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企业稳链强基 下半年加码内外贸融合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柳宁馨 杭州报道
7月以来,FuturuX生产运营副总裁张良海在国内和东南亚来回奔波。FuturuX是高飞集团下设专注于自行车制造的公司,在全球拥有4个制造基地。
“今年5月越南工厂投产,之前柬埔寨工厂2023年底建成并正式投产,国内还有位于江苏、浙江的两家工厂。海外工厂的建立让我们实现了供应链多元化和全球化生产布局。”张良海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FuturuX宁波泰茂工厂的产品展示,拍摄/柳宁馨)
高飞集团在东南亚布局生产基地,是中国企业全球化生产的一个缩影。当前,国际形势复杂严峻,我国外贸保持较强韧性,民营企业成为重要支撑力量。
今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21.7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其中,出口13万亿元,增长7.2%。上半年,我国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62.8万家,历史同期首次突破60万家,其中,民营企业54.7万家,进出口增长7.3%,占进出口总值近6成。
在生产全球化的同时,中国本土市场越发重要,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也成为中国企业的转型策略。不过,国内市场碎片化、品牌认可度低等困难仍然存在,不少外贸企业从线上开启内销第一步。
韧性供应链驱动全球化
当前,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东南亚正成为中国企业布局新兴市场的“前沿阵地”。以东南亚为支点,中国企业参与这场供应链重构,也推动产能的多元化布局。
“目前,我们在海外已经有了两个生产基地,分别在柬埔寨和越南,把一部分产能布局到海外,我们就会灵活一些,考虑到一旦有外部环境变动或者客户需求变化的时候,可以随时调整供应链,保证生产。”张良海说。
在FuturuX宁波泰茂工厂,自动焊接机器人、喷涂机器人可实现24小时不间断工作。FuturuX很早便开始对自行车制造流程进行智能化和数字化的改造,将传统的生产流水线升级为激光切割、自动化加工、机器人焊接与喷涂的四合一集成小单元生产模式(MCU生产线),实现了在人员减少30%的情况下,整体效率提升20%。
据张良海介绍,目前宁波工厂焊接全部改为机械手操作,通过不断自动化精益生产改造,现在2个多小时便可生产一台自行车,以前则需要1周。
后来,国内工厂的微单元制造(MCU产线)又直接复制到海外工厂,相应的技术人员从国内也跟着过去调试设备。
BRUNO MAIER是高飞旗下全资子公司United Wheels Inc.的总裁兼CEO,他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会把MCU产线进一步布局到海外市场。未来还将整合工艺、设计,不简单只限于生产制造,还计划在物流、仓储以及未来的市场拓展方面加大投入,把从销售到生产、制造端的整个流程进一步通过数字化串联起来,把效率发挥到最大化。
“中国制造业企业在东南亚布局应从成本导向转向供应链韧性导向。”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洪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洪勇表示,当前东南亚的低成本优势逐渐减弱,中国企业应转变思路,重点考量区域供应链稳定性和灵活性。一方面,通过东南亚布局形成多元供应链网络,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市场,防范供应链风险。另一方面,加强区域内产业链上下游配套,提升物流效率和产业协同水平。此外,应主动适应当地政策环境,注重技术升级和品牌塑造,强化东南亚基地的竞争优势和长期战略价值。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研究院教授陈万灵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基于RCEP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此前中国企业去东南亚投资多是考虑企业自主的生产扩张计划,也会关注节约综合成本。但美国加征所谓“对等关税”后,东南亚后续的成本优势不太明朗。
因此,陈万灵建议,企业要具体结合自身供应链的情况谨慎判断,例如有研发优势的企业把总部经济留在国内,考虑到全球资源配置综合布局,可在东南亚布局生产和市场,一些仍以生产加工为主的企业需要更理性地布局产能。
“例如,对外投资如果是为了更低成本的当地原材料和开拓当地市场,值得往外走,但如果只是为了节约生产端成本,则需要考虑企业的规模和自身战略能力。”陈万灵表示。
内外贸转型攻坚
在宁波,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企业越来越多。作为全国首批内外贸一体化试点地区,截至2024年8月,宁波拥有省级内外贸一体化"领跑者"企业179家、改革试点产业基地17家,数量均居浙江省首位;规上工业企业中内外贸一体化经营比例已达91%。
6月23日-25日,全国政协委员、宁波市政协原主席徐宇宁在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提出,出口转内销,成为众多企业应对国际市场波动的关键选择。外贸企业在转向国内市场时,面对产品标准差异、营销模式差异、结算方式差异这三重挑战。
徐宇宁建议搭建一体化平台,由商务部牵头组织"外贸优品展销会""电商对接会"等活动,支持电商平台设立"外贸专区",建立省级企业名录库,优先推荐入库企业对接本地商超和政府采购。
在洪勇看来,下一阶段内外贸一体化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市场需求碎片化、品牌认知不足及渠道不适配等。外贸企业对国内市场消费习惯与需求特点理解有限,且缺乏品牌积淀,转型难度较大。洪勇建议,外贸企业可从线上入手,通过电商平台积累消费者数据,逐步建立品牌形象;同时积极参与线下营销渠道,加深消费者认知。地方政府可出台针对性政策,如品牌推广扶持、渠道建设支持和消费数据共享平台,助推企业实现更高效的内外贸融合发展。
此前,为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浙江正深入实施“平台+产业”双向赋能行动,平台企业围绕出口转内销提供精细化服务。未来,浙江还将陆续开展“外贸优品中华行”“外贸优品线上行”“外贸优品促消费”“外贸优品进商圈”“外贸优品进商超”“以旧换新助力拓内销”等一系列活动,全力帮助外贸企业拓展内销市场。
不过,一些外贸企业转内销会遇到内贸竞争激烈、品牌知名度不高等问题。
例如,高飞旗下拥有多个户外骑行品牌,包括Huffy、Batch、Niner等。目前,其业务覆盖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万名消费者,特别是旗下Huffy 品牌在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儿童自行车销售量排名第一。
进入国内市场,这些品牌在国内消费者中知名度并不高。
“其他品牌在美国市场发展很好,选择百琦是考虑这一品牌更适应全球化市场需求。我们会投入更多资源投入到百琦,既然用百琦这个品牌打入中国市场,就是希望更多的用公司力量把品牌塑造起来。”BRUNO MAIER提出自己的看法。
随着国内市场慢慢打开,高飞继续将百琦品牌发展到线下,以更多贴近消费者并获得一手反馈。
(21世纪经济报道张旭对本文亦有贡献)
视频制作/柳宁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