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宏观 > 正文

里程碑!"十四五"中国新能源装机规模超煤电,稳坐电力大国C位

2025-07-13 11:23:02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雷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雷椰北京报道

中国电力发展正在走向新阶段。“十四五”规划收官之际,中国电力发展迎来新突破: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基础设施体系,发电装机容量占全球三分之一,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越煤电。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1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电力大国,同时人均用电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近年来,随着我国在工业、建筑、交通、农业等领域积极推进电能替代,终端电气化水平显著提高。电能有望在“十四五”末超过煤炭,成为终端第一能源消费品种。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在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四五”时期,能源综合生产能力进展超过预期。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基础设施体系,发电装机容量占全球三分之一,单位GDP能耗四年累计降低11.6%,相当于减少11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用能”更加清洁,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煤电,建成了全球最大清洁发电体系,每用3度电就有1度是绿电,这个比例还会提高。

多位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世界第一电力大国”的愿景正从装机量的单点突破,走向系统性的全方位变革。当中国以全球三分之一的发电装机容量支撑起约14亿人的用电需求,其意义不仅在于规模庞大,更意味着中国电力正从“用上电”升级为“用好电”——用清洁、可靠、智能的电力,点亮一个零碳时代的黎明。

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全球占比超40%

电力能耗在全球范围内持续攀升。电力部门成为过去一年全球能源需求加速增长的核心动力。国际能源署发布《全球能源评估》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电力消耗增长近1100太瓦时,同比增长4.3%。过去一年全球创纪录的高温,导致众多国家和地区用电制冷需求大涨。而工业用电扩张、交通电气化加速,以及数据中心与人工智能产业的高速发展,也对电力需求形成了强力支撑。

可再生能源成为满足新增电力能源需求增长的主力。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能源生产国,其能源产业的发展已深度嵌入全球体系之中。《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显示,十年来,中国可再生能源年度新增装机在全球的占比均在40%以上。全球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从13.6%提高到18.5%,其中,中国的贡献率为45.2%。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宋宏坤在6月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中国可再生能源总体保持了高速度发展、高比例利用、高质量消纳的良好态势,为保障电力供应、促进能源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超越煤电。截至2025年5月底,我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占全部装机比重的45.7%,已经超过了火电装机的比重。国网能源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副室主任叶小宁指出,我国新能源制造水平由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风电方面,陆上低风速风电技术国际一流,海上大容量风电机组技术保持国际领先,在精准测风、超大型风机、漂浮式基础、柔性直流、智能化等领域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光伏方面,晶硅光伏技术持续迭代,在运光伏组件转换效率突破23%,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转换效率高达34.85%,不断刷新世界纪录。

电力发展向清洁化方向前进

作为“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和“十五五”规划谋篇之年,2025年是中国能源发展进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

全球能源转型的大势与国内电力发展的深层挑战相互交织,共同勾勒出未来发展的复杂图景。根据德勤中国发布《“十五五”时期中国能源行业关键议题》报告,“十五五”期间,全球能源结构将深度调整,能源消费总量保持温和增长,清洁能源投资与新兴市场需求持续上涨,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协同演化建立新的供应体系,未来五年全球能源技术与数字融合市场年平均增长将超过12%。

然而,对于引领全球电力发展的中国而言,衡量“电力大国”的标准远不止于装机量,更需多维度的坚实支撑。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副主任康俊杰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判断一个国家是否达到电力强国标准,除需考察其装机容量与发电量等基础指标外,还要注意其他几大维度:

一是电气化普及率,重点考察电力在国民经济中的渗透程度。若仅有电力基础设施规模优势而实际用电覆盖率不足,仍难以达到电力强国标准。

二是技术先进性,电力强国的核心标志体现在发电与电网技术水平层面。数据显示,中国在发电及电网技术领域的绝大部分方面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三是供电可靠性,要求构建具备高度安全稳定性的电力保障体系。在此领域,中国已建立优于欧洲国家的电力供应安全体系,展现出显著的制度优势。

四是成本和价格,具有较低的发电和输配电成本和用电价格。上述指标体系的协同提升,是推动中国实现电力强国目标的关键路径。

在清洁能源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的电力发展仍面临考验。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表示,随着新能源在中国电网中所占比例的不断增加,中国的电力发展仍然面临一系列挑战:例如,如何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确保电网的稳定性,如何实现人工智能、储能、电动汽车及其充电站等技术的相互作用与整合。

如何统筹协调能源转型中的多重目标与复杂关系,成为破题的关键。未来该如何平衡传统火电的逐步退出、保障能源安全与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叶小宁认为,需要在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上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要在空间尺度上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要在时间尺度上处理好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要在效率尺度上考虑好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的关系。

从西北荒漠上绵延的光伏矩阵,到东海之滨矗立的巨型风机,中国电力版图正在清洁化的道路上重构。未来衡量“电力王国”的标尺,将不仅是发电设备的数量,更是度电碳排的数值、跨区域调度的精度以及每单位GDP背后的能源效率。

21财经客户端下载

<--统计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