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快评|在改革中跑出中国力量、中国速度和中国精神
本报评论员胡光旗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将举行首场“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在发布会上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成果加快转化为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和能力。这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中国的营商环境越来越好,全国统一大市场“四梁八柱”基本建立起来,民营经济促进法颁布施行,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清零”,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措施缩减到29项,民营企业增加到5800多万户,比“十三五”末增长超过40%。第二,中国的组织动员和行动能力越来越强,举例来说,今年1月西藏定日发生6.8级地震,灾后30分钟后中心区域开始组织实施抢险救援,当晚受灾群众就住进了防灾帐篷、吃上了热饭热菜,这就是中国力量、中国速度和中国精神。
中国力量与中国速度的根基来自于中国经济基础稳固,经济的“高质量”成色越来越足。“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增量超过35万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长三角,前4年平均经济增速为5.5%。尽管中国经济增长从高速平台向中高速平台切换,但增速仍旧远超西方发达国家,从而向世界映证了一个事实,即中国有自己的发展基础、发展理念和发展路径,西方经济学中的新古典增长理论在解释国家经济增长方面绝非是颠扑不破的“金科玉律”。
发展成绩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创新动能源源不竭,“雨林式”创新生态加速形成。“十四五”期间,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增量达1.2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68%,接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平均水平。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研发人员队伍,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达到26个、占比全球第一,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6万家。特别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的支撑赋能之下,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更加先进的劳动技术、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和流动更充分的要素,将支撑起新质生产力更上台阶。
我国创新生态的建设,反映出国家现代化治理能力的稳步提升。我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世界最大规模的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体系和持续增加的人均寿命,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转化为民生福祉和获得感的最佳例证。治理效能不是“空中楼阁”,只有人民群众得到“真金白银”实惠,“有口皆碑”的效能,才是真正的“政通人和”。在治理主体上,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多方共同参与、协同治理的多元治理主体体系正在不断完善,“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共同发力。我国的营商环境“软实力”的影响力还在持续扩大,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措施缩减到29项,民营企业增加到5800多万户,比“十三五”末增长超过40%。组织动员和行动能力越来越强,彰显中国力量、中国速度和中国精神。
展望“十五五”,改革和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繁重、国际政治经济不确定性继续增加,继续坚持守正创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持续推动治理效能提升,加快由“善政”向“善治”加速迈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治理路径层面,需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从而将国家层面顶层设计与地方治理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还面临着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内卷式”竞争导致产能相对过剩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改革继续向纵深推进,解决更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通过政策协同、各改革关联方强化系统集成,不断释放改革动能,切实提升国家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