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购退潮,“优购”或成楼市新主线丨冯奎专栏
冯奎(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
2025年8月以来,一线城市密集调整限购政策,例如,北京允许符合条件的家庭在五环外不限套数购房,上海跟进放开外环外限购,深圳9月6日落地的楼市调控政策则将调控精度细化至区、街道层面。一线城市政策调整的趋势愈发清晰:曾经作为全国房地产调控“标配”的限购政策,正从一项全国性的政策转变为仅针对核心城区的局部管理。这些变化共同指向一个结论:限购政策的实质已从“抑制需求”转向“精准适配”,限购政策正在面临转型。
近期,北上深广等一线城市的限购调整呈现出了一些鲜明特征。其一,核心区与外围区依然是“二分法”:北京五环内、上海外环内、深圳福田南山核心街道仍保留原有限购,外围区域则全面放开套数限制;其二,准入门槛普遍降低:上海非户籍居民外环外购房社保要求降至1年,北京非户籍五环外购房社保要求为2年,均较此前大幅放宽;其三,购房标准趋于统一:三地均取消单身与家庭购房套数差异,成年单身人士按家庭标准执行限购,同时深圳还实现了限购范围的细化,盐田、大鹏全域取消资格审核。
从短期效果看,限购通过局部微调,较为精准地激活了一部分市场潜力。例如在北京,随着楼市新政的落地,五环外的新房市场正率先回暖。咨询和看房的客户多以改善型家庭为主,由于目前多家银行能为购房者提供额度更充足、利率更优惠的贷款支持,这类购房群体的积极性相对较高。上海楼市的活跃度也有增加,根据中指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外环的新房成交占比超60%。二手房方面占比略超50%,新房、二手房外环外均为成交主力。从总体效果来看,一线城市进一步放开限购有助于提振市场预期、增强交易活跃度,有利于推动房地产市场企稳。
若将时间线稍稍拉长,笔者的基本判断是,库存去化压力凸显、人口流动适配需求、市场机制逐步成熟、政策协同效应推动等等因素共同发挥作用,将使得“十五五”期间全面取消限购成为几乎所有城市的必然选择。从实际看,除一线城市的几个核心区之外,各地的限购都已取消或正在取消进程之中。比如天津提出,取消天津市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购买、转让等方面的限制性措施。广州已提出要优化房地产政策,全面取消限购、限售、限价,降低贷款首付比例和利率。杭州提出科学编制住房发展规划、优化住宅用地供应、全面取消住房限购、优化公证摇号销售、加强住房信贷支持、优化积分落户政策、推动高品质住宅供应7条措施。
长远来看,过去在购房者“资格”上着力的限购政策,可能只保留在极少几个特殊类型区域。未来各地政策创新,可能并不是在“限购”与“解限”上面,而是要转向更加深刻、更加复杂的内需市场培育。而从具体的层面上看,为引进人口以及促进人才长期安居的“优购”政策,或许将成为各城市发展与房地产市场一条新的主线。优购政策的方向可能包括:一是与“人才层级”深度绑定,形成差异化支持体系。比如有的沿海城市对顶尖人才出台购房补贴分级模式。未来一些城市或对高学历、高技能群体提供“购房首付比例下调+房贷利率优惠”组合包,精准吸引能长期贡献的群体。
二是融合“公共服务贡献”,强化政策公平性。比如有超大型城市提出对非户籍居民“缴税满3年可优先申购共有产权房”的思路。优购政策或可考虑建立“贡献积分制”,将个税缴纳金额、参与社区服务时长、志愿服务次数等纳入积分,达到一定分值者可提升补贴等级,让长期为城市发展付出的普通劳动者也能享受政策红利,比如快递员、环卫工人等群体,满一定年限(例如5年)稳定就业且积分达标,可享受一些购房优惠。
三是联动“区域发展需求”,引导人口合理分布。针对城市外围新区或重点发展板块,优购政策可加大倾斜力度,如北京对五环外“未来科学城”周边购房人群,给予“购房补贴+子女入学优先”双重激励,上海对临港新片区购房者放宽落户年限要求,通过住房政策引导人口向非核心区流动,既缓解核心区资源压力,又为新区注入人口活力,实现住房支持、人口导入、区域发展的良性循环,让优购政策成为推动城市空间优化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