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金融监管齐聚广州,共谋大湾区金融全面合作发展
南方财经记者 庞成 王达毓 翁榕涛 广州报道
2025年8月30日,由广东省委金融办主办的第七届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论坛在广州南沙成功举办,来自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金融学界的数十位代表,聚焦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金融与跨境互联,共同探讨金融融合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
南方财经记者在现场了解到,粤港澳三地金融监管均派出代表出席此次会议,并透露了下一步的政策规划和工作重点方向;而包括恒健控股、易方达基金、广州金控、中银香港、汇丰银行澳门分行等金融机构代表,则分享了自身的实践探索以及发展建议。
深化粤港澳三地金融监管合作
金融监管部门的高效协作是粤港澳大湾区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的有力支撑。
在本次论坛上,粤港澳三地金融监管部门负责人围绕加力做好金融支持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推进粤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对外开放等方面,透露了下一步工作重点。
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广东省分局局长张奎表示,该行将以“四聚焦四强化”作为金融工作的重要着力点,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技术突破、载体建设、布局优化、发展方式四大方面,强化金融支持建设“创新湾区”“产业湾区”“互联湾区”“美丽湾区”。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广东监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范乐宇表示,将做好存量政策的迭代升级和增量政策的创新供给,落实财政、货币、产业、金融等政策的有效衔接。
同时,以全面加强科技支行建设为抓手,推动形成匹配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和科创活动全过程、各类型金融市场功能互补金融服务格局,为探索提供适配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特色金融产品打开政策空间。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广东监管局副局长王文哲表示,要服务优质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支持企业充分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到港交所等境外市场上市。
此外,还将着力引导企业扩大科技创新债券、公募REITs、知识产权ABS等融资规模,推动上市公司开展产业并购和转型升级,着力培育壮大“耐心资本”。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和产业链多元化趋势,越来越多内地企业正在选择借助香港国际化、市场化的平台优势走向国际市场。
对此,香港金融管理局副总裁陈维民表示,香港金管局目前的重点工作有两大方面,一是企业融资,协助出海企业获取资金支持境外发展;二是提高跨境支付的效率。
“香港在银行融资和资本市场都具备优势,能为出海企业提供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和上市募资等多种渠道......我们也积极鼓励内地企业在香港成立海外业务总部和企业财资中心,统筹海外资金的调配。”
澳门金融管理局代主席黄善文表示,澳门将与其他湾区城市在营商制度、法律结构、税务优惠与人才配套等方面同向发力,降低跨境投融资与支付的制度性成本,提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助力大湾区在债券、基金、金融科技与民生金融等领域走深走实、协同共赢。
推动科技金融摆脱传统发展路径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向纵深演进,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面临新挑战。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认为,在此背景下,将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策源地,需要从四个方面转变思路。“要从跟踪追赶转向部分领域引领超越,要从集成创新转向原始创新,要从终端产品创新转向中间品创新;四是从协同创新转向创新集群。”
与此同时,围绕扎实推进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重点任务,如何优化金融资源要素配置,大力支持科技和产业创新,成为多位与会嘉宾探讨的话题。
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晓艳认为,科技创新包含两种类型:一是全球首创,二是填补国内空白。大湾区提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任务艰巨,需依靠资本市场支持,而非单纯依赖财政或银行信贷。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等成为关键支持手段之一。
“在此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为传统金融向新型金融转型提供了前沿阵地,金融机构应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刘晓艳说。
恒健控股集团董事长唐军认为,“科技创新的难点之一在于大型企业、链主企业和小型企业的模式是不一样的,前者往往是先进技术、成熟技术的迭代,而小型企业较多的是原创技术,因此二者匹配的资金是不一样的,高风险的投资应该匹配权益资金,也就是直接融资要走在前面。”
恒健控股通过“创新联合体”的模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将链主企业的研发中心剥离出来成立大型研发公司,恒健控股对其进行注资,打造一个协同创新的公共平台,除了服务大型企业本身的技术迭代以外,还可以为产业链相关的中小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服务,中小企业就不容易被高价设备、缺乏科研院校支持等问题所困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则从强化资本市场作用、探索跨境制度融合机制、推动市场化支持路径、把握数字化时代机遇四个方面,提出了大湾区金融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可以探索的路径。
具体举措包括,依托深交所、广州期货市场、风险投资基金等资源,推动“投早、投小、投科技”;通过市场化机制探索更具灵活性的激励约束机制,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等。
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张军扩也认为,“十五五”时期,大湾区应继续充分利用改革开放前沿和各类平台优势,大胆探索,累积经验,在有效释放内需潜力和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方面继续走在前列,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国家整体发展作出贡献。
打造跨境金融服务的模式和样板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体量大、要素全、国际化程度高,已位居全球第一方阵。这一成绩得益于大湾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制度优势,也让大湾区成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
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李东荣指出,要着力打造大湾区跨境金融服务的模式和样板。大湾区的跨境金融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优势,这主要体现在“一个国家、不同制度”的差异。因此,在制度制定、合作等方面更具有优势,也更容易协调推进。
“香港的金融制度与国际接轨,大湾区跨境金融服务的模式和经验也必将为推进与其他国家的跨境金融提供宝贵的经验。”李东荣表示。
在推动跨境互联互通方面,广州金控集团董事长徐秀彬建议,一是优化资源配置,省市区一盘棋,合力招引海外主权基金;二是补齐机构短板,支持市属证券公司提升资本实力,大力招引一批跨国证券公司、私募基金、财富管理机构和家族办公室;三是加强规则衔接,建立大湾区数据与信用协同立法机制,在南沙试点“数据流通沙盒监管区”。
刘晓艳认为,“跨境理财通对于湾区的投资者和金融机构而言,是一个区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的重要投资工具,但目前还有一些发展堵点没有打通,包括宣传、门槛和产品设计方面,需要各方力量不断去迭代更新。”
汇丰银行澳门分行行政总裁周承恩表示,希望监管机构也可以考虑把跨境理财通的投资产品和门槛进一步便利化。
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彤认为,建议探索金融数据平台联通,联通香港“商业数据通”与内地及东南亚金融数据平台,使金融机构在授权下访问跨境经营数据,提升企业跨境金融服务效率;同时优化跨境理财通机制,升级跨境理财通至3.0版本,放宽个人投资额度,推动理财通向大湾区以外城市扩展。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际合作司司长姜波表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面临新形势,未来将从双向开放、互联互通、风险防控三方面持续推进。鼓励高水平外资金融机构在湾区聚集,支持银行保险机构参与绿色低碳、人工智能等领域,推动金融业态多元化。支持大湾区内地金融机构借助港澳平台,打造持续性服务基地,推动区域协调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