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职教拐点:分数超211? “三江合流”奔赴职校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北京报道 咨询会都快结束了,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的展台前还围着热情的家长和考生。
这是近日举行的2025年广州市普通高等院校招生现场咨询会上的一幕。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是国家首批、广州唯一一所职业本科大学,这所学校的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近几年备受考生青睐。
正值各地高考“放榜”,大多数考生填报志愿,肯定会优先选择本科,有的高分考生宁愿复读也不想读职校。很多人对职校有不少偏见,他们认为,“成绩不好才去读职校” “职校生大多不读书、混日子”。很多职校生都认为自己是“被分流到职校的”,是“失败者”。
但现在,破除读职校偏见的拐点到了。2025年,三股潮流汇聚一处,推动职校发展跃迁:职校办学质量稳步提升,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已达87所,“新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将扩围至220所;职校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校毕业生;职校对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强,本科职业大学录取分数线暴涨,有的已经超过211高校。职校发展 “三江合流”,正是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生动写照。
职校发展的突出成果,是为产业发展输送现场工程师红利。我国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工程师队伍,而在卓越工程师、现场工程师、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雁阵”中,现场工程师是重要一股力量。
职校破圈背后是质量提升
在高等教育领域,职校长期以来都占半壁江山。截至2025年6月20日,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919所,含本科学校1365所、高职(专科)学校1554所。
但2025年,长期默默无闻的职校突然破圈了。
“本升专”开启另类教育升级。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有的本科毕业生“弯道超车”,到高职院校“回炉”,弥补本科注重理论知识学习,系统性技能培训不足的短板,锻造自身的职业技能。据报道,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025年有三个专科专业明确标注“仅招收普通高校全日制本科毕业生”,计划名额135人。
有人认为,本科生回头读专科是本科教育“掉价了”,是学历降级。但也有人认为,“本升专”的学生不认为专科学历低本科一等,不要学历面子而要就业实惠,值得肯定。
争议背后,其实体现了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的优劣所在。传统专科教育理论深度不足,部分本科教育又脱离实践。但现在的产业对人才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有一定文化素质、理论积淀同时有一手技能的人才最“吃香”。这决定了“本升专”的趋势不仅不是暂时的,还有可能继续扩大。这给普通本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分类发展提供了启示,学术型本科、应用型本科、职业本科、高职高专等各类学校将各有侧重,各有特色,培养适配就业市场需求的人才。
本科职业大学进阶高教新势力。教育部目前已批复设立87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仅2025年就批复设立36所。
2025年设立的本科职业大学,主要是办学水平较高的公办高职学校,特别是“双高计划”(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学校升格而来,有的还是百年名校。以苏州市职业大学为基础设立的苏州职业技术大学,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11年创办的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和1912年创办的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
本科职业大学群起,表明职业教育不仅仅是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还在向高等教育的高地进发。一方面是产业发展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对一线员工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提升,另一方面本身也是社会发展逐渐发达的一种体现。由此可见,职业教育重心上移是必然趋势,如今终于在2025年爆发。
“升本”对职业学校自身内涵式发展同样意义重大。有了本科身份,意味着将被倾斜更多的资源和关注,有利于职业学校的人才引进和培养,大大改善学校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形成“因教学质量高而升本,升本后提高教学质量”的良性循环。
“新双高计划”名校扩围蓄势待发。2019年启动的“双高计划”(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被称为职业教育的“双一流”,体现了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的最高水准。
今年2月,《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2025—2029年)》印发,“新双高计划”启动。有的省份公布了省内推荐学校名单,有不少上一轮“双高计划”之外的新面孔得到推荐。
有业内专家指出,“双高计划”开展以来,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逐步成长起来,有效支撑起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转型升级。“新双高计划”不仅仅是再选拔出少数高水平学校和专业群,进行重点建设,而是要以点带面,带动整个职业教育战线普遍追求 “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在职业教育提质升级关键期,充实职业本科、做强专科、优化中职,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当然,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整体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专科还是比本科低一级的学历,这迫切要求加大对职校发展的政策倾斜力度,加快破除社会“唯学历”论风气。
职校贡献源源不断的工程师红利
我国已建成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2024年末,我国拥有近3500万名职校在校生。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首要任务是对接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需求——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劳动者,以需求为导向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职校源源不断地贡献现场工程师红利。我国工程师总量从2000年的521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1765.3万人,规模世界第一,增长约3.4倍,年均增速为6.3%。我国工程师队伍不仅总量大,而且梯队完整,形成了卓越工程师、现场工程师、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雁阵”。职校,是现场工程师的重要供给方。
从戴胜军的个例,能看出一名现场工程师有多大的价值。他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现为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广核核电运营有限公司工作,十几年来,他在核电站应急柴油发电机项目组从一名基础成员成长为系统检修工程师,独立负责项目。戴胜军曾前往芬兰修复柴油机机身,每天抱着技术手册,逐项核对各部件尺寸参数,打磨精度,将误差控制在微米之间,为公司节约了100万元的备件成本。多年来,他个人负责的项目总成本逾1000万元。
调查数据表明,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总体上,我国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学历较低、占劳动力数量比重较低,要进一步提高职校育人质量,充分释放现场工程师红利。
产教融合实现人才供需两端紧密对接。产教融合以“一体两翼”为载体,“一体”即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两翼”即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如此设计,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主体责任,发挥企业作为重要办学主体的作用,凝聚政、行、企、校工作合力。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也是职业教育最突出的办学优势。判断职校的办学水平,最简单的就是看培养出的学生能不能对接产业关键环节和岗位。
以在机器人产业方面底蕴深厚的佛山为例,顺德职业技术大学与库卡机器人共建“库卡学院”,实施“订单班”培养模式。学生可系统学习工业机器人编程、视觉系统开发等前沿技术,“订单班”毕业生可直接进入库卡就业。目前,该专业已培养140余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培养模式入选教育部产教融合典型案例。
科教融汇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方向。科教融汇是产教融合的一种高阶表现,这意味着职校不仅是“教”技能,更要参与“科”研,特别是应用技术研究和技术转化,从而更好地服务产业。
当前产业发展日新月异,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速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本科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要瞄准技术含量高、处于价值链高端、在产业链占据核心部位的高端产业,和传统产业中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在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等方面占据领先优势的产业。
职业学校要依托自身资源,整合优质资源,为企业提供转型升级、技术研发、技术培训和创新创业等服务。学校为企业提供的科研技术服务、技术技能培训等,能及时助力企业生产发展和转型升级,为企业减轻负担、降低成本。
哪里有发达的产业,哪里就有发达的职业教育。截至目前,广东有7所职业本科大学,是名副其实的“职业本科第一省”,这与广东经济大省、制造业大省的地位相匹配。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北京科技职业大学、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无锡职业技术大学等国内排名前几位的职校,其所在的粤港澳大湾区、北京、长三角等区域,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达的地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原党委书记吴学敏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曾介绍,该校专业全部对接江苏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了学校专业深度服务区域产业发展。
职校对学生吸引力越来越大
在高考中,注定有很多考生分数不理想,没法读普通本科。但是在考试中败北,不意味着他们今后的人生失去了希望,职校要做的就是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给或无奈或主动选择职校的孩子打开另一片天空,让他们在技能成才的路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人的成见是一座大山,过去,职校底子差、生源差异大,难免被社会中的一些人戴上有色眼镜看待。现在,部分职校和专业办学质量突飞猛进,对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大。
部分职校和专业的录取分数线直追普通本科。升格为职业本科大学之前,有的高职学校的名牌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就已经能和普通本科“掰手腕”,升格为本科层次后,它们更受到考生青睐。
2024年刚升本的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就迎来了高考成绩602分的高分考生。深圳职业技术大学被誉为高职“小清华”,2024年广东省物理类招生中,最低录取分数线达到559分,超出本科控制分数线117分,超过了多所普通本科高校,甚至超过不少211高校。
职教高考打造技术技能人才专属成才通道。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考试招生制度。”目前我国组织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并开展中职、高职、本科等不同组合的贯通式培养。
下一步,要在分类高考基础上,建立与普通高考平等的职教高考制度。要让职业本科、应用本科,以及综合性院校的部分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专业,也参与职教高考;要推动职教高考向所有普高学生、中职学生平等开放,关注考察学生在高中期间选择技职课程的情况以及学生的技能素养。要打通制度堵点,让职校不再是学生“分流”后的选择,而是让学生主动“合流”到职业教育中。
2025年破圈的职校,还在更快发展,只要不断创造技能和就业利好,学生自然会摒弃成见,用脚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