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郭万达:湾区要素改革有三大独特性,试点开启“飞地”模式
南方财经记者彭敏静 广州报道
近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自即日起2年内开展北京城市副中心、苏南重点城市、杭甬温、合肥都市圈、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等10个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同步,《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简称《方案》)公布。
与其他试点地区相比,大湾区内地九市方案有何独特性?对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有哪些价值?围绕这些问题,南方财经记者专访了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受访者供图)
凸显三大方面独特性
南方财经:此次10个试点地区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从国家战略和大湾区发展来看,大湾区内地九市这份文件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郭万达:我认为它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大湾区内地九市的方案体现出先行先试的特点。综合改革试点源于深圳,2020年,中央就支持深圳开展综合改革试点,2025年,第二批综合改革试点清单也已公布。深圳的综合改革试点着力于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如今很多试点方案中仍有深圳综合改革试点1.0版本的影子。此外,大湾区内地九市在要素市场配置中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方式,也带有先行先试再向全国推广的特点。
第二,十个试点地区都会涉及新业态新领域的要素配置,包括生命健康、新型能源、人工智能等,这隐含着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关的新质生产要素配置的体制机制改革。粤港澳大湾区在新产业赛道方面发展充分,其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较好,是国家重要的创新活跃地区,如数字经济、低空经济、海洋经济、生物经济等发展良好,在新的生产要素配置上有独特之处。
第三,大湾区内地九市的要素市场配置,不仅要考虑内地九个城市跨区域、跨城市的合作流动问题,还要为将来与香港、澳门的跨境流动做准备。此次方案虽明确是内地九个城市,但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规则衔接、要素流动。所以这次内地九个城市的要素流动,隐含着更高标准,要与港澳规则对接,而香港、澳门的很多规则隐含国际规则,这是大湾区内地九市方案与其他九个试点方案不同的独特性。
南方财经:大湾区内地九市的试点探索能够为全国要素市场化改革提供哪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郭万达:大湾区市场化程度较高、在要素市场化改革方面先行一步,其现在碰到的问题及改革方向,可能是其他城市未来会遇到的,包括其他试点城市。比如土地问题,深圳多年前就开始二、三产业混合用地改革,如今大湾区内地九市及北京城市副中心、苏南重点城市等地的方案中都有涉及。还有土地弹性年期制度,大湾区碰到的问题,其他地方可能也会碰到,不需要等到两年后改革完成的时候,其示范推广作用可能就已显现。再如金融领域的知识产权质押,深圳多年前就已开展,如今北京城市副中心方案中也有提及。所以大湾区以前的改革试点对现在十个试点方案有影响。此外,可复制可推广不仅体现在十个试点城市相互之间,还包括未纳入试点方案的全国其他城市。十个试点方案不仅是十个城市间相互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在全国其他城市、城市群、都市圈推广复制试点的经验。
南方财经:我们发现十个试点区域关于新业态新领域的内容共性较多,大部分都提到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你认为从这些试点区域选择的新业态新领域内容中,能反映出什么趋势和区域差异?
郭万达:不同区域在新领域、新产业、新赛道方面存在差异化,但也有共性。比如人工智能,它是通用技术,与各种产业融合,涉及数字经济、信息经济、智能经济,是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所以各试点区域都有提及。生命健康也是重要产业,生物技术的突破对生命健康产业影响重大,各区域方案中也都有涉及。但也有不同之处,例如北京城市副中心有自主可信计算、信息安全相关内容;大湾区有深海航空,涉及低空经济、通用航空等,发展侧重点不同,存在差异化改革。此外,所列的新产业内容并非全部。大湾区在轨道交通、量子计算等方面有很好的产业发展基础,还有一些新型材料、新型能源等新技术也在发展,但未列在方案中。所以看待新产业、新领域要从三个层面:一是有通用部分,如人工智能、生物科技、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等;二是有差异化发展,与各区域优势产业基础有关;三是不能局限于所列内容,还有很多未明确列出但发展良好的领域。
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南方财经:《方案》中针对技术、土地、人才、资本、数据等要素提出了多项改革举措,其对解决大湾区当前面临的痛点能起到怎样的关键作用?
郭万达:这个方案针对要素市场的痛点、难点、堵点进行体制机制改革,通过改革促进要素市场化配置,培育新要素和新质生产力。比如在技术要素成果转化方面,大湾区的痛点难点是技术成果转化问题,特别是高校、国有企业、政府投资的一些科研机构。《方案》中提到将支持国有科技型企业将研发团队及重要贡献人员对科技成果转化转让净收益的分享比例提高至50%以上,这是针对成果转化痛点的举措。虽然很多城市已在做,且比例更高,但该方案明确至少50%,对成果转化有推动作用。在土地要素方面,大湾区存在企业工业用地年限问题,如企业可能不需要50年的工业用地,导致土地闲置,收回时又有诸多问题。《方案》提出完善弹性出让年期制度,这是对该痛点的改革。在人力资源要素方面,《方案》特别提出户籍改革,按居住证提供社会保障,按常住人口配置公共服务。在数据要素方面,公共数据开放共享问题很关键,如果公共数据不能开放共享,就难以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场景。这些方面都是大湾区要素市场中的痛点,通过要素市场化的体制机制改革,能促进要素更高效流动,提升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对大湾区的市场一体化及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有很大好处,对建立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有重要推动作用。
南方财经:《方案》虽主要针对内地九市,但多项措施有利于推动与港澳的衔接,背后有何深意?你觉得这些改革措施在落地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来自体制机制或现实层面的阻力?政策实施应该注意什么?
郭万达:大湾区内地九个城市涉及跨城市、跨地区、跨行政关系问题,存在行政、利益、部门阻隔,此外方案改革涉及的政府部门众多。而粤港澳大湾区中,港澳实行“一国两制”,是特别行政区,在制度、法律方面与内地不同,要素的流动涉及跨境问题。大湾区内地九市的要素一体化是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的基础,如果内地九个城市都做不到市场一体化,与港澳实现市场一体化就更难。所以大湾区内地九市的市场一体化,打破行政、利益、部门阻隔非常重要。大湾区内地九市市场一体化先行一步,才能更好地与港澳进行规则衔接、要素流动,形成一体化市场。
南方财经:如何看待此次《方案》对于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作用?
郭万达:要素市场统一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部分,涉及所有市场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市场公平才能激发企业家创新活力,因为企业家的职责是组合生产要素,若市场不公平、缺乏活力、要素不能流动,企业家就难以创新。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在各个区域市场一体化基础上,如果大湾区内地九个城市都不能实现一体化,全国实现统一大市场就更困难,所以这一点毫无疑问具有重要价值。
其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存在因地制宜、差异化改革问题。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程度高,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新的生产要素方面,配置方式效率较高,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新赛道发展良好。大湾区内地九市的市场要素一体化改革,特别是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技术市场一体化、政务服务一体化,对提高要素市场一体化、提高新领域要素配置效率有重要推动作用,进而对全国要素市场一体化也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第三,大湾区要素市场涉及资源环境领域,其绿色发展方面,如碳交易市场、水权交易市场、电力交易市场等较为超前,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等也很发达,新要素市场如科技要素、数据要素市场、人力资源市场等发展良好。大湾区市场建设有体系、分层次,各市场间协同联动良好。围绕这些市场建设的体制机制改革积累经验,对全国全面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都有促进作用。因为国内要素市场建设与制度性开放相关,要素市场建设得好,对促进开放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