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要对话不要对抗
今明两天,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一场深层次触及全球文明内核的对话,将为人类的未来打开更值得憧憬的画卷。
当前,西方式文明冲突语境在国际舆论场的部分领域甚嚣尘上。“大国的冲突”“修昔底德陷阱”等悲观论调试图将世界文明的交流格局拉入深渊,而部分霸权国家的现实操作,似乎也在极力响应这些话术。
历史是曲折的,但必然是前进的。中国与世界各国有识之士提倡的文明对话,正收获越来越多的支持和赞赏。文明之间的对话,是人类社会稳步走向星辰大海的通途;非此即彼的对抗,则是走向零和深渊的歧路。孰是孰非,我们必须擦亮眼睛。
(7月7日,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文明互鉴浙江行活动开启)
一
曾经,中国以“赶考者”姿态拥抱全球:加入世贸组织,学习规则、融入体系;举办奥运盛会,展示开放、传递友谊;建设“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共享机遇……每一次伸手,既是虚心的学习,也是真诚的传递。中国立足自身发展,努力尝试与世界对话。
这份努力与谦逊,为发展赢得了越来越大的空间。当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北斗组网服务全球、高铁纵横连接山海,中国有了更坚实的底气。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特质,也促使中国积极主动地推动文明对话走向更平等、包容的方向。
这些年来,中国从“对话世界”的参与者,逐步成长为“世界对话”的倡导者: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广邀宾朋,共商互鉴之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阐述“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东方哲理;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愿景,到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并务实推动其落地生根——中国正以独特的文明视角和治理智慧,为应对全球性挑战贡献着日益重要的方案。
尤其可贵的是,在当下某些国家固守“文明优越论”,将差异视作冲突根源、筑起对抗藩篱之际,中国选择了“逆流而上”。我们坚信,不同文明唯有包容共存、交流互鉴,方能破解难题、共创未来。世界各地纷纷响应庆祝“文明对话国际日”的盛况,便是生动注脚:它有力地证明,真诚的文明对话能消融误解的坚冰,在文化共鸣中消弭隔阂。
正如纳米比亚前总统南戈洛·姆本巴前两天在上海参访时所说,在当下文明互鉴的意义在于,世界已经变成了地球村,只有学会彼此理解,才能避免更大的误会,“如果我们不互相交流,不学习理解对方的表情,那么世界将永远无法享受和平”。来自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尼古拉斯·莫里斯也认为:“我们可以向众多不同文明学习,也可以把我们的故事讲给其他国家听,双向交流让世界大同。”
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嘉宾在沪参访图源:上观新闻客户端
二
文明之间的对话,又该以何种姿态来进行?有网络观点认为,既然选择文明对话,就要放弃对一切矛盾和问题的把握;还有观点认为,将文明之间的争议和争论,不加分辨地全部纳入对抗的语境中。这些观点都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让文明的对话更顺畅,笔者认为有必要梳理好以下三对关系。
差异与共识。在某些西方国家主导的“零和博弈”之下,国际社会运转了数百年时间,积累了各种地缘政治矛盾。有些矛盾还在殖民时代的“帝国心术”作用下,进一步激化。因此,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无须回避,也不能为了对话,就放弃对原则的坚守,全盘和稀泥。相反,更坦率地表达对存在分歧和问题的不同观点,在双方分歧的缝隙间求得更广阔的共识,才是文明对话的目的和初衷。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就曾用“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为新中国打开了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交往的新局面。
斗争与合作。近些年来,面对霸权主义带来的“黑天鹅”“灰犀牛”事件,中国始终立足自身,冷静应对。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这种理性的态度,既是大国担当,也是发展自信。中国在坚定不移发展自身的同时,敞开怀抱造福世界,不断以中国式现代化新进展新成就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新动力。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不惹事也不怕事,从来不吃霸道霸凌那一套。迎难而上、敢于斗争并不等于放弃合作,相反,以斗争求团结,很多时候才能求得更高水平的团结。
小国与大国。文明之间的对话,也许有声量体量大小的区别,但不该有道义上的差别。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应该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对话。文明对话的核心在于平等互鉴,而非以体量论尊卑。文明之间的对话,要以全人类的格局、和平发展的道义为标尺,而不是以所谓的“从实力地位出发”来单方面地碾压。像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多年来,走出了一条睦邻友好、合作共赢的光明大道,2021年更是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证明不同体量文明完全能实现共赢发展。
6月5日,在肯尼亚内罗毕举行的“文明对话国际日”纪念活动上,湖南昆剧团的演员表演《牡丹亭》选段图源:新华社
三
美国学者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把文明的边界描绘为“血腥的”。但是如果把历史的维度延伸得更完整,人们会发现,人类文明已经从过去各种殖民与霸权的鲜血淋漓中走出来,正走向“所有文化享有同等尊严”的美美与共。
习近平主席指出:“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2024年6月,第78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中国提出的决议,把每年6月10日定为文明对话国际日,这是中国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的努力,是中国推动实现文明平等对话的实践。
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无数次证明,中国对于文明对话的决心,源于对其中内涵的深刻理解和实践。有过百年沉沦遭受殖民侵略的痛苦,才会懂得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的必要性;有过从一穷二白到走向世界的逆袭,才会珍惜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的机遇;有过五千年延绵不断的历史延续,才会领悟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答案。
文明对话带给中国和世界的机遇,从坦赞铁路延续到“一带一路”,从义乌国际商贸城的世界淘客人流扩展到中欧班列的“钢铁长龙”……交流带来的繁荣和进步,是人类文明走向对话、摒弃对抗的坚实现实基础。
也要看到,文明对话的进程并非一蹴而就。通过更频繁的机制互动,在国际舆论场上突破“西方中心论”的枷锁,让全球南方国家获得平等传播权,才能凝聚更多的共识。建立更多元的“将心比心”的互鉴机制,让文明对话的成果更多地转化落地为具有现实意义的项目,才能让文明对话在价值维度上更具有说服力。
文明如流水,润物本无声。对抗筑墙,对话架桥,文明对话的道路越走越宽,人类未来的前景才能越来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