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行情
  • 上证指数---
  • 深证成指---
  • 创业板指---
  • 沪深300---
  • 中证500---
  • 科创50---
首页 > 宏观 > 正文

2022全国两会系列社论丨确保粮食安全,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

2022-03-08 05: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日前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他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

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人多地少,民以食为天,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这一成绩来之不易,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随着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中国政府更加重视粮食安全以及初级产品的供给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改革后的中国深度融入全球化,有些人形成了利益导向的全球分工思维。认为中国应该大力推进工业化,而粮食等农产品供给可以通过进口解决,尤其是中国小农经济相比农业现代化国家没有比较优势。但是,这种思维存在巨大风险,我们必须保持粮食一定的自给率,而不是把菜篮子、米袋子的责任完全推到市场上,不能把工业化变成无粮化。因为一旦不能自给而又无法在国际市场买到粮食的时候,就会面临危机。

粮食有很长的生产周期,如果出现短缺无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自给自足。有关国家在核心技术和零部件方面采取“卡脖子”政策已经提醒我们必须重视初级产品的供给安全问题。因此,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绝不能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必须“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实现粮食自给自足是农产品价格和经济运行稳定的重要保障。农产品在我们的CPI构成中占据重要位置,如果由于短缺引发食品价格上涨,不仅会导致人们生活压力骤增,还会令货币政策收缩,制约工业和商业部门运行,冲击金融资本市场。数据显示,截至2021/2022年度末,全球主要小麦出口国库存预计为5700万吨,创下九年来的最低点。乌克兰和俄罗斯两国加起来占全球小麦出口量的30%和玉米出口的20%以上,两国持续冲突导致全球小麦玉米等粮食价格暴涨,3月7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小麦期货价格连续第六个交易日涨停至每蒲式耳12.94美元,累计创下超过六十年来最大涨幅,处于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以来最高水平。

全球面临巨大的通胀压力,而中国早已未雨绸缪,提前部署扩大粮食种植并做好了粮食储备工作,在全球粮食价格暴涨期间可以实现供给与价格的稳定,避免对人民生活与经济运行产生冲击,这得益于中国对粮食安全的持续重视。

确保粮食安全就必须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农田只能用来发展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绝不能弄虚作假,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创新链建设为抓手推动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尤其是当前处于百年变局,我们一定要有底线思维,必须自力更生,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