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工作报告起草人解读报告亮点:司法服务紧跟群众司法需求

2020-05-26 12:06:22 法制日报

  5月2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全体会议,听取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的报告。

  讲亮点、讲数据、讲故事、讲规则……最高法工作报告全文25页,共有110多处数据、40多个案例,增加了不少凝练阐释的内容,让老百姓能听得懂、听进去、听出味,更加直观感受到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温度和力度。

  就最高法工作报告的亮点,报告起草人之一、最高法办公厅副主任陈志远进行了解读。

  严惩各类涉疫犯罪

  【数据】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法院依法公正高效审结各类涉疫案件2736件。

  【解读】陈志远: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人民法院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社会安定有序的职责牢牢扛在肩上,严惩各类涉疫犯罪,对扰乱医疗秩序、防疫秩序、市场秩序、社会秩序的违法犯罪“零容忍”。

  两高两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惩治妨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的意见》,依法从严从快惩处各类涉疫犯罪,坚决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和社会安定。

  最高法先后发布3批26个典型案例,包括妨害传染病防治,妨害防疫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甚至杀害防疫人员,冒充防疫人员实施抢劫,编造、故意传播虚假疫情信息以及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等犯罪。

  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司法促进发展、稳定预期、保障民生的功能,服务保障全面推进复工复产达产。疫情防控期间,紧急启动司法应急机制,全力以赴保障疫情防控物资供应和医疗单位正常运行。

  下一步,人民法院将继续出台实招硬招,不断完善司法服务保障措施,积极帮助贫困劳动力就业、解决困难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困难,积极通过债务重组、破产重整、依法执行、善意执行、执行和解等措施,盘活企业资产,纾解企业困难,帮助企业发展,稳定职工就业,积极服务保障经济稳定增长。

  推进平安中国建设

  【数据】2019年,人民法院依法惩罚犯罪、保护人民,审结一审刑事案件129.7万件,判处罪犯166万人。

  【解读】陈志远: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创造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大局持续稳定两大奇迹,已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显著优越性。

  2019年,人民法院认真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推进平安中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依法审理一批严重危害国家安全、暴力恐怖等犯罪案件,坚决打掉犯罪分子嚣张气焰。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持续加大“打伞破网”“打财断血”力度,一大批为非作恶、欺压残害群众的黑恶势力犯罪分子受到法律严惩。着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依法审理处置“泛亚有色”“善心汇”“快鹿系”等涉众型经济犯罪,切实加强追赃挽损力度,维护社会安定有序。

  人民法院依法严惩严重危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犯罪。对杀人、抢劫、绑架、拐卖、强奸、涉枪涉爆等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犯罪予以严惩。坚持对毒品犯罪“零容忍”态度,严惩贩卖、制造芬太尼等毒品犯罪。依法惩治盗窃、诈骗、抢夺、敲诈勒索等多发性侵财犯罪,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各地法院严惩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依法妥善审理长生疫苗案、肖平辉生产销售注水牛肉案等重大案件,维护人民群众针尖上、舌尖上的安全。

  依法严惩黑恶犯罪

  【数据】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以来,截至2019年底,全国法院审结涉黑犯罪案件2448件28411人,重刑率达56.08%。

  【解读】陈志远:全国各级法院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在中央政法委领导下,依法从严惩处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积极参与社会综合治理,取得良好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孙小果案”“杜少平操场埋尸案”等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恶劣的黑恶势力犯罪案件得到依法审理,对两名主犯依法判处并执行死刑,坚决铲除社会毒瘤。人民法院坚持把扫黑除恶与反腐败斗争、基层“拍蝇”结合起来,严格落实“两个一律”和“一案三查”,打掉一批黑恶势力“保护伞”“关系网”。

  最高法会同其他中央政法单位制定办理黑恶势力犯罪案件指导意见,出台办理恶势力、“套路贷”、非法放贷等刑事案件意见,统一侦查、起诉、审判各环节办案标准,确保打得狠、打得准。

  在各级党委政法委领导下,人民法院与公安、检察等机关建立健全重大涉黑涉恶案件协调机制,加强沟通配合,保证庭审顺利进行。加大深挖彻查力度,与纪检监察等机关紧密协作,完善“保护伞”线索双向移送、反馈机制,建立涉案资产分类处置及涉案资产证据协调机制。

  下一步,人民法院将紧紧围绕为期3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总目标,在重大案件审理、“打伞破网”“打财断血”、源头治理上下更大力气,依法公正高效审理涉黑涉恶案件,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推动专项斗争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效,坚决打赢这场硬仗。

  矛盾纠纷多元化解

  【数据】2019年,全国法院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化解案件849.7万件,其中速裁快审案件平均审理周期比一审民商事案件缩短49.2%。

  【解读】陈志远:2015年,人民法院全面实施立案登记制改革,有效解决了立案难问题。立案不再难以后,如何更快更好地解决纠纷、实现正义,成为老百姓对司法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一年来,这项“民心工程”进展明显,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比如,积极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化解,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在线提供咨询、评估、调解、诉调对接等服务。推进案件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努力让大量纠纷通过调解、速裁、快审等方式一站式解决。再比如,积极推动司法服务资源向基层下移,立足城乡基层化解纠纷,努力做到老百姓的司法需求在哪里,人民法庭的司法服务就跟到哪里。

  下一步,人民法院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机制建设实效,让老百姓化解矛盾纠纷、获取司法服务更加便捷、更加高效,切实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平正义。

  智慧法院成效显现

  【数据】疫情防控期间,全国法院网上立案136万件、开庭25万次、调解59万次、电子送达446万次。

  【解读】陈志远:近年来,人民法院将信息化智能化作为司法工作创新发展的新动能,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审判执行、诉讼服务深度融合,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为群众提供一站通办、一网通办、一次通办的诉讼服务。当事人可以在线上完成立案、交费退费、申请保全、信息查询、联系法官、申诉信访、诉讼咨询等事项,做到诉讼事项“掌上办”。

  疫情防控期间,各地法院深化智慧法院建设成果应用,纷纷推出服务疫情防控的一系列司法举措,依法公正高效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的审判执行工作,让人民群众通过“键对键”感受触手可及的公平正义。

  面向未来,人民法院要更加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推动现代科技与司法工作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智慧法院建设成果深度应用,促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让互联网司法成为一种习惯,让新时代智慧法院建设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21财经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