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昌文:广东传统产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
南方财经记者郑康喜 实习生姜语锌广州报道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必经之路。珠江水、广东粮、岭南衣、粤家电,昔日的“广货传奇”,目前正在加快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制造业大省广东,传统产业的“老树”逐渐发出“新芽”。
7月31日,广东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会议(传统产业“三化”融合发展专场)召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原部长,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赵昌文在会上表示,广东多数产业领域资产及营收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体现了较强的产业韧性和升级态势,传统产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具体到产业领域来看,家电、食品产业保持全国领先地位;汽车、机械产业增长势头强劲;石化、钢铁产业增长较快,但整体规模较小,与全国领先地区差距较大;纺织、建材产业发展效益不足,面临较大转型压力。
赵昌文认为,从“三化”转型情况来看,广东在全国走在前列。数字化方面,2023年广东数字经济规模达6.9万亿元,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绿色化方面,广东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以风力、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量持续攀升。广东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400家,数量位居全国前三,绿色制造示范单位数量则稳居全国首位。
高端化方面,2024年,广东新旧动能转换进一步提速,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6%、10.2%。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60家、累计190家,增量排名全国第一。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增561家、累计2089家,均居全国第二。
赵昌文建议,广东要继续强化区域协同,构建梯次联动产业生态。充分发挥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完整的产业体系与强大配套能力优势,以重点产业集群(如汽车等)为核心,构建跨区域“核心—配套—辐射”协作网络。同时,加快建设全省统一的产业信息对接、技术转移、供应链协同平台,破除区域壁垒,将庞大产业体系的规模优势转化为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在于科技创新。赵昌文建议,广东要在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及省内重要节点城市,打造若干服务传统产业升级的“创新突击队”。可组建面向特定传统产业的创新联合体、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通过“突击队”在“突破点”上的攻坚,以点带面引领全省传统产业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