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二季度财报:收入超预期亏损扩大,CEO大刀阔斧精简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倪雨晴
7月25日,英特尔(Intel)发布了2025财年第二季度财报。
在PC市场温和复苏和AI转型战略逐步落地的推动下,英特尔营收小幅超出市场预期,达129亿美元,同比持平。
但受重组成本和资产减值影响,净亏损扩大至29亿美元,去年同期亏损16亿美元。其中,重组相关支出高达19亿美元,带来每股收益0.45美元的减少;此外,受8亿美元资产减值费用及2亿美元一次性期间费用的影响,每股收益相应减少0.23美元。
这些成本共同拖累了公司的净利润表现,尽管收入尚能维持在预期范围内,但从市场反馈看,财报发布后英特尔股价盘后下跌约3.7%。
与此同时,英特尔的“瘦身”也受到关注。目前,英特尔在实施缩减约15%的员工总数的计划,预计通过人员缩减及自然减员,年底全球员工总数将降至约7.5万人。目前,英特尔已在第二季度完成了大部分的人员调整,精简约50%的管理级,并按计划推进9月回归办公室的政策。
这也是近年来英特尔最大规模的组织精简之一。英特尔CEO陈立武在致全体员工信中表示:“过去几个月于我们而言并不轻松。我们正在做出艰难但必要的决策,以精简组织架构、提升效率并强化公司各层级的责任机制。这些举措对于增强我们未来的竞争力至关重要,但同时也意味着我们要与一些优秀的同事道别。”
配合裁员,英特尔还宣布,不再推进在德国和波兰的项目,并计划将哥斯达黎加的封装测试业务整合至越南和马来西亚规模更大的生产基地中。此外,英特尔将进一步放缓俄亥俄州工厂的建设速度,从而提升资本回报率,将2025年总资本性支出控制在180亿美元。
英特尔轻装上阵、退出部分制造业务的举措,都释放出强烈的战略调整信号。
这些调整背后是新任CEO陈立武对公司战略的大幅重塑。他在今年3月接任CEO一职,此前在半导体领域已有丰富经验。当前,英特尔正处于大幅转型的阵痛期。
“我们将消除官僚流程 ,赋能工程师以更快的速度和专注力进行创新。同时,我们将削减支出,为未来的增长投资。这些是构建全新英特尔的基石——我们在第二季度已朝着正确的方向迈出了重要步伐。”陈立武说道。
具体到业务层面,2025年第一季度,英特尔实施了组织架构调整,将网络与边缘事业部(NEX)并入客户端计算事业部(CCG)和数据中心与人工智能事业部(DCAI)。第二季度中,客户端计算事业部营收79亿美元,下降3%;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事业部营收39亿美元,增长4%;英特尔代工营收44亿美元,增长3%;其他业务营收11亿美元,上升20%。
新产品上,英特尔推出三款至强6系列处理器新品,提升GPU在严苛AI工作负载下的性能,其中,至强6776P处理器将作为主控CPU应用于英伟达最新一代的AI加速系统DGX B300中。
整体而言,虽然大本营PC芯片有所下滑,但是AI业务和代工营收的增长,显示出新战略初步见效。不过,英特尔仍面临AMD、英伟达等企业的激烈竞争。
对于未来业务的重点,陈立武指出,当前的资源聚焦于三个关键领域。分别是“打造财务纪律严明的代工业务”、“重振英特尔x86生态”、“优化AI战略”。
(英特尔CEO陈立武,图源:英特尔)
他对于代工业务颇为重视,“我们正在聚焦制程技术开发投资的战略重点和财务管理。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推进Intel 18A制程的大规模量产。Intel 18A和Intel 18A-P制程节点是英特尔产品的关键技术支柱,将在未来十年持续推动可观的晶圆产能。”陈立武谈道。
目前,Intel 18A达成关键里程碑,基于此制程节点的晶圆量产已经在英特尔亚利桑那州的工厂启动。首款采用Intel 18A制程的Panther Lake处理器将于今年晚些时候推出,更多SKU将于2026年上半年推出。
在行业格局剧变的大背景下,英特尔仍处在艰难的转折阶段。竞争对手英伟达凭借AI芯片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科技公司;AMD在高性能计算和数据中心市场节节领先,而台积电则继续主导全球先进制程代工市场。与之相比,英特尔当前市值约990亿美元,差距正在拉大。
陈立武也直面挑战,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组织精简、聚焦核心,来修复过去的战略遗留问题。展望未来,英特尔预计2025年第三季度营收将在126亿至136亿美元之间,GAAP准则下每股收益预计亏损0.24美元,非GAAP口径下每股收益预计为0.00美元。是否能够如期实现盈亏平衡,仍有赖于全球AI需求的兑现速度、公司重组效率以及核心产品线的市场检验。
对英特尔而言,这是一场必须拿下的战役。一边是削减成本、清理冗余,另一边是重押AI转型与技术进化。这家公司正试图在盈利困境与战略转型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下一个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