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球 > 正文

粤企走向东盟如何不重复“交学费”?广东举办公益讲堂为企业答疑

2025-07-25 11:23:41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胡慧茵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胡慧茵广州南沙报道

“中企走向海外要做哪些准备?”“美关税政策对中企走出去有怎样的影响?”一众广东企业迫不及待地想在这场会议中找到答案。

7月24—25日,由省发展改革委主办的广东省服务企业“走出去”大讲堂(东盟专场)在广州南沙开班授课,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专家专题授课,省有关部门介绍相关政策,约140家企业负责人参加培训。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朱伟表示,在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引领下,近年来广东与东盟贸易往来更加紧密,跨境布局更加深入,产业协作更加精细,广东企业和东盟投资增长迅速。

朱伟表示,中企“走出去”是顺应时代大势。因为对它们来说,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拓展更大的市场,有利于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创造更多的利润。从更宏观的层面,中国企业走全球化发展道路能更好地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而且中国产品和技术、商业模式和管理经验走向海外,将促进中国和世界经贸投资领域互联互通,有助稳定全球供应链,为世界经济增添活力。

粤企坚定走向东盟

“今年上半年赴东盟的投资热度持续高涨,因此服务企业走出去大讲堂专门开设了越南、印尼两个东盟国家的专场,”朱伟表示,大讲堂为广东企业在东盟的投资提供前沿资讯,精准对接市场需求,进一步深化广东与东盟的合作。

朱伟勉励企业家们弘扬新时代粤商精神,展现参与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做国家战略的坚定践行者、开放合作的推动者、中国故事的传播者、义利兼顾的示范者,将企业发展与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紧密结合,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展现更大作为、贡献更大力量。

尽管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但中国企业向东盟地区的投资步伐愈发坚定,形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热潮。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黄皞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跟十年前国企、央企扎堆走向海外不同,如今的中企‘出海’更多是中小企业,他们之所以选择东南亚市场,是为了寻求更稳定的订单增长。”

中国企业应如何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规避潜在的风险,更好地“走出去”开拓业务,成为大讲堂上的重点议题。黄皞认为,现在中企“出海”遇到最大的问题,是重复“交学费”,不仅是资金,可能还有时间和人力成本。这源于对出海信息的不对称,而这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中心目前正在做的配套服务。

黄皞举例称,虽然有些中小企业决定要“走出去”,但是可能不清晰哪些国家适合其业务,或者现阶段企业在哪些国家要先做哪些工作,做哪些准备,才能更好地“出海”。

黄皞还称,有时候服务中心会出于资金安全的角度建议企业延期“出海”,也会从税率的角度鼓励企业去更适合发展的国家,“这些都是服务中心提供的服务,为的是帮助企业打破信息壁垒。”

粤企与东南亚产业链融合

面对更复杂的“出海”形势,广东企业是如何做的?

活动上,肇庆焕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陈敬锋向记者分享了企业近期的计划——在马来西亚建设深加工的基地,“主要是考虑到马来西亚有安全而稳定的经商环境,加上早年在东南亚积累了丰富客群。”

陈敬锋表示,近年来公司在东南亚的业务快速发展,每年营业额都能获得10%—20%的增长。“对公司来说,马来西亚是全球‘出海’业务的重要落点”。

陈敬锋进一步表示,等在马来西亚的深加工工厂建成,产品的销售网络就能够覆盖更多国家。

有法律人士分析称,当前中企出海东南亚已经从“贸易主导”迈入“产业链深度嵌入”的阶段,早期以出口和简单组装为主,现在中企逐步向技术合作、本地化研发延伸,如设立区域研发中心等。

肇庆焕发生物科技的发展规划,恰恰印证了这一趋势。陈敬锋表示,马来西亚的深加工工厂不仅有生产和出口的功能,还承担一部分研发工作,“日后公司将齐备国内国外两套生产和销售系统。”

广东省服务企业“走出去”大讲堂的设立,呼应了广大粤企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诉求。据记者了解,后续,还将开设中东、拉美、非洲、中东欧、葡语国家等系列专场,继续为广东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

21财经客户端下载

<--统计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