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万“小海豚”就绪,213条路线贯通十五运广州赛区
南方财经记者朱治宣广州报道
随着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倒计时100天临近,志愿服务、安保、接待以及交通运输等工作正在持续推进。
7月28日,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执委会举行“走进湾区走近全运”媒体联合探访活动,17个部室的负责人介绍了赛事筹备情况。广州赛区从志愿服务到暖心周到的接待服务,从48个城市道路品质提升项目的完工,到医疗站点、食品安全检测点等配套布设,多维度为赛事正式举办筑牢基础。
广州赛区选拔14080名“小海豚”
广州赛区以全民参与为底色,积极贡献志愿力量。广州赛区执委会志愿者部副部长、广州市少年宫党委书记魏晓丽介绍了“小海豚”志愿者的力量,通过“馆校对接”机制,从近7万名报名者中选拔14080名志愿者。来自47所高校的志愿者们已完成通用培训,将承担裁判辅助、医疗辅助、咨询引导等工作。“他们是赛场的‘螺丝钉’,也是城市的‘微笑名片’。”魏晓丽说。
截至7月20日,广州地区开展新彩广州全民志愿行动系列活动总计160场,15088人次志愿者参与服务,覆盖市民群众426035人次。
广州赛区执委会接待部常务副部长、广州市接待办二级调研员陈林耿则聚焦“吃住行迎送”的暖心细节进行了接待介绍。
当前,赛区按“大分散、小集中”原则打造的“小运动员村”,在“一场三站”设抵离服务站实现“无缝衔接”;餐饮上,每餐提供60种菜品搭配8款岭南非遗点心,既保障营养又传递广府文化。“接待不是简单的‘吃住’,而是城市形象的窗口。”陈林耿表示,U16女足赛的实战经验已让服务流程更趋完善。
智慧交通系统保障出行
十五运会秉持简洁办赛,没有设置传统的全运村,运动员们“分散居住、赛时集中”。面对中心区交通流量大、外围区交通里程长等挑战,广州赛区交通运输服务中心执行副主任梁泽民详解交通保障的智慧调度系统。
当前,赛区针对23家酒店、30个场馆构成的213条路线(约1300公里),搭建了“中心—分中心—调度点”三级调度体系,接入700余台保障车辆、200余条通道的智慧数据,实现运输任务智能调度、车辆运行实时预警。48个城市道路品质提升项目已完工,385块涉赛交通标志完成优化,在U16女足等7项测试赛中累计发送2111车次,服务3.69万人次,验证了系统的高效性。
广州赛区执委会安全保卫部常务副部长、市公安局副局长陈志勇则强调“科技+防控”的全域闭环。安保部门融合大数据、AI人工智能与无人机编队巡航,构建“地面专业力量+‘广州街坊’群防群治+低空预警反制”的立体防控网。在U16女足赛事中,投入2.3万人次安保力量,保障34场比赛、7.3万人次观赛安全,实现“赛事侧”与“城市侧”风险共防。
“我们将赛事安保与城市治理升级结合。”陈志勇介绍,筹备期以来广州案件警情、刑事立案数持续下降,平安建设考评保持全省前列。
在医疗、交通、供电、供水、供气、食品安全等领域,广州赛区执委会综合保障部常务副部长、广州市应急管理局市管一级调研员夏帮军表示,通过开展多轮次风险排查与“全链条”的压力测试,已累计排查整改各类隐患5457项,已整改4841项,整改率达89%。同时,广泛应用智慧保电平台、智慧气象平台、无人驾驶、AI机器人、数字孪生等新质技术提升保障能力。
三地协同,联动湾区迎全运
作为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大型赛事,协同是广州赛区的核心关键词。执委会联络部与综合保障部携手,以机制创新打破区域壁垒,让“三地一家、湾区同城”从理念落地为实践。
广州赛区执委会联络部常务副部长、市委外办(市委港澳办)副主任谢水彬介绍,广州赛区围绕统一战线服务“六大行动”,联动港澳开展60余项工作,吸引超500名统一战线成员参与,收集80余条建设性意见。通过“走进全运”主题活动组织70余名港澳社团负责人深入场馆、社区,以“同心杯”穗港澳台羽毛球邀请赛等6场群众赛事强化情感联结。以U16女足赛事为契机,推动了穗港办赛经验互鉴,借10场文体交流活动搭建协同平台,让“湾区同城”从概念变为现实。
三地协同办赛需要解决跨区域保障等诸多难题,夏帮军表示,广州赛区执委会在上级的统筹推动下,依托粤港澳对接机制,积极创新举措,强化制度协同,制定医疗等重点领域统一标准,实现政策衔接;通过整合全市优质医疗资源,确定80家定点医院,各医院设专门区域、开通绿色通道,打造“5分钟急救圈”。
从人文服务的全民参与,到科技赋能的精细保障,再到粤港澳三地协同的深度融合,广州赛区正以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为契机,书写“老城市新活力”的办赛答卷,让全运盛会成为展示城市魅力、惠及民生、联结湾区的生动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