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运会广州赛区30个场馆焕新,“微改造”让全民共享全运红利

2025-07-30 21:58:37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朱治宣

南方财经记者朱治宣广州报道

即将迎来倒计时100天的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筹备工作进入到关键阶段,场馆改造和安全保障工作正在持续推进。

近日,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执委会举行“走进湾区走近全运”媒体联合探访活动,执委会17个部室详细介绍了场馆筹备工作亮点。

据了解,广州赛区共30个场馆,广州市负责改造的23个场馆中,22个已按计划完成竣工验收移交。其中,场馆改造中升级的专业健身跑道,赛后年均可服务超千万人次,做到既满足赛事需求的同时,助力城市品质提升。

“微改造”让全运红利全民共享

“借助承办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将‘办赛事就是办城市’的理念贯彻到底,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新一轮提升优化。”广州赛区执委会场馆建设部常务副部长、广州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唐仪兴表示,广州赛区30个场馆全部利用现有老场馆改造,采用“微改造”方式,同步围绕场馆周边打造17个精致街区,实现全运红利全民共享。

在绿色低碳改造方面,唐仪兴介绍,天河体育中心体育场是全国首个近零碳大型体育场改造项目,降碳率达52%以上,年节省电量100万kWh以上;6个场馆加装光伏设施超1.3万平方米,省奥体中心预计每年减少碳排放约352吨,大学城体育中心每年节省用电约22万kWh以上,深刻践行绿色办赛理念。

谈及民生价值,唐仪兴表示:“我们坚持‘兼顾赛时赛后利用’,在场馆和街区改造中,累计增加15万平方米绿化面积、完善19处户外运动空间、升级10条户外健身跑道、提升18个地铁站点,推动场馆和街区在赛后转化为市民健身文化新地标。”

当前,省奥体中心已增设2.8万平方米公共空间和3公里AI智慧跑道,天河体育中心铺设941米专业健身跑道,赛后将成为市民健身文化新地标,年均可服务超千万人次。

在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上,唐仪兴介绍,省人民体育场融入岭南骑楼设计,通过拆除场馆北侧部分看台、增设联通平台,贯通750米广州传统红色纪念轴线;越秀山体育场融入足球文化元素,延续足球记忆。

“我们创造性地将天河体育中心251根柱墩融入体育运动、广州特色、岭南文化、潮流活力等元素,在大学城体育中心突出‘青年友好理念’,布局越野滑轮、攀岩等多项年轻人热衷的极限运动场地。”唐仪兴说。

节俭办赛科技增效

“老场馆空间有限,我们必须科学规划每一处资源。”广州赛区执委会场馆运行部副部长黄丽仪介绍,场馆运行工作始终突出节俭办赛原则。在空间资源分配上,团队按运动员、技术官员、媒体、场馆运行人员等不同群体的优先顺序合理分配,建立共享办公区域缓解压力,“能利用现有设施就少新增临时搭建,最大限度减少浪费。”

在临时设施搭建方面,黄丽仪表示,主要通过租赁方式解决,优先选择可拆卸、可重复利用的材料,有效降低成本。例如,U16女子足球场馆的临时设施,即为企业无偿捐赠,既满足需求又节约经费。此外,开幕式场馆的临时设施统筹规划,避免重复建设。

在科技赋能保洁方面,广州赛区执委会场馆运行部与城管部门共同在场馆部署环卫机器人,通过自动驾驶和智能算法完成清扫任务;开发动态调度系统,实时监测人流量和垃圾量,自动调整清扫频次和路径;引入智能雨量传感器,避免雨天无效作业;建立数据中台,实现环卫作业全过程精细化管理。

通用物资配置同样秉持“够用、实用”原则。“我们制定了通用物资配置指南,以场馆业主单位自主配置为主,确需补充的由市执委会统一租赁或通过市场开发解决。”黄丽仪介绍,通过与30个场馆深入对接,核准租赁需求后公开招标,大幅调减了经费,足球、田径项目的通用物资还会同步用于开幕式,实现物资多场景复用。

保障场馆安全运行

“广州赛区30个场馆中,广州市负责改造23个,22个已按计划完成竣工验收移交。天河体育中心篮球城作为临时搭建场馆,7月已开工,计划9月20日前完成验收移交。”广州赛区执委会场馆建设部副部长、广州市重点项目管理中心书记、主任邓新勇介绍道。

为做好后续保障,当前已组建了开幕式场馆保障与转场团队、电力保障团队等4个专项团队近900人开展保障工作,已协同场馆业主管理团队组织各类设施设备使用培训115场次,确保工作人员熟练操作。同时,各团队完成系统联调联试及全系统满负荷运行测试45次,每日开展拉网式巡查巡检。

从节俭高效的运行管理到专业精准的保障措施,从绿色低碳的改造升级到惠及民生的城赛融合,广州赛区场馆筹备工作正积极推进,为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筑牢基础。

21财经客户端下载

<--统计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