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松孙志强:广东AI产业要从“实验室精度”走向“车间可靠性”
南方财经记者郑玮 广州报道
“广东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智能机器人产业集聚区,但要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还需在场景端让技术进一步从‘实验室精度’走向‘车间可靠性’,以及破解民企留不住顶尖人才的困境。”7月11日,面对广东省科技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一众厅局负责人,广东省人大代表、广州市工商联副主席、广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孙志强直言。
当天,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在广州召开广东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专场)专题会议。包括孙志强在内的一众人大代表、企业代表及专家学者,与广东省科技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等数个省直厅局负责人面对面,共同讨论广东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前景、瓶颈与出路。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数据显示,2025年1—4月,广东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770亿元,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同期工业机器人累计产量9.62万套、服务机器人267.08万套,累计增长31.1%和10.8%。
“然而,在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的进程中,我们也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孙志强在会议现场表示,目前广东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在“硬核技术”自主创新、应用场景技术与需求精准对接、前沿科技人才储备等方面还面临一些瓶颈。
“比如,在工业领域,多数中小企业AI落地率有待提升。此外,目前AI算法、具身智能等前沿领域顶尖人才多集中于高校,企业高端人才缺口大,‘机电控算’复合型人才十分稀缺。”孙志强表示。
孙志强建议,可以通过打造示范应用场景打通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一方面聚焦高价值领域,建立分级场景清单,降低中小企业应用门槛,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建立机器人应用示范线,推动机器人在中高端重点领域“需求侧”部署。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可在“供需”两端同时发力,提供资金、人才、税收等优惠保障政策,推动应用示范项目顺利实施。
针对行业高端人才缺口问题,孙志强建议,应进一步支持民营企业科技人才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完善支持民营企业科技人才的立法支撑、加大激励保障、健全评价机制等一系列措施,提升民企科技人才在国家战略人才体系中的贡献度和影响力,从而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发展信心和创新活力,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唯有将政策资源精准注入‘自主创新攻坚处’与‘场景人才结合点’,方能助力广东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中确立全球话语权,从而构建未来产业新高地。”孙志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