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电商新生态研讨会:专家热议千亿扶持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董静怡 上海报道
站在2025下半年的起点回看国内电商行业,“618”大促早已结束,但留给行业的追问却依然亟待解答。在用户流量红利减少、竞争环境日趋激烈等诸多挑战下,电商行业已进入关键转型期,平台高质量发展之路向何方?如何更好地推动行业转型?
6月25日,“2025电商消费新生态: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研讨会在上海举办。本次研讨会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与多位电商、消费领域专家探讨:新形势下消费的最新趋势,以及如何促进电商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与会专家认为,电商平台的角色已经进化为生态赋能者,通过千亿扶持等措施,以新技术和新服务为商家和产业带转型赋能,重构商家与消费者的连接方式,助力商家和产业捕捉新需求、新市场,实现多层次需求与供给的匹配。当行业回归初心,通过给商家确定性、提升经营信心,放大生态价值,最终就能实现“用户为先”,构建起商家、消费者、平台共赢的生态。
相信伴随全行业回归价值竞争,在新的一年,或许更多品牌、更多商家有望通过平台惠商举措撬动下一阶段的发展机会。
新消费、新技术、新服务蕴含电商发展新机遇
对于电商平台目前发展进入的新阶段,行业内普遍存在一种观点,即随着市场渗透率趋近饱和,竞争愈发激烈,目前电商行业已进入存量市场竞争阶段。但与会专家们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电商并未进入存量市场,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在不断变化,新的技术也在涌现,从商品供给更加多元到服务的优化,都是电商平台未来新的增长点。”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导王如忠举例道。
回顾近十年电商行业的发展,王如忠表示,电商行业的发展扩大了很多产品的销售半径,尤其对农产品销售有明显的带动。王如忠以家乡的杨梅举例:“浙江仙居杨梅曾经和荔枝一样,因为生长周期短、储存不易,根本出不了浙江,但因为电商的进入,冷链运输方式的出现,杨梅不仅能在国内销售,还能出口到欧洲、迪拜等地,打破了物理半径对消费半径的限制。”他表示,未来低空经济、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都会给电商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知名电商专家邵明这些年主要研究农村电商,常年奔走在田间地头的他也认为,这些年在电商平台的帮助下,尤其农产品的销售半径迅速扩大,这不只意味着有销路,还起到了稳定价格的作用,让农户有了稳定、可预期的收入,“有一年洛川苹果减产了,产值却上来了,因为他们以前从未将苹果卖到海南,现在通过平台卖到那里,而且价格也不错。”
邵明表示,拼多多等新电商平台的出现,让很多偏远地区的农产品突破了供应半径,延伸了服务半径,改善了工业品下行和农产品上行的双向过程。他认为,随着新消费的涌现,在平台新技术和新服务的赋能下,农村电商仍然大有可为,新电商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进程未来可期。
电商西进让甘肃牧区消费者也买到热带水果
以拼多多近年来着意推动的“电商西进”为例,2024年9月,拼多多在此前首创中转集运模式,大幅降低物流成本的基础上,率先宣布所有商家在西藏、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偏远地区产生的物流中转费由平台“买单”。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5%,西藏、宁夏、内蒙古、甘肃等省份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拼多多平台数据显示,过去一年,西部地区订单实现双位数增长。
与会专家表示,拼多多“电商西进”通过技术赋能,创新服务,找到了新增量,从另一个维度看,当产品有了新需求,自然就能跳出所谓存量市场的争夺。
“拼多多偏远地区包邮这件事的价值不是单一的,更长远的意义还在于一旦偏远地区包邮,可能带动西部高速公路和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这里面有无尽的可能。”王如忠表示。
“以藏民为例,他们原本只是采挖冬虫夏草,后来能边挖边卖,就是因为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这直接促进了经济发展。”邵明亦表示。
此外,天风证券海外消费负责人曹睿指出,泡泡玛特的出现和风靡全网,恰恰证明消费需求不是饱和,而是出现了结构性的不匹配,“新消费需求一直存在并会不断涌现,及时满足新消费需求是平台的新机遇,这个方向要把握住。”曹睿表示,电商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从商品交易升级为价值创造。
生态赋能,应是2025年电商的方向
本质上,电商的高质量发展便是达成消费者、商家及平台的共赢。“商家、消费者、平台是利益共同体。”王如忠表示。
其中,商家是平台多元生态的基石,更是平台运作的毛细血管,电商平台高质量增长,不仅要保障消费者能买到优质货品,还需为商家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平台作为生态中枢,已从简单的流量分配者转变为生态赋能者,在新消费需求不断涌现的当下,平台需重构与商家、消费者的连接模式。
银河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兼大消费组组长何伟强调,平台作为生态赋能者,重要的作用之一是帮助优质商家脱颖而出。
自拼多多4月启动“千亿扶持”以来,拼多多“新质供给”专项团队先后深入泾县宣纸、永康厨具、温州女鞋、深圳数码、新安跑鞋、晋江运动等产业一线,对各地的中小商家展开产品、技术、运营、营销、仓储、物流等全方位扶持,极大地激发了各地的产业活力,为产业带的新质转型创造了新动能。
“多多好特产”深入海南万宁荔枝产区
农业领域,“千亿扶持”启动“多多好特产”专项,先后深入江苏连云港、浙江温州、福建霞浦、四川成都、山西运城、甘肃环县、海南万宁、广东茂名、辽宁大连、江西抚州等上百个农特产区,针对各地特产推出定制方案,针对平台政策、运营策略、消费趋势、爆品打造等向中小商家一对一讲解,探索农货上行新模式,推动农牧产业增产,农民增收。
与会商家表示,平台深入农牧产区、产业带的做法值得肯定,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是中国产业带的优势之一,如何发挥产业带优势,激发产业带活力,亟需平台引导和政策扶持。
曹睿分析道,从产业链供给角度看,农牧产区、产业带以往的生产方式让很多商家无法确切了解消费者需求,当下的消费者更注重个性化和多元化的产品,对商家的产品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原来卖玉米,只是卖斤数,现在大家要买什么?一开始是包装好,现在是煮好、塑封,拆开包装就能吃,这需要平台将C端的积累同步给产业带,告诉他们如何操作。现在很多东北玉米生长基地、很多新品牌都开始在平台赋能下转型。”
记者留意到这个共识在去年下半年出现“苗头”,到2025年开年有了基本成型的迹象:各电商平台纷纷表态将完善机制、保护商家权益,不断加大对平台生态建设的投入,开始转向高质量发展战略。今年初,拼多多率先推出惠商举措,成立“商保会”,并由集团执行董事、联席CEO赵佳臻担任委员会主任,梳理了数十万条商家建议,并针对性推出“质量体验排名策略”“打击假冒伪劣”等多项惠商举措。新举措中的每一个小点背后,对应的其实都是商家的具体痛点。
今年4月,拼多多推出“千亿扶持”计划,承诺未来三年投入超1000亿元资金和资源,助推产业带迈向“新质供给”。
曹睿还建议,“平台应给整个生态中的每个角色一个评价,如信用分,做得更细致,以促进生态更好发展。”技术的赋能将为生态发展提供新动力。曹睿特别提到,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正在重塑电商的运营效率和用户体验,如智能客服、供应链优化、精准营销等。技术不仅降低了成本,还创造了新的价值。
业内普遍认为,这些投入尽管短期内使平台财报承压,但长期来看,有助于构建更健康的商业生态。在需求侧,何伟建议,平台可以定期抽查商品质量,并将结果公开展示,帮助消费者识别优质产品。
王如忠建议,平台可发挥引导作用,加大对优质商品的扶持。当前很多爆款产品的背后,其实反映出消费者特别是新消费人群,逐渐从传统的物质需求逐渐向精神文化追求的消费升级。在这过程中,电商平台可以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有效地洞悉顾客需求,在做好品质控制和市场营销的同时,助力产业不断延伸价值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