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产 > 正文

百强房企半年拿地超5000亿元,钱从哪来?

2025-07-01 21:01:49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唐韶葵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唐韶葵上海报道  今年以来,房企拿地投资信心有所回暖,不过仅限于热点城市与核心板块。

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统计结果显示,2025年上半年,TOP100企业拿地总额5065.5亿元,同比增长33.3%,增幅较上月扩大4.5个百分点。当然,这是在过去一年房企投资基数走低的基础上统计所得。整体来看,上半年,300城住宅用地成交面积仍在缩量;不过,在核心城市优质地块供应增加带动下,300城土地出让金同比明显增长。

行业仍处调整期,从今年上半年投资拿地增速所释放的信号可以看出,房企趋于谨慎的心态与寻求投资机遇的挑战意愿并存。在行业政策频发的背景下,房企过往的投资开发模式也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冲击与重塑。

央国企仍是拿地主流

中指院数据显示,当前拿地企业仍以央国企为主体,TOP10拿地企业中有8家为央国企,包括混合所有制企业。部分优质民企亦保持投资力度,滨江集团跻身拿地金额前十,邦泰集团、大华集团等进入前二十。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观察,央企、国企(含混合所有制企业)拿地有以下两大趋势:

首先,在热点城市大手笔投资、单宗地块金额高等已成为这些企业拿地的主要特征。比如,保利发展以899亿元登顶上半年全国投资拿地榜首,排名第二的绿城在上海、杭州、苏州、南京等城市进入拿地金额前十,杭州、苏州两地位列前三。而中建东孚仅以81.95亿元拿了上海一宗地,便成为上半年在上海投资第二大房企,第一仍然是保利发展。

相比之下,滨江、兴耀房产、大华集团、嘉和兴地产等民企主要聚焦之前深耕的区域补充土储。

其次,央企、国企加码核心城市的动作较为频繁。比如,招商蛇口在京、沪、宁、蓉四城拿地金额均跻身前十,其中南京居首。

值得一提的是,前不久,中海在南京江北新区率先降价去化(消化库存),以便于投资调仓。刚在南京联手当地城投拿地的一家房企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通过仔细研判,南京的投资机会也是有的,相比上海、杭州的投资热度,南京某些区域仍然有置换需求。他认为,“南京房子的居住价值大于资产价值,而部分热点城市,已经出现资产价值高于居住价值的趋势。”

土地市场分化

同策研究院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土拍市场呈现“缩量价涨”的结构分化特征,全国土地市场1~5月购置费同比下降7.1%。从该机构测算的100个核心城市来看,住宅土地成交1136宗,同比下降10.6%,住宅土地成交金额5223亿元,同比增长22.0%。

同策研究院联席院长宋红卫指出,土地市场呈现分化特征,来自以下两大因素的影响:

其一,核心城市新房市场显现筑底信号,增加房企拿地的信心。其二,国家高品质“好房子”新规范的落地,助力住宅产品迭代升级,产品创新空间大幅提升,舒适度、科技感都有明显提升,部分赠送面积指标的调整,增加了项目的性价比,这些均能激发改善需求的释放。不少二线城市去化良好的项目,都是四代宅概念的产品。这些房子最大的特征除了品质外,就是得房率明显提升。

他认为,房地产市场已经调整四年左右,市场风险进一步出清,品牌房企的化解债务工作推进明显,逐渐恢复了再投资的能力,头部房企以及区域深耕的民企拿地积极性提高,但是焦点聚集在核心城市的核心地块上,这也是成交楼板价上涨的重要原因。

自2024年9月份以来,国家大力救市举措不断,给予了楼市信心,今年再度出台一系列稳定楼市的政策,购房者的信心也在修复。

2025上半年,杭州卖地收入全国第一,北京第二,上海第三。这三座城市成为上半年房企投资焦点。公开信息显示,6月,北京、上海、杭州等多个城市均拍出高总价地块。其中,中建二局旗下房地产业务平台公司中建玖合以75亿元摘得北京通州区近年来规模最大的地块。

从各城市群拿地金额来看,长三角位居四大城市群之首。2025年上半年,长三角TOP10企业拿地金额共计1470亿元,位居四大城市群之首,京津冀TOP10企业拿地金额888.0亿元,位列第二;中西部TOP10企业拿地金额422.0亿元,位居第三。

除了一贯的热点城市投资思维之外,房企投资拿地选择的区域也能看出市场分化。

以杭州为例,6月底两场土拍彰显了一座城市土地出让的市场分化。6月24日,杭州出让临平区东湖新城和钱塘区的三宗地块,均底价成交,总价仅为11亿余元。拿地以联合体房企及本地房企为主,知名房企集体“玩消失”。到了6月27日,杭州继续推出核心区6宗地,包括钱江世纪城、运河新城、未来科技城等,遭遇房企“哄抢”,最终平均溢价率超过30%。甚至连在土拍市场消失了一个多月的滨江集团也重新返场,发力连续拿下萧山区蜀山单元和钱江新城二期地块,耗资约43.68亿元。

分析人士指出,土地市场分化倒逼房企加深对城市与区域楼市的重新审视与研判。审慎投资之外,以“好房子”标准打造产品已成为行业新趋势。

钱从哪来?

土地“量缩价涨”,房企拿地的钱从何而来?

在受访的业内人士看来,受制于杠杆等金融工具的运用,房企拿地资金主要来源于自有资金,即销售回款。

那么,那些在热点城市激烈拿地的央企、国企,上半年的销售业绩如何呢?

中指院数据显示,上半年房企销售仍在明显调整,整体呈前高后低态势。2025年上半年,TOP100房企销售总额同比下降11.8%,降幅较1~5月扩大1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销售额降幅缩小,二季度销售额降幅扩大。不过,也有部分房企销售表现较为亮眼,如越秀、建发、华发、象屿地产等上半年销售额同比增长10%左右,中国金茂等一些企业增长20%左右,厦门国贸地产、中国中铁等增长超过了30%。

宋红卫认为,房企销售增长也得益于豪宅产品的热销,稀缺性的豪宅产品具有穿越周期、较好保值的功能,部分高净值家庭已开始做优化资产配置的工作,如卖掉几套二手房,置换一套新房。而核心区域土地是稀缺的,数量有限。“这也是为什么有些豪宅‘日光’的重要原因。”

公开信息显示,保利发展(899亿元)、绿城中国(831亿元)、中国金茂(749亿元)新增货值分列前三。

不过,中指研究院企业研究总监刘水也提醒道,楼市的传统淡季即将到来,与此同时,尽管房企化债提速,但融资环境仍然受限。换言之,下半年房企销售仍然面临压力。他认为,如果宏观层面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楼市,再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的话,房企销售降幅或将改善。

21财经客户端下载

<--统计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