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国票仓到精品剧目首演地,新型文化消费催熟大湾区文艺市场
南方财经记者魏彤 广州报道
当广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著名指挥家黄屹挥动起银色指挥棒,一副生机勃勃的粤港澳大湾区画卷随着流淌的旋律徐徐展开。
9月16日晚,一场联动大湾区11座城市的文艺盛事在广州大剧院拉开帷幕。这是粤港澳大湾区举办的第五届文化艺术节,从9月16日开启后持续一个月时间,期间预计举办超100场精品演出、19场艺术展览、150余场公益演出及系列艺术讲堂。
粤港澳大湾区向来是全国演艺市场的重要“票仓”。仅仅广东就拥有包括1.28 亿常住人口,如此庞大的市场,推动广东成为演出市场规模、活跃度和竞争力持续领跑全国的重要区域,并且常年吸引大量国内外艺人前来演出。
事实上,作为“票仓”的广东,今年以来审批的营业性演出已超过40万场,演出总收入突破了63亿元。其中,销售门票的大型营业性演出达410场,演出收入37亿元,直接带动交通、住宿、餐饮等相关行业消费超过250亿元,演艺经济已成为拉动消费的重要引擎。尤其是今年5月,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广东演艺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聚焦在市场培育、产业布局、服务配套等方面精准发力,催熟广东的演艺市场。政策出台以来,全省已审批营业性演出17.9万场,同比增长44%。
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开幕现场 / 魏彤摄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谢宝剑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经济最活跃、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这里不仅拥有众多高水平的文化艺术机构、国际化的演出场馆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也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越来越多的国际一流剧目、艺术家选择在这里演出、交流,形成了中外文化交汇、融合的独特景观。
场景创新催熟全国“票仓”
粤港澳三地地域相连、文脉相亲,自古就有同根同源的文化基因。自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举办以来,这一平台便成为高水平艺术作品的聚集地,吸引越来越多国内外优质演出扎根大湾区这片文化热土,如今已成为大湾区文化艺术领域极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平台影响力之下,精品演出纷至沓来。
本届艺术节期间,包括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四世同堂》、中国歌剧舞剧院的《孔子》等“国”字号剧院力作与舞剧《咏春》、粤剧《红头巾》等本土力作在内的35个精品项目、104场演出,将为湾区民众献上文艺盛宴。
叠加从省级层面到地市各层面的支持政策,广州、深圳、佛山等地的演出剧目在票房收入和观演人次上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广州引进沉浸式音乐剧《时空交响》实现票房突破1500万元,打造了永庆坊、北京路等沉浸式演艺集聚区;深圳探索的“电竞+演艺”新模式,助力英雄联盟总决赛庆典线上观看超4000万人次;佛山千灯湖元宇宙音乐秀单场带动消费6.8亿元;南沙泰嗨巅峰音乐节首日观演人数就超过2.6万;梅州推出的“门票+住宿+餐饮+购物”一体化优惠套餐,帮助小城打通了演艺流量转化为消费流量的路径。
随着湾区艺术氛围的日渐浓厚,广大戏迷纷纷开启“跨城追戏”模式。广东为何成为演艺市场的重要“票仓”?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研究所所长柳立子认为,大湾区经济总量大、年轻人口多、文化消费活跃,使得大湾区不仅本地观演需求旺盛,更成为跨城观演的主力区域,很多观众不仅在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之间流动,还时常前往上海、北京等地追剧,是国内无可争议的“票仓”城市群。
事实上,粤港澳大湾区自古就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早在上世纪90年代,广州就已举办演交会、文交会等国际性演艺交易活动,形成与海外演出公司、经纪机构的长期合作机制。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海归”艺术人才回流,湾区在创作、制作、演出、经纪、教育等环节已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沉浸式演出、小酒馆戏剧、写字楼剧场、商场+演艺、餐饮+演出等新型文化消费业态在大湾区快速发展,也迅速催熟了广东这个重要的演艺市场“票仓”。
在广州北京路商业街,沉浸式音乐剧《阿波罗尼亚》在现场如实还原1930年代的纽约小酒吧,让吧台变舞台,围绕在吧台边上的顾客变身观众,以沉浸式的方式边看演出边喝酒,演到尽兴时,演员甚至还会来和观众一起干杯、互动。
音乐剧《阿波罗尼亚》演出现场,演员与观众围绕吧台互动
这类沉浸式演绎剧目一经推出,迅速吸引了不少Z世代的年轻消费者,显示出湾区观众对新型演艺形态的高度接受度。此外,永庆坊、太古仓、正佳广场等地出现多种“演艺+”融合场景,满足年轻人“体验+社交+消费”的多元需求。
广州大剧院副总经理梁丽珍向南方财经记者表示,Z世代更注重体验感和自我表达,文化消费要从“观看”转向“参与”,通过沉浸式演出、短视频传播、数字化互动等方式,让年轻人成为文化内容的共创者和传播者,更能够带动新时代文化消费。
“国际范”邂逅“岭南文化”
随着大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国际优质剧目选择在这里首演、巡演,越来越多的港澳同胞、海外人士选择在这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以本届艺术节为例,其在引进国际剧目方面有明显提升,在引进的10个国际剧目中,《茶花女》作为第一部被引入中国的西方文学名著,也是新中国上演的第一部西洋歌剧,希腊国家歌剧院携管弦乐团、合唱团及芭蕾舞团全院组成近150人超豪华演出阵容将在深圳开启首次访华演出,为湾区观众呈现该经典歌剧的魅力。
同时,法国现象级音乐剧《莫里哀》同样选择在深圳开启中国首演;无数剧迷期待的星耀音乐剧明星演唱会Radiant Star Gala全国巡演首站同样在湾区艺术节启航,布拉德•里特尔等5位国际音乐剧巨星也将首聚湾区舞台。
为何粤港澳大湾区能够吸引海内外优质剧目到地演出?
柳立子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之所以能持续吸引高品质剧目落地,除了有力的政策扶持、强劲的文化消费能力以外,还拥有世界一流的演艺场馆设施和消费者们较高的消费能力和鉴赏能力,这对国际演出方而言,这样的市场数据极具说服力。
一方面,大湾区拥有广州大剧院、深圳滨海艺术中心、香港西九文化区等一批高标准、现代化的演艺场馆,能够满足如《剧院魅影》《莫里哀》等大型国际剧目对舞台技术和观演环境的严苛要求,也成为国际巡演线路上的“必选站”。
《剧院魅影》在广州大剧院演出
“作为现代芭蕾舞界里程碑式的作品,马修·伯恩版舞剧《天鹅湖》近日再临广州大剧院。我们相信,有这么好的舞台,一定能吸引来精品剧目,也一定能够带动更多人走进剧院,而带动文旅消费自然就水到渠成了。”梁丽珍介绍,广州大剧院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的核心场馆之一,不仅承办了本届艺术节开幕式,还成为多部国际精品剧目的首演地。
另一方面,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城市长期与海外同步发展,观众对国际艺术作品的接受度和鉴赏力较高,具备欣赏高水平演出的审美基础。这种“懂戏”的市场氛围,也是国外剧目选择落地大湾区的重要依据。
大湾区国际化水平高,培养了消费者的品鉴能力,自然倒逼引进更优秀的剧目。这里不仅是传统文化的汇聚地,也是青年文化的创新地。大量年轻人带来了新的文化理念和创意,推动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无论是欧美、日韩的流行文化,还是本土的岭南文化、客家文化,都在这里交汇、碰撞,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这种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不仅为大湾区带来了新的活力,也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平台。
谢宝剑表示,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合作交流项目逐渐增多,三地优势互补,让大湾区的“艺术磁场”效应日益突出。随着大湾区文化一体化进程加快,城际间演艺资源流动将更加频繁。大湾区各城市应发挥枢纽作用,统筹剧场分布、剧目排期、观众导流、数字化传播等平台功能,推动湾区从“演艺消费高地”迈向“演艺创制高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演艺中心。
柳立子建议,“大湾区可借鉴纽约百老汇‘百老汇—外百老汇—外外百老汇’的梯度剧场体系,推动形成大型旗舰剧院、中型专业剧场、小型实验空间、沉浸式演艺空间等多层次演艺设施布局,配套完善演员培养、剧目孵化、舞台技术、版权交易、观众拓展等支撑体系,打造完整的演艺产业生态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