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方首席跳槽潮:同业“提级”抢人 投奔买方赛道
21世纪经济报道 实习生 张长荣 记者 崔文静 北京报道
近日,中信建投证券机械研究首席分析师吕娟因个人职业规划转型正式离职。这位拥有18年证券分析经验、斩获新财富、金牛等主流奖项大满贯的头部分析师,将加盟一家大型养老保险资管公司担任研究部总经理。
无独有偶,该公司另一位核心分析师也同步完成从卖方到买方的职业跨越——金工首席分析师丁鲁明于7月16日通过个人微信公众号宣布,告别16年卖方生涯,转投私募行业并创立上海睿成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其转型前曾考虑过加入公募基金等路径,最终选择自主创业。
在券业降薪与分仓佣金持续下滑的背景下,卖方首席分析师流动持续活跃。随着研究所人员薪酬的显著缩水,部分券商研究人员的离职意愿增强。其中,综合能力突出的首席经济学家、明星分析师等更易找到理想工作机会,因此跳槽也更为频繁。
除了转向买方,上市公司也是首席分析师转型的重要选择。根据券商研究所资深人士分析,当前能给出高薪的研究所已经不多,“高薪接盘”的机会更多流向买方机构和上市公司。
不过,相较于以上两种路径,首席分析师的同业转会仍是主流。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发现,2025年以来至少19位首席经济学家或首席行业分析师发生职业变动,其中15例为同业转会。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还出现了以往少见的转型方向——部分首席分析师选择彻底离开金融圈,跨界领域五花八门。
两位头部分析师“奔买方”
中信建投证券机械研究首席分析师吕娟因个人职业规划转型,于近日正式离职。其职位由该公司机械行业联席首席分析师许光坦接任,许光坦已升任机械行业首席分析师。
记者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吕娟离职后将加入一家大型养老保险资管公司,担任研究部总经理。
公开信息显示,吕娟2007年进入证券公司分析师行业,2019年加入中信建投证券,担任研委会副主任、上海区域总监、高端制造组组长、机械行业首席分析师。从业18年间,她斩获新财富、金牛等主流奖项,实现行业奖项大满贯。
在研究领域,吕娟搭建了完备的行业研究框架与数据库体系,深耕高端制造赛道。二级市场上,她曾精准推荐工程机械龙头、锂电设备龙头、3C半导体设备龙头及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机会;尤其在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领域,2022年7月便率先发布产业链投资分析报告,2024年下半年持续强调该领域机会,2025年2月又率先提示具身智能赛道投资价值。
无独有偶,近期中信建投另一位首席分析师也完成从卖方到买方的职业转型。
7月16日,金工首席分析师丁鲁明通过个人微信公众号宣布,将告别16年卖方分析师生涯,转投私募行业——他已创立上海睿成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丁鲁明2014年加入中信建投,历任研究发展部首席分析师(覆盖金融工程、大类资产配置与基金研究)、基金投顾投决会委员、执行总经理等职,见证了2020年研究所主动发起执委会并提出自营盘加仓建议等关键节点。
他在公众号中提及,转型前曾考虑加入大型公募基金,或在买方机构落地现有量化策略并过渡至公募专户,但经与资管行业人士深入交流,最终坚定了创建私募的想法。
头部分析师为何青睐从卖方转买方?业内人士认为,卖方转型买方有天然优势:一是长期深耕行业形成的研究积淀与资源,能快速转化为对优质标的的识别力;二是可从“提建议”转向“管资金”,将行业洞见与组合管理结合;三是积累的各方资源能转化为买方更高效的信息渠道。
不过,该业内人士表示,卖方与买方在工作模式、投资思路上的差异,也让转型面临挑战。例如卖方以提供研究报告和投资建议为核心,服务对象是外部机构客户,考核依赖分仓佣金和研究影响力;而买方需直接对资金收益负责,从“建议提供者”转变为“决策承担者”,这种身份切换要求分析师快速建立组合管理能力、风险预算意识和绝对收益思维。
首席流动三大路径
事实上,首席分析师等研究所高级人才跳槽属于常事,大致可分为三条路径:除了上述加入公募、私募等买方机构外,转会至其他券商或进入上市公司也很常见。
受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影响,分仓佣金持续下滑。由于分仓佣金是券商研究所收入的核心来源,这一变化导致研究所创收大幅缩水,人员薪酬明显下降,继而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人才流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截至7月18日,2025年初以来至少有19位首席经济学家或首席行业分析师发生职业变动,延续甚至超过了2024年卖方人员流动的活跃态势。
“随着券商研究人员薪酬的显著缩水,‘挖人’变得更为容易。”业内人士分析道。
记者从多位券商研究所资深人士处了解到,从首席经济学家、行业首席,到研究助理,各类研究人员降薪力度不低,对跳槽蠢蠢欲动者也大有所在。不过,对于多数研究人员来说“有心没胆,没有合适的跳槽地”。少数综合能力突出的首席经济学家、明星分析师,则仍然能够找到更为理想的工作机会,因此,此类研究人才跳槽的也相对更多。
细察首席经济学家、明星分析师等研究人才流动潮,可窥见三个特点:
特点一:券商研究所对高级人才的竞争持续激烈,提升职级已成常见抢人方式。
2025年以来的19例案例中,15例为同业转会,反映了券商研究所对高级人才的争夺白热化。背后原因何在?
根据券商研究所资深人士讲述,随着分仓佣金下调带来的研究所冲击波日渐消化,以及AI+时代的到来,券商日渐意识到,在AI+时代,普通研究容易被机器取代,深度研究与专家型人才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此外,2025年5月发布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公募基金向投资者收取的管理费用、公募基金经理个人收入等,必须与基金产品收益情况高度挂钩。这意味着未来公募基金对券商研究所的需求将更看重专业性与深度,经历过完整市场周期,尤其是曾精准预测股市变动的老牌专家型研究员,将会更受欢迎。有鉴于此,争取更多高端研究人才,成为一些券商研究所努力的新目标。
从本轮人才流动潮可见,券商吸引人才的典型策略是在现有研究岗位基础上赋予更高行政职务。例如,天风证券原家电首席分析师孙谦加盟财通证券研究所后,同时担任业务副所长与家电首席分析师;原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燕翔2025年3月回归老东家方正证券,除首席经济学家职务外,还受聘为研究所副所长。
值得注意的是,顶尖人才在中小券商间的流动更为频繁,且从头部券商研究所离职者,转入其他机构后往往能获得职务上的显著提升。如中信建投策略首席分析师陈果加盟东方财富证券研究所后,即出任研究所副所长兼首席策略官。
特点二:转向买方、上市公司的首席分析师数量增多。
上述资深人士进一步分析,如今券业普遍降薪,能给出高薪的研究所已经不多,“高薪接盘”的机会则更多流向买方机构和上市公司。
具体来看,卖方分析师转型买方主要有“直接加入”与“自主创业”两种路径。
吕娟便是直接加入买方的典型,类似案例还有:2024年5月,国投证券研究中心副总经理、首席家电分析师张立聪离职后加盟安信基金,出任研究总监;国盛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张峻晓则转赴鹏华基金,担任总量周期组组长。
选择自主创业的也非个例,除丁鲁明外,2024年7月,开源证券电子首席分析师刘翔离职后也创立了上海熵盈私募基金。
上市公司同样是首席分析师转型的重要去向。2025年4月,华恒生物公告显示,新聘任原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化工组负责人、首席分析师邓先河为公司董秘。
不过,相较于同业转会,选择转向买方、上市公司的首席分析师总数仍不算多。
特点三:跨界转行。
除上述传统流向,以往少见的研究所人员转型方向出现——部分首席分析师选择彻底离开金融圈,跨界方向五花八门。
前天风证券纺织服装首席分析师吴骁宇转行“煨汤师”,便是典型案例。他曾透露,2018年因市场波动与公司调整遭遇职业转折,此前已有5年威士忌酒吧合伙经营经历;后基于对线下消费的判断,瞄准“古法煨汤”这一小众赛道,开启创业。
2024年9月,浙商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大周期组组长兼金属新材料首席施毅离职,传言其下一站将赴非洲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