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球 > 正文

专访农大樊胜根:美国关税政策增加农食系统脆弱性

2025-08-01 09: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舒晓婷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舒晓婷北京报道

“农食系统需朝着高效、营养、低碳、韧性、包容五大方向转型。其中,加强韧性最为紧迫和重要。”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樊胜根近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

10月12日至15日,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将在北京平谷举行。此次会议以“践行大食物观,共建韧性食物供应体系”为主题。在樊胜根看来,构建更具韧性的食物供应体系,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具体包括:依托人工智能加强气候预警以及精准化肥、农药、水的使用,依托生物育种技术研发耐旱、抗病虫害的品种。

谈及大食物观与农食系统的关系,樊胜根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大食物观是加强农食系统韧性的前提,从供应层面强调食物来源的多元化,这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近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政府工作报告等均对大食物观有所阐述。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未来,为了更好地践行大食物观,需要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设立协调和统筹农食系统的部门。同时,需要实施发展战略,细化资源分配以及阶段性目标。” 樊胜根指出。

樊胜根的微信签名是“希望世界上每一个人都不需要为温饱担忧”。“由于童年时期经历过吃不饱以及家人因为饥饿而发愁,推己及人,感同身受,我希望世界上每个人不用再经历自己曾体验过的对于饥饿的担忧和困扰。并且我相信,通过共同的努力,消除饥饿和营养不良的愿望是可以实现的。”他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

2009年至2019年,樊胜根担任总部设于华盛顿的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所长。他对全球、中国、非洲、亚洲和中东的食物安全与营养、农业发展战略、扶贫发展战略、公共投资、技术进步等进行了广泛研究,其研究成果多次被世界银行、联合国等国际机构及发展中国家政府采用。2014年,樊胜根获得世界粮食计划署颁发的零饥饿英雄奖,以表彰他在全球战胜饥饿方面的领导作用。

(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樊胜根舒晓婷/摄)

农食系统脆弱性凸显

《21世纪》: 你如何看待农食系统面临的挑战和转型方向?

樊胜根:近年来,农食系统受到地缘政治、气候变化、公共健康、逆全球化等因素的冲击,脆弱性尤为凸显。近期,美国关税政策扰动,可能加剧全球农产品供应链不稳定,导致全球农产品贸易流量发生变化。

整体而言,农食系统需向高效、营养、低碳、韧性、包容五大方向转型。高效意味着可以用更少的资源生产更多的食物,营养意味着高产的同时确保健康,低碳可持续意味着减少农业生产对土壤、环境、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韧性强调抵御各种冲击带来的风险,包容则是致力于让更多弱势群体可以获得营养膳食。可以说,五大转型方向都不可或缺。不过,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农食系统的韧性最为紧迫和重要。

《21世纪》:2025年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以“践行大食物观,共建韧性食物供应体系”为主题。你对此次大会有何期待?要构建更具韧性的食物供应体系,关键何在?

樊胜根:我们希望会议提供一个平台,链接全球各国政界、商界、学界以及其他行业参与者,共同研讨如何通过合作,加强全球农食系统的韧性,致力于让每个人都可以获得营养健康的食物。

要构建具有韧性的食物供应体系,农业科技创新至关重要。以往,技术更多是用来增产的手段。当前,技术日益成为增加各环节、各参与方韧性的关键要素。

在农业生产领域,技术可以用于不同环节。一是依托人工智能加强气候预警。通过新的遥感技术,提高对于季风、干旱等天气的预测准确度和提前应对的时长。二是创新种植技术,实现对土壤温度、湿度等实时监控,从而改善缺水缺肥的问题。三是通过生物育种创新,研发出更多耐旱、抗病虫害的品种。

此外,企业需要创新经营模式,在战略发展层面加强应对未来潜在风险的韧性。国家需要将韧性视作管理的重要内涵。全球多边磋商机制也需要致力于加强贸易韧性。

《21世纪》:科技创新离不开资金支持。请问,农业科技创新如何吸引投资?

樊胜根:在我看来,国家层面在分配公共资源的时候,需要将更多资金用于增强农食系统韧性,支持相关科研创新与投资。韧性的一大特点是具有可持续性,通过抵御风险,对生产和消费形成正向循环。具体到农业生产中,可以考虑增加保险创新,从市场机制层面让整个系统更具韧性。与此同时,建议进一步完善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从社会制度层面对消费者获得健康营养的膳食形成良好保障。

大食物观为农食系统转型提供支撑

《21世纪》: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请问,你如何理解大食物观的内涵?大食物观如何从理念倡导转向系统化落地?

樊胜根:大食物观是加强农食系统韧性的前提,从供应层面强调食物来源的多元化,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过去,食物的生产来源主要是耕地。现在,来源拓宽至江河湖海、森林草地。来源的多元化有助于增加供应的韧性,也有助于固碳减排和提供更丰富的营养。

近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政府工作报告等均对大食物观有所阐述。未来,为了更好地践行大食物观,我认为需要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设立协调和统筹农食系统的部门。同时,需要实施发展战略,细化资源分配以及阶段性目标。

在我看来,大食物观为农食系统转型提供了支撑,而农食系统转型关乎健康中国2030、生态文明、“双碳”目标的实现。

《21世纪》:你认为未来农食领域有哪些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樊胜根:从国际层面来说,饥饿问题仍然是一大挑战。从中国国内来说,需要更加关注微量元素缺乏的营养不良问题以及超重肥胖造成的健康问题。此外,如前所述,农业生产需要更加关注绿色低碳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全球饥饿率降至5%以下并非不可实现

《21世纪》:你的微信签名是“希望世界上每一个人都不需要为温饱担忧”。结合个人经历,这一愿景有何缘由?

樊胜根:我1962年出生在中国江苏东台,童年时期经历过吃不饱以及家人由于饥饿而发愁。正因如此,推己及人,感同身受,我希望世界上每个人不用再经历自己曾体验过的对于饥饿的担忧和困扰。并且,我相信,通过共同的努力,消除饥饿和营养不良的愿望是可以实现的。

《21世纪》:你曾获得世界粮食计划署颁发的“零饥饿英雄奖”。这个表彰出于你的什么贡献?

樊胜根:2014年,在第44届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年会上,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为我颁发了“零饥饿英雄奖”。此奖项主要表彰我在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任职期间,通过农业政策研究和改革,帮助全世界实现零饥饿目标所作出的贡献。我认为这份殊荣是一份认可,同时也是激励。

《21世纪》:有观点认为,2030年零饥饿目标无法如期实现。对此,你怎么看?

樊胜根:2015年,联合国通过《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包含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其中,目标2是到2030年建立一个零饥饿的世界。今年5月,联合国机构发布的《2025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全球面临“灾难性”饥饿的人数增至190万人,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虽然数据并不乐观,但我认为如果世界各国领导人都将消除饥饿作为重要的目标进行落实,那么全球饥饿率降至5%以下是完全有可能的。

根据我们的研究,解决饥饿问题关键在于政策和投资,这背后涉及政治意愿和政治目标。强有力的政治意愿从何而来?这需要通过各种办法去创造,这也是我们研究人员在努力的方向。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饥饿和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非洲、南亚地区。当前,一些发达国家退出国际框架、减少对外援助资金,从而导致饥饿、减贫、可持续发展等全球性议题面临更大挑战。我认为,中国作为有责任担当的发展中大国,基于自身经验,未来可以在全球消除饥饿和贫困的努力中发挥更大作用。

强烈的政治意愿是实现脱贫的前提条件

《21世纪》:中国减贫成就对全球南方国家有何借鉴?

樊胜根:中国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完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减贫实践,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开创性贡献。

中国在扶贫减贫领域积累的经验,如何有效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所用?我认为需要充分了解当地的制度、文化与资源禀赋,在援助或者合作的过程中循序渐进。更重要的是,从顶层设计到全方位实施,离不开当地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可以说,强烈的政治意愿是实现脱贫的前提条件。此外,从中国的经验来看,明确的问责制也十分重要。

对于中国来说,助力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脱贫和经济发展,体现了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也将促进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经贸、投资往来,共同营造和平安全稳定的环境,实现互利共赢、繁荣发展。

《21世纪》:中国已与东盟十国全面完成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在一系列政策利好下,你对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潜力与前景有何看法?

樊胜根:中国和东盟的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水平,双方合作前景广阔、潜力很大。这主要得益于地理距离近、贸易协定等政策红利、政治关系普遍友好。当前,中国与东盟已连续5年互为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9823亿美元,较2013年增长了1倍多。双方贸易互补性强,中国为东盟国家的榴莲、香蕉、芒果等热带水果提供了庞大的消费市场,同时主要向东盟国家出口电子产品。

鉴于东盟人口众多、经济增长潜力大等因素,双边贸易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贸易增速有望迎来更高水平。从农业领域来说,中国和东盟可以进一步围绕农业科技创新展开科研、投资合作。

21财经客户端下载

<--统计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