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火种”入乡野:千名乡村网红点燃网络强村引擎

2025-07-29 22:52:30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喻淑琴

南方财经记者喻淑琴深圳报道

一场关于乡村网红的“千名数字新农人广东练兵”正式收官,但它留下的数字基因,正在南粤乡村悄然裂变。

7月28日晚,当第五期最后一批学员离开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时,刘倩仪的笔记本上多了一行字:“一片荔枝林可以是生态课堂,一次捕捞可以是海洋教育,一间农房可以是乡愁民宿。”这位阳江姑娘的话,道出了这场培训的深层逻辑——它不止于教会农民拍视频,更在探索“网络强村”时代,乡村的价值如何被重新定义?

乡村最缺的不是好产品,而是让好产品被看见的能力——当徐闻菠萝通过网络销售提升20%销量,当荔枝预售降低种植风险,当贡柑因原产地溯源视频圈粉而溢价30%……这些变化正在打破传统农业的逻辑定式,改写农业经济学的叙事方式。

数据显示,全省平均每10个乡村仅有1名掌握数字技能的“网红”,人才短板显著。而这场覆盖21个地市的系统性培训计划,其可贵之处在于超越了“造星式”的短期培育。千名学员就像千颗“数字种子”,他们的任务不是成为“流量明星”,而是长成“产业路由器”;培训也不是要批量制造网红主播,而是将数字基因植入乡村的产业肌理。

这种转变印证着一个判断:当手机变成新农具、直播变成新农活、流量变成新农资,乡村经济的运行逻辑正在被重塑。而在广东的试验田里,数字技能也早已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像种子、化肥一样的基础生产要素。

“我们或许成不了百万粉丝网红,但我们一定会传帮带,让乡村自己能用网络工具和数字本领,把土地里的故事讲进更多人心里。”学员们向南方财经记者表示。

不管是一个网红带动一条产业链,还是媒体+产业激活新业态,广东的探索,正为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持续注入数字动能。


 数字练兵的“解渴”培训

 “黄金3秒、要讲故事、如何种草……以前听都没听过!”一位学员坦言,培训打开了新世界。

此次培训精准覆盖村“两委”干部、返乡青年、乡村能人、新晋网红等多元群体,培训既追求普惠性覆盖,更锚定实战实效导向。不管是手机拍摄、AI剪辑、24小时直播话术等核心硬技能,还是“流量变销量”的转化策略与合规底线,这些内容架构,正推动数字能力从“少数人掌握”向“产业基础要素”转化。

这种设计的实效,在学员反馈中清晰可见。中山起源文化有限公司的阮子杨直言课程“解渴”:“以前找培训机构花大价钱,效果还一般,这次免费学到真本事,回去就按新方法调整账号运营思路。”

实操层面,这种转变还体现在产销链路的效率革命上。来自广东农垦红星农场有限公司的张壮杰对此深有体会。他带领团队通过直播将徐闻菠萝的销售半径从区域市场拓展至全国,构建起“生产端直连消费端”的高效通道,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同比增长20%。

在抖音乡村培训讲师白润其看来,数字技术正在成为乡村产业升级的“基础设施”。当手机拍摄、直播话术等与收割机、无人机等共同构成生产工具组合,乡村经济的运行效率与产业形态,正从“经验驱动”转向“数字驱动”。

培训播下的数字种子,正在南粤乡村渐渐长出实效。

首期学员、暨大餐饮协会的周丹宏,在短短一个月间,利用行业资源搭建产销对接群,推动上百家餐饮店与200多个农户链接,助力粤西农产品走向长三角及港澳;河源李年辉、佛山仇学文深耕餐饮领域,在培训后也化身“助农拍客”,用镜头帮助农户售出滞销的冬瓜与芒果。他们说,“这份助农带来的成就感,比赚钱还踏实。”

而这些实践,也印证了一个产业逻辑:数字工具的价值,在于让分散的乡村资源形成“更有组织的效率”。

除了在产销对接上的突破,转变还体现在对短视频叙事的探索中。学员们不仅自己收获颇丰,更深知这份用影像激活乡村价值的本事能辐射到更广泛的田间地头,让每一份农产品都有被看见的机会。

在广东“媒体+”行动的三年规划里,“小红书村”“抖音村”的布局深意在此——不是让乡村复刻城市的网红逻辑,而是让乡村成为主动叙事者。

“城里人不信‘新鲜’,只信‘看见的新鲜’。”辛选集团培训导师的话点醒了许多学员。广东财经大学网络传播系副主任朱立芳也表示,“以前是城里人讲乡村故事,现在该乡村自己讲了。”

在“美人鱼博主”表演者陈蕾身上,这种转变正焕发出别样的想象力。潜入湛蓝水域的她,将农产品融入水下艺术,其在水下裸眼品尝莲雾的画面引爆网络。“好产品需要更动人的出场方式,培训教会我用200万粉丝流量如何更好地反哺乡土”,陈蕾说。

拥有十余年荔枝种植经验的河源叶浓清,在今年荔枝季,更真切体会到了“指尖上的流量如何变销量”,他更希望通过数字新技能的运用,为未来荔枝销售进一步打开市场铺路。

乡村振兴价值重生

与外界想象的培养“流量明星”不同,广东此轮培训有着清晰的底层逻辑。

广东省委网信办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我们要的不是多少个百万网红,而是1000个能带动产业链和实现传帮带的数字新农人。”

从数据来看,目前全省平均10个乡村里,掌握数字技能的“网红”仅 1 人,人才供给明显不足。这正是培训的现实出发点。

为此,此次培训构建了三阶能力模型的核心框架:基础层教拍摄直播等“硬技能”,进阶层解析“爆款和IP逻辑”,战略层引导搭建“生态链”。

政府与市场的双轮驱动,正让这套逻辑落地:政府以“六个100”计划(含100个乡村直播间、100家企业下乡等)搭建政策框架,线上课程持续更新为 “终身课堂”,专家团队跟进辅导,还把数字技能纳入人才评价体系,“乡村网红” 职称评审也将稳步推进。“我们的赋能永不止步。”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市场层面,不仅手把手传授“投流”实操技巧,相关平台还开放流量资源、提供定向曝光支持,冷链物流、品控溯源等基建也同步推进,为乡村价值的高效变现与持续放大打通全链路。


“数字技术正打破乡村资源与外部市场的连接壁垒,推动价值交换从‘单点偶然’转向‘系统可持续’。”淘宝直播金牌讲师王冬冬表示。

这种转变首先体现在乡土资源的价值重估上。当直播镜头对准百年手艺、特色风物,原本“藏在深闺”的乡村资源被赋予新的商业属性。来自珠海市的学员赵志明介绍珠海大赤坎村的“百年叉烧”正通过直播突破地域限制,“黄杨八景”等文旅资源借由数字曝光吸引投资洽谈,实质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资本。

更深层的变革在于乡村价值的多维释放。肇庆铁岗村的95后学员刘小婷,将废弃农房改造为众创空间。她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需要青春活力”,其“小红村”系列项目,也旨在借力新媒体打造乡村振兴样板。通过数字能力串联生产、文旅、服务等多元业态,使乡村经济从“单一农产品收入”转向“复合价值收益”。

“要做政策落地的实践者,做星火燎原的传递者。”来自湛江的蔡晓思表示,这次培训让我明白,“乡村网红”的称号不是光环,而是“火种”的使命。回去后,会带着“网络强村”的责任,在湛江的渔港渔村播撒数字种子,让每一笔订单都成为渔民增收的“金钥匙”,让“宣传就是营销、流量就是销量”在当地落地生根。

这种价值释放还体现在外部资源的精准对接上。汕头学员郑协与蓝燕珠在培训后现场签约合作,前者输出经验与团队,后者提供场地,计划在汕头常态化培育数字新农人,让“传帮带”的效应成为价值扩散的催化剂。

河源乡创客村长欧阳烈在培训后迸发新想法,正酝酿 “短视频师徒计划”。他坦言:“农村职业经理人新职业的认证,既是官方背书,也让我们打通乡村最后一公里有了更扎实的支点。” 基于此,他对乡村网红经济的发展满怀憧憬。

“每个学员都是火种。”深耕电商领域三年的林碧乐见证过25万笔订单的转化,她坚信,乡村网红群体一定会越来越庞大,只要锚定产业做实事,就能带着乡亲在“百千万工程”实施过程中,把数字优势变成真金白银的收入,实现共同致富。

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一定能成为乡村振兴的“最大增量”。不少培训讲师在总结实战经验时中表示,数字化助农绝非简单的“拍视频卖货”,而是对农业生产关系、供应链效率、消费连接方式的系统性重构。

拍摄:荷焱  昝金玉袁祎  剪辑:王学权李雪瑶  实习生:罗奇宇杨凌霜 

21财经客户端下载

<--统计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