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万亿精准医学投资浪潮来袭:如何重塑医疗价值链?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当精准医学的浪潮席卷亚太,它已不仅是一场医疗技术的变革,更成为重塑区域经济格局的核心力量。
近日,L.E.K.咨询联合由16位亚太地区专家组成的咨询委员会开展的一项新研究显示,未来十年,精准医学预计将累计创造以下核心效益:为中国制药价值链带来约1.45万亿元人民币(2,000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投资;在中国制药价值链创造多达14.2万个高技能工作岗位,并在诊断和医疗系统中创造额外就业机会;通过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产生乘数效应,并创造多达8.7万亿元人民币(1.2万亿美元)更广泛的间接经济效益;目标患者寿命累计延长920万年;减少2160亿元人民币(300亿美元)的医疗支出,缓解中国医疗资源和人力压力;带动高达100亿至140亿元人民币(14亿至19亿美元)规模的临床试验活动,促进中国医疗可及性与医护人员发展。
这一系列数字背后,是一场资本、技术与生命科学的深度共振。L.E.K.咨询全球医疗业务联合负责人、大中华区主管合伙人陈玮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也指出,这些投资将涵盖研发、生产和商业化各环节,其中研发与商业化环节预计将获得最大的资金投入。在细分领域方面,靶向抗体药物仍将是资金重点投向,同时细胞疗法、基因疗法以及伴随诊断技术也将成为快速增长领域。未来,包括积极布局前沿技术的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临床研究机构、高端生产制造平台、基因检测、伴随诊断等机构都将从新一轮发展机遇中获益。
“约4000种细胞与基因疗法形成的临界规模正推动精准医学时代的到来。对中国患者和医疗机构而言,这是释放变革潜力的历史性机遇。具体而言,通过减少住院、用药、专科就诊和随访需求,延长患者高质量生存期,由此节省的医疗支出相当于1500万人的年均医疗总费用。”陈玮说。
促进精准医学价值落地
精准医学正在成为资本市场的“新宠”。
所谓精准医学指的是针对疾病病因的复杂性,综合考虑个体生物特征、环境、生活方式存在的差异,从而制定有效的健康干预和治疗策略的医疗模式。
与传统医学相比,精准医学能够精准优化诊疗效果,避免医疗资源浪费;减少无效和过度医疗;明确罕见病病因并寻找治疗方案。精准医学主要包含精准诊断、精准治疗和精准预防三个核心部分,其目标是提高临床诊疗精准度。
不过,精准医学的研发周期长、失败率高。陈玮指出,精准医学的投资是一个长期积累过程,其成果不仅直接惠及广大患者及其家庭和照护者,还将推动医疗基础设施的升级完善,促进医务人员前沿知识与临床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这些投资还将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激发更广泛的经济活动,进而带动整个医疗行业与经济体系的协同发展与整体跃升。
癌症是精准医学领域的重点和核心关注方向之一。目前,在我国,细胞疗法、基因疗法及靶向疗法等多类创新疗法均已进入商业化阶段。以细胞疗法为例,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截至今年7月底,已有7款细胞治疗产品获批上市,患者已从中获益。同时,国内还有近200家企业布局了细胞治疗研发管线,未来将有更多包括细胞疗法在内的精准医学创新药物加速商业化落地,为更大范围的患者群体带来新的治疗机遇与健康希望。
“要实现精准医学的广泛效益,需要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协同努力。”陈玮表示,政府在药物审批与监管、注册流程优化以及定价、医保报销等制度机制的持续完善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加大对基因库、生物样本库、癌症数据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推动精准医学教育普及、医疗服务提供者的深度参与,以及患者倡导组织的建立与发展,都是促进精准医学价值落地的重要举措。
此外,当前,我国正积极推进全面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在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基础保障之上,进一步实现各类保障机制的有机衔接,有效减轻患者就医负担。近期,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的设立就是满足患者多层次、多元化用药需求的一个重要进展,持续提升了创新药物和疗法的可及性。与此同时,创新药企也积极通过降低药物成本、参与医保谈判和推动纳入惠民保等方式,切实提升患者的支付可负担性。
我国正持续推动构建完善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坚持“保基本”的功能定位,因此对成本效益比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此同时,惠民保和商业保险等补充机制正不断发展。“未来,随着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更多元化的保障机制将更好满足患者多样化、个性化的医疗需求,从而进一步提升患者的整体获益。”陈玮说。
当1.45万亿投资注入产业链,当14.2万高技能人才集结于前沿领域,当8.7万亿间接效益激活更广阔经济脉动,精准医学已远远超越医疗本身——它是中国产业升级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壮阔投射,是健康中国战略下最具爆发力的增长极。
精准医学需遵循法律框架
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支持下,商业保险与创新支付模式等多种手段正在有效提升患者对精准医学的可负担性,让更多患者能够从先进疗法中受益。以细胞疗法为例,目前已有多款产品纳入惠民保的保障范围。
随着创新药物发展的多项政策陆续出台,进一步体现了政府对前沿创新疗法的持续性、系统性支持,为中国医药产业及创新药物的长远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多年来,中国的监管机构持续推进并优化监管流程和审批框架。今年1月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又提出了多项改革举措。
例如,对临床急需的细胞与基因治疗药物实施优先审评;在创新药临床试验审批环节,将审评审批时限由原先的60个工作日缩短至30个工作日;在药品与医疗器械注册检验方面,将药品注册检验、生物制品批签发检验以及进口药品通关检验的单批次用量由原先的三倍降至两倍;对符合条件的罕见病用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则适当减免临床试验要求,将罕见病用药的注册检验批次数由3批缩减为1批,且每批次用量从三倍降为两倍。这些改革措施充分体现了我国在提升监管效率、加速创新疗法可及性方面的积极努力。
“我们也要认识到,细胞与基因疗法等前沿技术在全球范围内仍处于早期阶段,世界各国都在不断积累经验并完善相关监管体系。”陈玮表示。
事实上,AI技术浪潮的兴起为医疗行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同时也为精准医学产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和变革。这也是基于精准医学未来发展离不开临床数据支持。
陈玮指出,当前,我国在数据共享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医疗机构内部及机构之间的数据互联互通程度有限,信息流通不畅,导致数据孤岛现象较为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研人员对临床和基因数据的有效利用,减缓了本地研发进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对创新诊疗方案的可及性。
“目前,不仅在中国,全球各国都对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提出了严格要求。在精准医学相关技术领域,药企需要深入理解并遵守各地区的政策和法律框架,尤其是在涉及跨境数据流动时更需审慎。药企在数据与算法的使用过程中,也要秉持合规与谨慎原则,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数据安全要求的前提下推进前沿疗法的研发与应用。”陈玮强调,眼下,我国对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医疗领域的政策支持持续加大,为创新疗法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许多国内AI驱动的制药企业也正在积极优化传统药物研发流程,加速药物靶点识别,未来有望显著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研发成功率,从而为创新疗法更快进入临床与市场提供有力支撑。
精准医学的崛起,是一场关乎亿万生命福祉的变革,更是一个以万亿资本为杠杆、以科技创新为支点,撬动健康产业与区域经济整体跃升的历史性契机。从靶向抗体药物的持续繁荣,到细胞与基因疗法的锋芒初露,再到伴随诊断技术的不可或缺,一条清晰的价值链条已然形成。
这场由科学探索、资本勇气和产业雄心共同驱动的浪潮,正将世界推向一个全新的临界点:人类不仅能够更精准地对抗疾病,更能以健康之力重塑经济未来。精准医学的万亿赛道,才刚刚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