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融 > 正文

21专访|民生银行温彬:下半年财政、货币等宏观政策有很大空间

2025-07-28 16:38:08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李金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李金萍报道

今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66.05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实现平稳运行,为全年实现5%左右的目标打下良好基础。

上半年我国经济表现好于外界预期,主要原因在于以旧换新政策带动消费增长以及外贸在复杂环境下展现的活力和韧性。但也需要看到,二季度投资出现增速放缓。

下半年宏观政策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力提效?大宗消费品如何发展?如何持续释放消费潜力?

近日,围绕上述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温彬,在他看来,下半年应着力增强经济内生动能,提振消费需求,特别是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服务消费的潜力和空间巨大;提高投资效益,围绕国家重大项目、新质生产力、居民消费升级方面,扩大投资,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下半年财政、货币等宏观调控政策还有很大的空间,为经济继续保持平稳态势提供有力支撑。


(图: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温彬,受访者供图)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21世纪》:上半年GDP同比增长 5.3%,高于全年5%的增长目标,你如何看待? 

温彬:这一增速的“含金量”很高。一方面,我国经济韧性得到充分体现。今年上半年,外部形势纷繁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不断累积,但政策应对及时有效,5.3%的增长速度充分体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也为实现全年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传统动能如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不断下降,新动能的贡献则不断提高,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5%,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左右,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接近2.7%,已超欧盟平均水平。

《21世纪》:结合上半年经济形势,全年5%的GDP增长目标有没可能超额完成?哪些领域值得重点关注?

温彬:全年5%的GDP增长目标确实有超额完成的可能性。但也有一些前提条件,比如中美经贸会谈结果超出预期,下半年出口增速不会明显放缓,继续发挥支撑作用;比如政策在积极有为的同时更加有效,能够切实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下半年应着力增强经济内生动能,提振消费需求,特别是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服务消费的潜力和空间巨大;提高投资效益,围绕国家重大项目、新质生产力、居民消费升级方面,扩大投资,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下半年财政、货币等宏观调控政策还有很大的空间,为经济继续保持平稳态势提供有力支撑。

《21世纪》:当前是否到了加码稳外贸的时点?

温彬:6月份以来,我国出口面临一定下行压力,需用足用好现有政策工具,并及时储备新的增量政策。8月1日是特朗普政府所谓的全球“对等关税”豁免截止日,8月12日是所谓的对华“对等关税”豁免截止日。从当前谈判进展看,美国倾向于对其盟友征收15%的关税,以换取在出口与投资领域的回报;对东盟等发展中国家则拟征收20%的“所谓的对等关税”及40%的转口关税,以压缩转口空间;中美关系目前保持稳定,有望达成协议。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不仅给美国经济带来“滞胀”压力,而且也给全球经济和国际贸易带来负面冲击,或将导致下半年外需减少。另外,美国进口商出于对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多变的担忧,“抢进口”特征明显,比如圣诞节订单已从往年的9月份订货提前至今年7月份,将部分透支四季度中国的出口需求。因此,应高度关注下半年各月份出口的边际变化和区域结构变化,做好应对预案,防止出口增速过快下降进而拖累全年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

培育可持续的消费动能

《21世纪》:上半年,消费品“以旧换新” 政策推动家电等商品销售增速超20%,下半年尚有1380亿元补贴待落地。后续如何更好发挥财政补贴对消费的拉动?

温彬:“以旧换新”政策对上半年消费增长产生了显著效应,但也会透支部分商品未来换新的需求。为了更好发挥财政补贴对消费的拉动作用,建议分两个阶段做好相关工作:

在政策执行期,一是优化补贴结构。比如向绿色智能产品倾斜,重点支持一级能效家电、新能源汽车,减少对低端产品的补贴,引导消费升级。二是控制补贴节奏。可将资金按周/月分配,防止政策前期过度刺激导致后期需求真空。三是扩大补贴范围。如考虑将服务消费、出口转内销等纳入以旧换新补贴体系。

在政策结束后,应继续培育可持续的消费动能。首先是提升居民收入与消费能力。通过扩大就业、稳定资产价格等方式,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增强居民“敢消费”的底气,减少对政策补贴的依赖。其次是完善收入分配机制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通过构建一、二、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安排,使收入分配向居民倾斜。通过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机制,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21世纪》:上半年绿色智能家电、体育用品、服务消费增长迅猛,为什么出现会这些变化?

温彬:从短期看,上述领域消费的快速增长离不开一系列政策的鼓励和支持。比如:绿色智能家电的增长就受益于以旧换新政策;体育用品的增长受益于赛事经济和全民健身政策;服务消费占比提升与去年8月发布的《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直接相关。

从长期看,这些领域消费爆发式增长和占比提升也反映了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趋势。

一是消费理念的升级。疫情之后,居民更加重视“悦己消费”“体验消费”,对体育消费从“观看型”向“参与型”升级,由此带动了体育用品和服务消费的增长。而绿色智能家电的普及则反映消费者从“功能需求”向“健康、低碳”理念转变。

二是供给端创新支撑。智能家电(如AI节能冰箱、洗烘套装)的技术突破,使产品从“耐用消费品”向“智能服务终端”进化,长期需求持续释放。服务消费领域的新业态(如社区嵌入式养老、在线健身课程)通过模式创新,也突破了传统服务的供给瓶颈。

三是人口结构与收入支撑。中等收入群体扩大为服务消费提供基础,其消费倾向中服务占比达60%。此外,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也推动了健康服务需求刚性增长。

《21世纪》:上半年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速快于城镇,但农村地区社零总额增速仅5.0%,收入增长为何未充分转化为消费动能?

温彬: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速与农村社零总额增速之所以出现较大偏差主要是统计口径上的偏差造成的,前者不包含价格因素,后者则体现了价格因素。

今年上半年,农村CPI累计同比下降0.3%,导致名义社零增速偏低。当然,农村CPI连续5个月负增长也反映出当前农村消费整体偏弱,或许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消费环境有待改善。农村商业网点密度仅为城市的1/10,物流成本偏高(冷链覆盖率不足40%),且存在不少“三无产品”,消费便利性和安全性不足。

二是社会保障亟待完善。农村地区养老、医疗等保障水平较低,居民预防性储蓄倾向较高,抑制即期消费。

三是消费观念仍需转变。部分农村居民仍存在“重储蓄轻消费”倾向,收入增长并未直接带来消费意愿的提升,消费升级动力不足。 

探索房地产金融创新路径

《21世纪》:上半年房地产新政密集出台,重点城市成交量回稳,下半年的政策支持力度是否会加大?

温彬:去年9月下旬一揽子增量政策实施以来,房地产市场成交量有所回稳,但仅持续了两个季度,从今年4月份开始,70个大中城市新房、二手房价格指数及销量重新转弱,表明居民预期尚未完全扭转。

今年6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次提出“更大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并围绕构建新发展模式、推进“好房子”建设、摸底存量资源等三方面推出系统性举措。预计下半年会进一步加大对房地产行业支持政策,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21世纪》:此前提出房地产需从“高周转”向“高品质”转变,在政策推动“收购存量住房”“带押过户” 背景下,金融可如何创新模式?

温彬:一是存量资产证券化。将存量住房打包为ABS等证券产品,通过资本市场发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存量盘活,分散金融机构风险。

二是专项债券融资。地方政府发行收购存量商品房专项债,定向支持保交楼、租赁住房等项目,降低融资成本。

三是绿色金融支持。对符合绿色建造标准的存量改造项目(如装配式装修、节能改造),提供低息贷款或绿色债券融资,推动“高周转”向“高品质”转型。

四是供应链金融优化。针对存量房改造上下游企业(如建材供应商、装修公司),提供应收账款融资、订单融资等服务,提升产业链资金效率。

五是数字化金融工具。如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存量房交易透明化、产权确权,通过智能合约简化“带押过户”流程,降低交易成本。

21财经客户端下载

<--统计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