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尚海龙:10亿港元“抢人”基金 不光投钱更要“造血”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张伟泽香港报道
“我们希望高才这个群体能够在香港实现自我造血,他们带来了管理能力、专业经验和资金。通过这些外向的循环能力,香港得以引入新鲜血液,推动产业经济建设。” 香港高才创业投资基金发起人、香港立法会议员尚海龙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2025年6月20日,香港高才创业投资基金正式成立。该基金由香港高才通人才服务协会牵头,联合专业投资团队及香港本地企业家共同发起,旨在为来港高才群体提供创业投资与创业全方位服务。
据了解,首期募集规模达10亿港元,目前首批3亿港元资金已到位。该基金由香港本地企业家与家族、内地来港企业家与家族以及专业投资机构等出资。
谈及基金成立的初衷,尚海龙指出,在香港“人才涌港”的大背景下,他希望能够通过“三部曲”——成立高才通人才服务协会、推动新质企业家联合会设立以及创办高才创业投资基金,使人才更快融入香港,支持香港产业多元化发展。
为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香港特区政府目前正积极推动高校产学研转化。在政策推动下,香港的创科发展如火如荼。香港投资推广署发布的《2024年初创企业统计调查》显示,2024年香港初创公司数量同比增长10%至4694家,雇员数目也同比上升7%至17651人,两项数据均为历史新高。
尚海龙指出,在与香港高校教授交流中了解到,许多科研成果具备产业化潜力,但因缺乏创业团队和专业管理人才,往往束之高阁。高才通计划为香港引入了全新的创业家群体,他们多为企业经营者或大型机构管理者,拥有宝贵的管理经验。凭借自身能力及对接内地供应链的渠道优势,这些创业者可有力推动香港多所大学及研究所的成果转化。
2022年12月28日,香港特区政府正式推出“高才通计划”,旨在吸引世界各地具备丰富工作经验及高学历的高端人才到香港,高端人才包括高收入人士和世界顶尖大学的毕业生。截至2024年12月底,高才通计划共收到约11.6万宗申请,其中近9.2万宗获批,已有超过7.5万名高才与其家属抵港。
“香港作为一个成熟社会,对于来港的高才而言,他们寻求职业发展的难度不小。为了尽量容纳来自各行各业的来港人才,我们聚焦创业,将人才优势与香港资本结合,以此来吸纳不同背景的人才。”尚海龙指出。
对于后期基金的运营,尚海龙指出,高才创业投资基金并非完全专注于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基金会在早期与成熟期项目之间做好平衡。一方面,高才创业投资基金会把握香港新股市场回暖所带来的机会,另一方面,高才创业投资基金也会在香港本地寻找高成长性的项目投资。
据悉,高才创业投资基金将由主基金、子基金以及专项基金组成。其中主基金将以相对低风险的模式运行,子基金将主要与各领域专业头部基金合作聚焦早期和成长期专案,而专项基金将围绕相对成熟的创业专案进行。高才创业投资基金将围绕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生物科技以及高端制造等领域展开。
尚海龙表示,不同于其他纯财务投资者,该基金更看重人的价值,致力于服务好人。“才聚则财来,我们希望通过服务好人才,安定人心,让他们在香港稳步孵化产业。”
以创业助力人才融港
21财经:请问成立高才创业投资基金的初衷是什么?
尚海龙:成立高才创业投资基金其实是我们服务新来港人才三部曲中的“第三步”,这是我从两年半前开始构思推动的。在过去两年半中,香港新发身份证逾50万张,人才涌入香港。在此过程中,我们首先成立了高才通人才服务协会,助力人才快速融入香港;其次,我们推动新质企业家联合会设立,凝聚新质生产力领域的商界精英;第三步则是推动设立香港高才创业投资基金,以资本的加持加速人才融入,支持香港产业多元化发展。
我们注意到,香港目前所吸纳的人才与行业领域之间并不匹配。来到香港的人才是多元化的,但香港能够容纳人才的往往只有金融、地产等行业。因此,通过创业的方式可以帮助人才融入香港,同时也带动香港“由治及兴”。
21财经:在此过程中,高才创业投资基金是如何帮助来港高才落地生根的?
尚海龙:高才通人才服务协会自成立两年以来,大概举办了70余场的大型活动,帮助新来港的人才及家庭成员尽快融入香港。在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除了子女教育问题,来港人才最关注的就是职业发展问题。相对内地而言,香港作为成熟的社会,职业发展难度大。
为了尽可能容纳来自各行各业的来港人才,我们聚焦创业,将人才优势与香港资本结合,推动香港行业繁荣,以此来吸纳不同背景的人才,并带动本地青年就业。我相信这与香港新型工业化及产业转轨的发展方向一致。
我们希望高才这个群体能够为香港实现自我造血,因为他们带来了管理能力、专业经验和资金。相应的,通过这些外向的循环能力,香港得以引入新鲜血液,推动产业经济建设。
平衡早期与后期项目
21财经:基金首批10亿港元资本是怎样构成的?
尚海龙: 我们基金在6月20日公开宣布,首批基金目标为10亿港元,目前已确认的LP(有限合作伙伴)出资总额逾3亿港元。基金主要由三类人群出资:一是高净值人士及家族,包括香港本地及内地科技新贵;二是专业投资机构,三是新来港高才企业家。
21财经: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当时成立典礼上提到,希望基金能“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但这也意味着风险,你如何平衡其中风险?
尚海龙: 高才创业投资基金并非完全局限于“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我们会平衡早期和成熟期项目。鉴于今年港股IPO市场回暖,我们不排除参与投资香港成熟的IPO项目。
对于高才群体创业项目的风险,我们认为总体而言,机遇是大于风险的。我们看到高才为香港带来了全新的创业家群体,他们拥有宝贵经验,香港目前拥有众多的前沿科技,正在等待高才前去挖掘。这些高才为香港带来了创新链价值。以往在香港如果有个好的创意想要落地,很难找到能够承接的供应链。但这些高才通过自己与内地供应链的紧密联系,可以更好地推动产学研转化,为创业增加一分胜算。
高才与教授形成互补
21财经:在跟教授沟通的时候,发现他们有很多有发展前景的项目,由于缺乏商业化能力等原因,没能将技术进行转化。但高才来到香港或许能与这些教授形成很好的互补。
尚海龙:是的,香港的大学教授待遇优厚,他们并没有动力全身心投入创业。同时,教授也缺乏商业化过程所需要的能力。
因此,如何有效利用香港特区政府“抢人才”政策所积累的宝贵智力资源,有效推动来港高才与香港优势相结合,开发具有未来引领性特质的产业,大大降低创业的难度,这需要民间和官方的共同努力。
21财经:在香港,师生创业的模式好像特别流行,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尚海龙:香港师生创业模式孕育了不少成功企业。因为这种模式融合了内地与国际的双重优势:香港的教授大多来自欧美,研究生则多来自内地。二者结合,既具备国际化的视角,也拥有对内地市场的感知,从而产生化学反应。
目前我们在与教授沟通的过程中了解到,这些教授虽拥有优质技术,但能成长为优秀管理者的学生实属可遇不可求。因此,通过“高才通”计划引入的创业家群体,恰好能与教授形成互补,共同孵化项目。我们可为教授与高才进行精准对接。我们深信,人才一旦被激活,财富必将随之而来。
以人为本
21财经:高才创业投资基金在香港创投圈中扮演何种角色,相较其他创投基金有何不同之处?
尚海龙: 我们希望扮演“和而不同”的角色,为行业提供看待创科投资的新视角。我们重视人的价值,坚信“才聚则财来”。因此,把人服务好是我们基金的一个核心任务。
不同于单纯的财务投资者,我们更注重为人才提供增值服务,更理解如何服务好人才。资金并非越多越好,而是在满足适切的服务需求后,才能让人才安心在港孵化项目。这是高才创业投资基金与传统财务投资基金的最大区别。
(实习生王艺之对本文亦有贡献)
策划:赵海建
记者:张伟泽
监制:朱丽娜
编辑:和佳
审校:强燕
设计:郑嘉琪
新媒体统筹:丁青云梁俊斌曾静娇
海外运营监制: 黄燕淑
出品: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