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融 > 正文

21专访|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经济新动能逐步成型

2025-08-25 15:17:12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李金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金萍 报道

在美国对华24%关税重压下,我国7月出口却逆势增长8.0%;当房地产投资持续影响投资,装备制造却以9.9%的增速扛起大旗——在极端天气与贸易摩擦的双重夹击中,中国经济何以实现“稳中有进”,完成全年5%的经济增长目标?

近日,针对相关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他表示,结合最新经济数据来看,出口多元化与产业升级,正在重构中国经济的韧性底盘,根据其团队的估算,在考虑抢出口、以旧换新补贴前置、房地产小阳春等因素的影响后,下半年经济或温和放缓,但以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和服务消费为代表的经济新动能已初露头角,有望助力全年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实现。

(图: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受访者供图)

经济韧性格局重构

《21世纪》:在极端天气、外需不确定性下,中国经济“稳中有进”的韧性主要来自哪些支撑?

鲁政委:一是出口多元化有效对冲了对美出口的下降。以美元计价,前七月数据显示,我国出口累计增长6.1%,虽然对美出口在关税影响下累计下降12.6%,但对东盟、非洲、拉丁美洲、欧盟的出口分别增长13.5%、24.5%、7.3%、7.0%。

二是产业结构升级为经济持续注入新动能。前七月数据显示,高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录得9.5%,明显高于6.3%的整体工业增加值增速。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也有力地拉动了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和制造业投资的增长,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5.2%,占全部投资比重达16.2%,拉动整个投资增长2.2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制造业投资在相当大程度上缓冲了地产投资的影响。根据我们的测算,前七月房地产投资对总体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的影响为1.5个百分点,而同期制造业投资的拉动为2.1个百分点。

三是服务业对经济增长支撑作用明显。今年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5%,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0.2%。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迅速,最新数据显示,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6.2%,增速高于全部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增速,其中信息服务业投资增速达32.8%。

《21世纪》:中美关税暂停90天窗口期开启,你如何看待中国接下来的外贸走势?

鲁政委:我国出口仍将保持较强韧性。

一方面,“抢出口”效应消退对出口的影响规模总体可控。根据2024年第一季度和2025年第二季度实际出口金额相较出口趋势项的偏离程度来估计,得到抢出口“预支”的出口需求约占2024年全部出口金额的1.7%。

另一方面,在出口多元背景下,今年中国出口的韧性很大程度上来对非美经济体的出口增长。根据我们估计,美国加强转口贸易限制对我国出口的总体影响在3.2个百分点左右,影响规模仍总体可控。

《21世纪》:你认为中国下一阶段出口新增长点是什么?

鲁政委:目前美国挑起的关税战,还只是在商品贸易领域,并不在服务贸易领域。因此,在当前全球商品贸易遭遇贸易保护主义逆流、中国商品出口在全球市场份额已经较高的背景下,以研发技术能力为基础的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或将接棒商品出口,成为下一阶段中国出口的新增长点。

比如,创新药出海成为资本市场交易的热点领域。类似于创新药出海这样的例子,未来会越来越多涌现出来。因为中国已经积累了强大的研发优势。根据OECD的统计,中国从事研发活动的人员数量位居全球第一。同时,中国高素质人才的用人成本也相对发达经济体较低。根据Payscale调查统计,中国研究员、研究科学家的基础年薪中位数分别为2.1万和4.9万美元,以上两个职位在美国的基础年薪中位数分别为7.5万和9.1万美元。

人均服务消费待提升

《21世纪》: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为何要发力服务消费?哪些服务消费品类的增长空间更大?

鲁政委:一方面,服务消费的占比将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美国、韩国在人均GDP2.0万美元时,居民服务消费占全部消费的比重达到60%、59%。2024年我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比为46%,如果2035年我国人均GDP翻番达到2万美元,这意味着人均服务消费支出占比将有超过10%以上增长空间。

结合美国的经验来看,在人均收入提升的过程中,服务消费支出占比上升的品类包括:健康类服务,如医院和养老院服务、门诊服务;文化娱乐类服务,如住宿、体育中心、公园、剧院和博物馆等。

另一方面,发展服务消费更易带动长期消费增长。2009年和2025年两轮以旧换新的经验显示,商品消费尤其是耐用消费品,在政策补贴出台半年之后,容易因为需求透支出现政策效用退坡。不同于耐用消费品,服务消费具有可重复性,需求透支风险较小,且服务业是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内容,也与人口老龄化发展相关需求服务内生增多密切相关。从提升生活品质来说,这种消费本质上也是一种投资,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有利提升长期经济发展潜力。

《21世纪》:从政府的角度来看,你认为可如何发力服务消费、提升消费转化率?

鲁政委:一是建议增加服务消费领域补贴,通过补贴引导居民服务消费习惯形成和消费结构升级,之后以更高的乘数效应拉动服务消费。

二是建议增加以文化娱乐体育为代表的优质供给,培育服务消费增长新动能。央行城镇储户调查问卷显示,2019-2024年期间社交文化娱乐支出意愿呈上行趋势,表明对于服务消费的需求旺盛。国内火爆的苏超,已经展示了发展体育消费的巨大潜力和强大衍生带动作用。

三是有针对性地增加既照顾当下、又兼顾长远领域的支持力度,如养老、育儿、再培训等。

财政货币协同破局

《21世纪》:当前“财政热、信贷冷”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鲁政委:一是2025年财政发力节奏较为前置,政府债发行、以旧换新补贴下达时点均较为靠前。

二是信贷需求出现结构性变化,信贷结构由重资产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我国经济处于转型升级中,房地产等传统领域融资需求减少,“五篇大文章”等重点领域成为信贷增长的主要来源。根据人民银行披露,2025年上半年,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等相关领域贷款在增量信贷中占比约七成左右。从短期因素来看,清理拖欠企业账款可能使得中小企业信贷需求阶段性下降。

当然,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看信贷,本质上是为了观察经济的融资的状况和融资条件的松紧,而随着我国融资结构的多元化,单看信贷已经不是很全面,还需要将境内主体的境内外债券融资、权益融资等都纳入观察,纳入这些渠道之后的融资数据就表现得更积极。比如,目前境内企业赴香港上市敲锣之火热,让港交所居然“锣都不够用了”。

《21世纪》:如何破解“财政热、信贷冷”的矛盾?

鲁政委: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协调配合、多方面共同发力:

一是通过财政贴息政策,灵活有效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5月降息落地后,再贷款利率为1.50%,相较于银行其他负债来源,不具有明显优势。考虑到银行业净息差已经较低,货币政策通过降息来降低实体融资成本,需要考虑在支持实体经济和保持银行体系稳健性之间的平衡。通过财政直接贴息的方式,可以更灵活地降低企业和居民融资成本。对消费贷款进行财政贴息,可以有效降低居民的实际贷款利率。

二是用好政策性金融工具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小微企业、稳定外贸等领域支持。8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将报批加快设立投放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若2025年政策性金融工具规模达到5000亿元左右,或将额外拉动基础设施投资2个百分点左右。人民银行近期设立了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预计金融促消费后续重点从供给侧发力,支持扩大高质量消费供给。

除此之外,未来还可借鉴成熟经济体的经验,根据经济形势变化,进行财政货币政策工具创新。

《21世纪》:展望下半年,财政与货币政策应如何配合发力?

鲁政委:当前信贷数据的表现并非由于资金供给短缺,而主要是私人部门的信贷需求偏弱,因而,需要财政政策发力“补位”、货币政策配合发力,共同实现对总需求的拉动。从财政政策的节奏来看,第三季度特别国债、新增专项债持续发行,政府债净融资达到全年高峰,将对财政支出形成有力支撑,考虑到政策性金融工具可能落地、部分存量PPP项目重启,对基建投资形成拉动效应,年内预计不会再增加特别国债额度。对于货币政策而言,信贷投放更重质量,弱化信贷投放的规模情节,给定年内经济增速可以达到预期目标,中美关税谈判状态仍在预期轨道当中,政策部门短期内应该不会降准降息。

21财经客户端下载

<--统计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