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人口城市“破限”,落户门槛进入“45岁时代”
南方财经记者郑玮实习生姜语锌、王硕广州报道
7月初,刚刚从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的山东小伙子陈一(化名)拿到了一个新“offer”:由深圳市公安局盖章发放的户口本。
“深圳对应届生落户要求很宽松。全日制专科及以上学历毕业两年内可以直接落户深圳,没有社保体检和工作要求。跟以往比更宽松了。而且还有一个福利,今年毕业生来深圳找工作可以免费住15天公寓,杭州等一些大城市也有这种政策。”陈一告诉南方财经记者。
陈一的感受不是“错觉”。南方财经记者梳理发现,近年全国多地正逐步降低落户门槛,其中不乏千万人口城市。其中,重庆、西安、郑州、青岛已全面取消人才落户年龄限制,东莞计划不再对具备国内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人才设置落户年龄门槛,杭州、南京、成都、深圳、武汉、苏州、长沙、合肥等地也陆续将本科学历人才的落户年龄“天花板”放宽至45周岁。
降低落户门槛是一个明显的信号:当产业普遍进入以技术竞争为核心的发展期,各地对于人才的吸引政策正在加大,千万人口城市降低落户门槛限制是一种必然。
打破“40岁限制”
近期,东莞发布了《东莞市在职人才入户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这是自2024年4月东莞发布户籍新政以来,这座广东第三座千万人口城市计划开启的又一次户籍制度改革。
在这份征求意见稿中,东莞计划进一步放宽落户年龄限制。其中,对具备硕士以上学历或学位的人员,具备国内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具备国(境)外学士以上学位的人员,东莞将不再设置落户年龄门槛。
东莞不是第一个在落户门槛上“动刀”的千万人口城市。据南方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近年来,重庆、郑州、青岛等多个人口大市均已全面取消人才落户年龄限制。
其中,重庆于2019年即进一步放宽人才界定标准,全面取消年龄、在渝务工、就业年限和缴纳社保年限等限制,直系亲属户口还可随同迁入。截至2024年末,重庆全市常住人口已达到3190.47万人,位列全国第一,人口总量大幅领先位居第二的上海(2480.26万人)。
2023年,《郑州市公安局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也全面放开人才落户的年龄限制,明确“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引进人才入户,往届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职业院校毕业生入户,应届中专以上学历毕业生入户,留学归国人员入户,准予其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和父母的户口迁入”。
整体来看,目前实现“零门槛”落户的千万人口城市仍在少数,但新的信号正在释放。近年来,杭州、南京、成都、深圳、武汉、苏州、长沙、合肥等地已逐步将本科学历人才的落户年龄“天花板”放宽至45周岁。
其中,《深圳市人才引进实施办法》明确,“具有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以上学历,且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人员;具有普通高等教育专科以上学历,且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人员”符合人才引进条件。在北上广深四座一线城市中,深圳的落户政策目前仍然是相对宽松的。
让山东小伙陈一萌生“到深圳去”的想法,也是对深圳城市环境的印象和其背后配套的一系列人才政策。
“落户深圳在我高考前就有想法了。深圳确实适合很多年轻人打拼,大家来自全国各地,感觉很包容,不管搞科研还是摆地摊,大家都是来‘搞钱’的。我了解到很多人都有兼职,做好几份工作,这种氛围很适合年轻人。而且深圳有很多政策也很友好,包括专科生可以直接落户,还有应届生创业的话也是有资金补贴的。”陈一向南方财经记者表示。
原户口在北京、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的陈星(化名)最近也接下了深圳一家建筑类国企的offer,他一直在关注深圳的落户手续以及各区域的人才补贴政策,“主要看中了深圳的薪资水平、地理位置,还有大湾区未来的发展前景”。
千万人口城市如何吸引人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4年末全国人口14082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39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54万人,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93万人,死亡率为7.76‰;自然增长率为-0.99‰。其中,16—59岁人口占比为60.9%,但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也达到22%。
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多个千万人口城市的年龄结构相对更年轻,但是如何吸引年轻人成为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其中,提供更有吸引力的就业岗位,是吸引年轻人的关键因素之一。
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发布《2025年Q3招聘趋势报告》(简称:《报告》)显示,2025年1—5月,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岗位需求占比分别达到38%和33.9%。其中,落户门槛逐步降低的深圳、杭州、苏州、成都、武汉、重庆、南京、东莞等城市,2025年1—5月也跻身全国用人需求TOP20,岗位需求占比分别达到10.1%、5.0%、4.3%、3.3%、2.7%、2.3%、2.2%、1.7%。
在这些岗位需求中,技术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最为紧缺。《报告》显示,2025年1—5月,人才紧缺岗位TOP30呈现 “技术引领、新经济扩容、能力复合” 三大特征,其中搜索算法、编译器开发等高门槛岗位因AI商用加速(如大模型企业部署增70%)紧缺度翻倍。当对人才的技术、技能要求显著上升,对年龄等其他要求的限制也逐步放宽。
常年为珠三角制造业企业寻猎人才的智通人才连锁集团创新总部总经理杨成峰就告诉南方财经记者,近年随着传统制造业加速转型,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持续发展,广东特别是珠三角等地对高技能人才、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其中今年智通人才合作的企业对专业技术工程师的招聘需求就增加了10%左右。
降低落户门槛、提供有吸引力的工作岗位,是提升城市人才吸引力的基础。在采访过程中,谈及如何判断一个城市是否适合长期发展时,多位受访者向南方财经记者表示,企业及岗位平台、区域经济发展前景、房价还有人才政策等是被纳入考虑的高频因素。
作为江西人,毕业于江苏科技大学的刘洋最近也接下了科顺股份的offer,决定到佛山工作。谈及原因,刘洋表示,一开始更多是看中企业岗位与研究专业的契合度,公司给出的薪酬待遇也比较有竞争力,而且“之前对佛山也有一些初步的了解,感觉城市发展挺好的,工作机会也挺多,就想着可以试试”。
总部位于广东惠州的亿纬锂能近三年每年新增招聘需求都达到1000人左右。谈及如何在广州、深圳虹吸效应下招引人才时,亿纬锂能招聘经理林创贤向南方财经记者表示,目前亿纬锂能惠州总部的外地员工数量已经有相当规模,其中锂电产业链上下游带来的就业机会、地方政府出台的各项人才政策以及相对较低的生活成本,都是招聘过程中吸引人才的要素。
当产业普遍进入以技术竞争为核心的发展期,除持续下降甚至全面取消落户门槛外,各地还能够如何进一步提高城市人才吸引力?
对此,多位受访企业招聘负责人向南方财经记者表示,部分城市人才政策的响应速度还可以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在生活补助、创业就业奖项等补贴的审批环节需高效落实,避免应届毕业生因流程冗长影响体验。“既然已经设置了相关激励政策,建议加快兑现效率,以体现政府引才的决心与魄力。”林创贤说。
同时,产业品牌也成为城市人才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采访过程中,一家机器人企业招聘负责人向南方财经记者表示,在实际招聘过程中,求职者对企业所在区域产业集群或产业氛围认可度起到重要影响,“比如‘杭州六小龙’,有一个更明确的产业定位,一些亮点的企业品牌,能够吸引更多对这些行业方向感兴趣的求职者。”
面对新时代背景下产业发展抛出的新需求,如何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品牌,正成为全国城市发展的关键一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