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支撑意义。

一方面,要围绕产业需求优化区域算力布局,推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自己区域的国家战略定位、主体功能要求、要素基础和产业体系特点,以满足产业创新发展需要为牵引,布局专用算力资源。制造业密集区域要着重布局工业互联网算力,西部地区则要注重绿色算力布局,国家要加大在关键节点布局通用算力,支持超算中心和智算中心建设,最终形成有效支撑全国产业智能化和绿色化升级的低熵高通量的算力网络。

另一方面,要探索构建全国统一算力交易市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全国统一算力交易市场关键功能是在全国统一范围内能够实现交易伙伴匹配、价格确定、调度传输的算力供需交易行为,既包括全国性算力交易中心,也要有区域性算力交易中心。构建全国统一算力交易市场,既需要统一的网络传输等物理市场基础设施支撑,也需要跨区域收费机制和补偿机制等方面的制度建设,要形成不同算力类型、波峰波谷不同时段的合理定价机制。

《21世纪》:《建议》提出,分领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产性服务业存在怎样的扩容和提质空间?

黄群慧:生产性服务业是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力量,在全球价值链重构与数字化深度融合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通过知识产权、现代金融、科技服务、检验检测等全链条专业服务为促进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升级。围绕着生产性服务业提质扩容,一方面要扩大服务业开放力度,进一步放松管制,深化监管改革,完善支持政策体系,让更多优质经营主体进入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另一方面,提高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水平,推进服务业数智化水平,加强服务标准和质量品牌建设。尤其是要通过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进一步牵引生产性服务业提质扩容,将服务全面嵌入制造全生命周期。

21财经客户端下载

<--统计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