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 > 正文

安富利董花:AI推动汽车产业系统性重构,智能化出海需长期主义

2025-08-01 20:37:42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董静怡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董静怡 实习生朱祚钰

“软件定义汽车”曾是汽车行业响亮的口号之一。如今,随着AI能力的飞跃,AI大模型正驱动汽车从“软件定义”向“AI定义”跃迁。

从车端感知、控制逻辑,到人车交互和整车生态,AI正在重构汽车的技术架构和产品形态。安富利最新发布的Avnet Insights(安富利洞察)研究报告显示,AI正在迅速革新产品设计,全球42%的工程师已将AI技术应用于产品设计当中。

安富利是一家国际化的芯片分销商、技术与解决方案提供商,据悉,目前汽车业务已经成为其中国区最大的销售额来源。

近日,安富利中国区总裁董花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AI正推动整个汽车行业从以硬件为主,迈向软硬一体的系统性转型。跨界融合不断提速,汽车产业正与机器人、低空出行等多个领域深度协同,构建更富有聚合力和延展性的产业生态。

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国家层面的前瞻性引导政策,以及强大的产业基础和创新能力,共同构成了AI快速“上车”的土壤。

值得注意的是,AI在赋予车企竞争力的同时,也为他们提出了新的挑战。

董花认为,AI的加入让整车系统的集成度和复杂性显著提升,对车企的技术储备、算力平衡甚至法规理解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不仅是OEM车企(整车制造商)要解决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都必须面对的结构性挑战。”

董花向记者透露,未来将在驾驶智能化、AI芯片,以及与汽车相关的一些新兴领域,比如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方向持续布局。

与此同时,在东南亚、拉美、欧洲等市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仍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国内市场竞争加剧,车企正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海外市场。

AI带来的产品力是车企走出去的底气,稳健的全球供应链与本地化能力,则是AI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董花向记者表示:“智能汽车已经延伸到了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等新场景,这些应用在技术和器件选择上70%-80%是同源的,但供应链能不能稳定跟上,是现实就要考虑的问题。建议相关企业要做前瞻布局。”

车企出海不仅是产品的输出,也是品牌重建、提升全球影响力的过程。董花向记者表示,中国车企出海需要建立起长期主义的竞争姿态,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在竞争中实现双赢、多赢,建立起品牌的长期价值。

AI推动汽车转向软硬一体系统协同

《21世纪》:未来几年内AI会如何改变整个汽车生态?

董花:未来三到五年,AI将极大地推动汽车从生态、驾驶自动化技术到人机交互体验等方面的飞跃。由于AI的加入,汽车产品正从以硬件为主,向软硬一体持续转型,为企业和客户带来新的用户体验和商业模式。

《21世纪》:AI何时开始广泛地渗入到整个汽车行业?

董花:我认为这是与中国制造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过程相融合的。

中国新能源汽车之所以能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优势,正是因为我们在智能化、网联化等方面拥有优秀的硬件基础,以及软硬协同的整体方案,推动产业在全球具备竞争力。用户选择新能源汽车,不仅因为其在能源层面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更重要的是其智能化特性,而这其中就包含了大量AI技术的应用。

此外,中国一直强调智能制造,包括智能工厂,政策层面也积极引导企业向AI与自动化方向发展,做了大量铺垫。近年来,随着ChatGPT、DeepSeek等技术的突破,AI应用又被推向了新高度。中国拥有良好的客户基础和丰富的应用场景,消费者对新技术的接受度和拥抱速度非常高,这种文化基础也进一步推动了AI在中国的发展与落地。

《21世纪》:智能化能力会成为汽车行业新的竞争力吗?对于车企来说有哪些新的挑战?

董花:AI在成为新的竞争力的同时也对车企提出了诸多挑战。

过去汽车企业的优势主要在制造能力。随着中国智能化汽车的发展,OEM车企在一定程度上已具备提供软硬件一体化方案的能力。但在AI技术落地方面,面临更多关于数据、软硬件协同、算法与硬件整合的问题。AI的加入,使整个系统在集成度、算力与能耗平衡,甚至在法规层面都面临严峻挑战。这不仅是OEM车企的问题,更是整个行业共同面临的问题。

此外,AI系统对高性能芯片、传感器、边缘计算平台的需求不断增长,反向挑战了车企对于器件选择和供应链掌控的能力。除了技术实力和平台打造,AI也对车企的供应链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随着AI的介入,智能汽车已延伸至跨界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等领域,许多技术具有同源性,很多关键器件是共通的。一旦进入大规模、爆发式发展阶段,将对供应链的稳定性带来巨大挑战。因此,从技术到供应链,都要全方位通盘应对。

《21世纪》:对比全球市场,中国汽车市场在AI的应用和生态建设方面有哪些优势?

董花:首先,中国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从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同时,中国具备非常完善的产业链和活跃的业界生态。例如在第三届安富利汽车生态圈峰会上,参与者来自多个上下游,有诸多方案和应用,这种生态的形成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

中国在顶层设计上的政策引导具有高度前瞻性,是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正是这些政策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也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激发了社会的创新活力和技术进步,进一步促成了创业热潮的兴起。

出海需构建品牌与供应链的长期能力

《21世纪》:在智能化优势基础上,中国汽车出海正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董花: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逐年提升,预计未来几年在国内市场仍将持续增长。但也必须看到,中国市场的容量是有限的。最近几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虽在增长,但利润却大幅下滑,已引起国家层面的关注。因此海外市场必然成为新能源汽车下一阶段的重要增长点,中国的汽车OEM厂商也正加快出海步伐。

在当前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相对较低的背景下,国际市场为企业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也带来了诸多挑战。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化运营过程中,需要面对产业链供应、本地化售后服务与技术输出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企业还需应对海外法规、知识产权保护以及跨地域文化运营等复杂因素。

《21世纪》:车企在拓展国际市场时需关注哪些关键因素?

董花:我认为尤其需要重视品牌的建设。我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充满信心,无论是产品设计、外观、质量体系,还是功能与安全性,都具备相当的市场竞争力。现在中国OEM车企出海已成为普遍趋势,我们必须在海外市场中构建良好的竞争生态,同时尊重当地的文化差异。

我们需要推动市场的共同繁荣,避免通过短期得益但潜在影响品牌长期价值的方式来竞争。例如过去中国摩托车在东南亚占有不错的份额,但随着企业之间激烈竞争,逐渐演变为压低性能,价格甚至低于成本,售后服务不能为继等一系列的恶性内卷,这些行为对品牌的损害是非常致命的。这些行为最终导致众多中国摩托车品牌失去东南亚的主要市场份额。

建立一个品牌和客户群体非常难,需要经年累月的经营,却可能因为一次事件而瓦解。前车之鉴,在新能源汽车出海之路上,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我们务必要珍惜我们新能源汽车的出海机遇和窗口期,我们非常需要在国际市场中保持健康、可持续的竞争方式,企业以追求高质量、高性能和提供差异化产品作为导向,做好售后和市场管理,争取众多出海企业的双赢、多赢。避免重蹈当年摩托车产业在东南亚市场的覆辙,否则将非常影响打造中国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和公信力。

21财经客户端下载

<--统计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