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评论丨供需两端发力,推动“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持续增长
张永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
在7月9日国新办举办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2021~2024年我国经济平均增长率达到5.5%,今年预计可以达到140万亿元左右;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元。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大幅跃升。这样的成就来之不易。
我国经济发展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从生产端来看,是不断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结果。“十四五”期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2024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6.3%,比2020年提高1.2个百分点。分产业和产品来看,有的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态势,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21.2万套,2024年产量达到1051.9万套,2021~2024年期间增长了近50倍,年均增长165.4%。有的产业从总量增长看并不突出,但随着产品升级换代,产品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这方面汽车产业很有代表性。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0年我国汽车产量为2532.5万辆,2024年产量达到3155.9万辆,年均增长5.7%,与经济增长大体同步。但从产品结构来看,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均完成136.6万辆,2024年产量达到1316.8万辆,2021~2024年期间年均增长76.2%,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汽车总产量的比重从5.4%提高到41.7%。近年来,我国钢铁、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通过数字化、绿色化转型,也明显提高了生产效率。
我国经济发展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从需求端来看,是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全方位扩大内需的结果。近年来,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出现需求不足问题,重要原因是人口总量进入下降阶段,老龄化进程加快;房地产进入深度调整阶段,房地产投资规模下降;疫情冲击和外部因素不利影响加大,加上前期负债率上升,造成居民储蓄倾向上升。针对这些情况,必须找到新的需求增长点才能弥补原有需求下降的影响,促进总需求规模持续扩大,使得生产潜力能够较为充分地发挥出来。根据党中央提出的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基调,国务院和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扩大消费和增加投资的政策举措,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21~2024年期间,最终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56.2%,资本形成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30.2%,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86.4%,内需在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经济发展能够取得巨大成就,也得益于我国积极倡导和参与国际经贸合作。中国倡导共建“一带一路”,与亚洲、非洲、拉美等合作取得多方面的新成果新进展,促进了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一带一路”项目,有的国家居民用电率大幅度提高,有的国家居民开通了新的铁路甚至是高铁线路,有的国家居民用上了互联网,这些成果维护了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正如郑栅洁在发布会上所说,印尼雅万高铁工程建设累计带动当地5.1万人次就业,开通运营1年多来累计发送旅客量超1000万人次,当地人普遍认为这条高铁“科技感十足”,为印尼经济发展带来了“加速度”。我国经济发展不仅惠及本国人民群众,还对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近些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定在30%左右。
回顾“十四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困难问题比预计的要多,取得的成果成效比预期的要好。我们相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能够圆满完成“十四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2035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