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编辑婴儿”诞生?省卫健委展开调查

2018-11-27 09:37:00 南方日报

1996年7月5日,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诞生。新华社发

两只克隆猴诞生。今年1月,它们的“故事”登上《细胞》封面。新华社发

今年3月科研人员宣布,首次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和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培育出世界首例亨廷顿舞蹈病基因敲入猪。新华社发

贺建奎。资料图片

11月26日,来自中国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该消息引发了舆论的高度关注和巨大争议。

同日,南方科技大学发布声明表示,此项研究工作为贺建奎在校外开展,学校和生物系对此不知情,且贺建奎已停薪留职。深圳市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表示已启动对该事件涉及伦理问题的调查。记者获悉,省卫健委已组织力量针对该事件展开调查,并将及时向社会公布调查结果。

项目伦理审查文件疑点重重

让经过基因编辑的人类婴儿诞生,是如何通过伦理审查的?根据原国家卫生计生委于2016年公布的《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从事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的医疗卫生机构是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工作的管理责任主体,应当设立伦理委员会,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伦理委员会独立开展伦理审查工作。

关于这一基因编辑婴儿的研究项目,一份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申请书见诸网络。然而,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总经理程珍却对记者回应,这个试验不是在和美妇儿科医院做的,孩子也不是在和美妇儿科医院出生的,至于网上流传的那张申请书,医院也不了解情况,目前正在调查核实。

这份审查申请书显示,CCR5基因编辑项目起止时间是2017年3月—2019年3月,上面有医学伦理委员会成员的签名。上个月刚从这家医院离职的医务部主任秦苏骥告诉南方日报记者,根据申请书显示的时间,他当时还在医院任职,同时他也是伦理委员会成员,但是他并不知道医院跟贺建奎团队开展了该试验,医院也没有开过这个会议。

“作为医院医务工作的负责人,如果有开展这个试验,不可能不知道这个项目,这个觉得很可疑。”秦苏骥说,而且作为伦理委员会成员,他的签名也没有在申请书上。

据介绍,申请书上的签名都是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的医生。秦苏骥告诉记者,他特地去找了签名的几位前同事核实情况,他们表示签名很像自己的字迹,但是不记得什么时候签过这张申请书了。

和美妇儿科医院伦理委员会除了医院管理者、医生,还有法律界人士、社会界人士共同组成,但是这张申请书上,并没有法律界人士、社会界人士成员的签名,均为医生签名,“这个伦理委员会的构成也很不合理。”秦苏骥说。

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未按要求进行备案

据查证,该研究已经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获得注册。根据注册信息,该项目申请人为覃金洲,研究负责人为贺建奎,申请人所在单位为南方科技大学,批准该研究的伦理委员会为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伦理委员会,该项目的试验主办单位为南方科技大学和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

贺建奎此前为人所知的身份是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副教授。26日,南方科技大学发布声明表示,此项研究工作为贺建奎在校外开展,未向学校和所在生物系报告,学校和生物系对此不知情。声明还同时表示,贺建奎副教授已于2018年2月1日停薪留职,离职期为2018年2月—2021年1月。

“对于贺建奎副教授将基因编辑技术用于人体胚胎研究,生物系学术委员会认为其严重违背了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学校将立即聘请权威专家成立独立委员会,进行深入调查,待调查之后公布相关信息。”南方科技大学声明表示。

深圳市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表示,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在伦理委员会设立之日起3个月内向本机构的执业登记机关备案。经查证,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并未按要求进行备案。深圳市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已启动对该事件涉及伦理问题的调查,对媒体报道的该研究项目的伦理审查书真实性进行核实,有关调查结果将及时向公众进行公布。

记者从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独家获悉,针对这一大众关注的热点事件,省卫健委已组织力量展开调查,并将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调查结果。

人胚胎干细胞研究在体外培养不得超过14天

国际干细胞研究学会2016年公布的《干细胞研究和临床转化指南》中,指出了国际上关于胚胎干细胞相关研究的伦理规范,其中涉及胚胎基因修饰,目前国际上的共识是体外培养时间不能超过14天,更不能将基因编辑过的胚胎移植回母体子宫继续发育。

2003年12月科技部和原卫生部联合下发的《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也明确规定,进行人胚胎干细胞研究,必须遵守以下行为规范:利用体外受精、体细胞核移植、单性复制技术或遗传修饰获得的囊胚,其体外培养期限自受精或核移植开始不得超过14天;不得将前款中获得的已用于研究的人囊胚植入人或任何其它动物的生殖系统。

其实,在2016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范勇博士团队就报道了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人类胚胎进行基因编辑,使得部分胚胎获得了艾滋病病毒的免疫能力,同样使用了CRISPR/Cas9技术,剪除了CCR5基因的32个碱基。

为了尽量降低伦理风险,范勇团队使用了该院辅助生殖中心废弃的三倍体胚胎进行此项研究,并获得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和胚胎捐赠者的同意。三倍体胚胎包含了额外的一套染色体,所以不会再发育。

实验完成后,按照我国人类胚胎干细胞的研究规范,研究团队销毁了所有实验胚胎。因此,当看到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诞生的消息时,范勇觉得非常吃惊。“目前基因编辑技术还存在着很大的瑕疵,安全性等重大问题还未完全解决,包括会有脱靶、嵌合等风险,贸然用在婴儿身上是很不负责任的。”范勇担心,这一事件会让中国科学家的国际形象受到影响。

没必要通过基因编辑来获取艾滋免疫力

“将基因编辑技术用于活体身上还有很大的风险,是在拿人命开玩笑。”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病中心主任、著名艾滋病专家蔡卫平表示,艾滋阻断技术已经很成熟,成功率可达99%以上,完全没有必要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来让婴儿获得艾滋免疫能力,这样做的风险很高,不仅违背伦理,甚至可能已经违法。

蔡卫平指出,敲除了CCR5基因的32对碱基后,并不能保证就一定会获得艾滋免疫能力,而且CCR5基因也并不是会与艾滋病病毒结合的唯一受体,即使修改这个基因也不能保证不会被感染艾滋病毒。

在自然界,部分原始高加索人进化出了这种CCR5基因的突变,因而获得了抵抗艾滋病的能力。“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来改变CCR5基因,是一种人类对自然界的模仿,虽然这种先天突变目前显示是安全的,并不代表着人类的改变没有风险。”蔡卫平说。已有研究显示,CCR5基因突变会导致更容易感染黄病毒属的一些病毒,比如流感、登革热、寨卡病毒等。

更重要的是,是否有必要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使得婴儿获得对艾滋病毒的免疫力?蔡卫平指出,目前艾滋病毒的母婴阻断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成功率达到了99%以上。已经有了很安全的艾滋阻断技术,却采用风险仍然很高的基因编辑技术来获取艾滋免疫能力,“纯粹是为了夺眼球”。他呼吁,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对涉及胚胎的研究进行更严格的审查,而不是由某家医院自己的伦理审查委员会同意就开始操作。


21财经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