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深入实施“五大提升行动”建设制造强省 制造业当家助推实现新型工业化

2023-12-15 15:08:11 南方日报

日前,茂名石化炼油转型升级及乙烯提质改造项目开工,总投资300多亿元,预计2026年年底建成投产。该项目被国家发改委纳入《国家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也是广东省和中国石化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重点项目。

而在惠州大亚湾,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一期项目建设蹄疾步稳,预计2024年年底基本可以投产。项目建成后可实现世界级单套装置的最大产能,相关高性能产品将填补国内空白,助力广东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

集群发展,大势使然。近年来,随着惠州埃克森美孚、湛江巴斯夫、深圳中芯国际、广州粤芯半导体、深汕比亚迪汽车、江门中创新航、肇庆宁德时代等一大批项目落地建设,推动广东产业补链强链延链,新型工业化正打开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广东深入实施制造业“五大提升行动”,不断提高广东制造的“含智量”“含绿量”“含金量”,持续提高产业质量效益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把实现新型工业化作为广东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任务,以走在前列的担当加快建设制造强省。

向“高”进阶新老并举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日前,梅州宝湖独立储能电站在南方(以广东起步)电力现货市场顺利完成首月交易,开启了国内独立储能以“报量报价”方式参与现货市场交易的先河,标志着广东开辟了独立储能价格机制、调度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市场化新路径。

随着我国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被誉为“充电宝”的新型储能技术多元发展、不断迭代,应用市场不断拓展,产业生态已初步形成。作为国内储能电池产业发展最早、产业覆盖最全、最成熟的地区,广东新型储能产业规模迅速增长。

数据显示,2022年,广东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约1500亿元,今年前9个月,该产业营业收入已突破2890亿元,同比增长7.3%。

发展先进制造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抢抓新型储能、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新赛道新机遇,广东先进制造业加速发展,不断提高产业链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前三季度,全省先进制造业占全省规上工业比重为55.1%,高技术制造业占规上工业比重为28.7%,约是全国的两倍。全省软件业务收入14887.5亿元,增长14.2%;新能源汽车产量177.2万辆,同比增长91.8%;集成电路产量477.2亿块,同比增长17%。

在广州,通过引进国内国际先进的专业智能制造装备、物流管理系统、能源管理系统及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广州万宝集团压缩机有限公司正实现从客户订单、生产制造至产品交付全过程的物流与信息流无缝衔接,节约资源和成本。

在云浮,广东凌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加大研发投入力度,通过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等手段重塑每道工序。“原来的‘打铁匠’变成机器人‘班长’,流水线工人则变成了AI训练师。我们已向国内外企业出售了20条生产线,带动了整个五金行业的转型升级。”该公司董事长叶灿雄说。

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车间。随着广东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大科技创新,技改暖风正催生传统产业的朵朵新芽。

前三季度,广东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2.1%,增速为同期五年来最高;工业投资连续33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近日,广东出台“技改十条”,推动工业企业开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改造,力争全省年均开展技术改造的工业企业达到9000家以上。

从进一步巩固壮大支柱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积极布局未来产业,广东坚持战略统筹谋划,建设多业态梯度共存、自主可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汇聚起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力量。

目前,广东的石化、家电、陶瓷、平板玻璃、轻工纺织、食品、中医药等传统产业规模稳居全国第一梯队,电子信息、汽车、软件、医疗器械等优势产业规模稳居全国首位,光伏、储能、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未来电子信息、未来智能装备、未来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集群加快部署。

“新发展格局下,培育壮大战略性集群是广东延续制造业发展优势、开拓产业发展新动能、推动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必然选择。”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林江说,广东制造业正向形态更高级、模式更先进、结构更优化的阶段迈进。“只要保持主航向,广东高质量发展之路定会越走越宽、越走越稳。”

向“新”而行科技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不久前的2023第二十一届广州国际车展上,广汽埃安实验室宣布完成固态电池的界面改性技术试验验证,公布了新的技术突破。这一全固态电池将于2026年在广汽埃安品牌量产。

“‘跟跑’的时候可以学习,‘领跑’的时候必须创新。”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表示,广汽集团正瞄准新能源、智能网联等领域,持续在科研创新上发力。“汽车产业的产业链非常长。在关键核心领域,要自己做;在更多领域,要‘自主创新+开放合作’。”

新型工业化要求产业基础、产业创新能力,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提升,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至关重要。以广汽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为代表,大企业既是推动广东制造业“穿越周期”的中坚力量,也是驱动创新的动力源泉。

2023广东企业500强榜单显示,广东企业500强营业收入为18.53万亿元。广东企业500强研发费用则达到4712.36亿元,同比增长16.04%。其中,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占比达到85.52%。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产业链、供应链的延伸,大企业的创新能力正不断外溢,“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加快形成。

在深圳,荣耀坪山智能制造产业园拥有超过8000名研发人员、超过8500项全球专利申请、超过100个创新实验室,这里每一个技术的迭代都能迅速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创新。

“生产制造过程当中,一些关键节点的工艺能力我们可以开放给最核心和关键的合作伙伴。因为只有把这个能力开放出去,才能够保障端到端产业链的高质量。”荣耀终端负责人赵明说。

为提升研发创新水平,广东正在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着力健全产业创新平台体系。

目前,广东共获批建设印刷及柔性显示、高性能医疗器械、5G中高频器件、超高清视频等4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数量全国第一。围绕战略性产业集群及未来产业,广东累计培育1607家(含深圳)创新能力强、创新机制好、引领示范作用大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推动人形机器人的发展,首先一定要有创新的‘硬实力’。”优必选科技首席品牌官谭旻说,截至今年4月,优必选科技拥有全球授权专利17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超60%。今年6月,优必选成功入选深圳市第一批具有带动效应和示范意义的智能机器人应用示范典型案例,并正在牵头筹建广东省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

企业强才能工业强。新型工业化归根到底要靠企业来实现。为激活企业活力,广东正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十百千万”计划,打造50家科技领军企业和100家“链主”企业引领、100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攻坚、10000家专精特新企业筑基的世界一流企业群。

“我们专注于核心技术,重点发力创新和研发,用‘专精特新’的技术优势助力工业制造转型升级。”广州鲁邦通物联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陶洋介绍,在全球工业无线通信网关及路由器领域,每20台工业网关就有1台由鲁邦通生产。

“广东正处于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跃升的关键时期,要从原来的追求规模性增长,转变为追求结构、质量、可持续发展这三方面的增长。”中制智库理事长新望认为,要把对大企业的崇拜,转变为对专业化、差异化的追求,先做专做精,再做大做强;处理好“大和小”的辩证关系,构建更加良好的产业生态。

向“优”勃发用心用情用力厚植产业发展沃土

走进占地8.3平方公里的河源国家高新区水经济产业园,机械轰鸣,激荡着不远处的一湖绿水。这里吸引了农夫山泉、华润怡宝、今麦郎等水经济产业龙头企业纷至沓来。“我们已经投产的产线在去年实现了6182万元的产值,今年上半年产值更是直接破亿,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计。”今麦郎饮品(河源)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晓良兴奋地说。

今年以来,一场以产业有序转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主动仗”,在南粤大地全面打响。位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以及江门、惠州、肇庆部分县(市)的15个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加快建设,“转”出高质量发展的新天地。

大平台已成为广东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主阵地和主引擎。广东高标准建设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大型产业集聚区和省产业园,打造一批“万亩千亿”园区载体。今年前三季度,全省15个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7个大型产业集聚区、96个省产业园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4%、5.7%、7.9%。

湛江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雷州经开区A区内,一座座新厂房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中。“我们的厂房由当地政府代建,为公司缩短了投资建设时间,项目一期预计年内可投产。”碧辉眼镜智造园董事长唐仲平感叹于当地政府的热情支持。

走进全省7大产业集聚区之一的肇庆产业集聚区,992平方公里的可连片、大规模土地上塔吊林立,机车轰鸣。据该集聚区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厂房、交通、水利等基建项目不断推进的基础上,肇庆正着力构建高效运营机制,推动用地审批、项目审批、施工许可等40项首批市级经济管理和行政管理事权落地。

以“硬功夫”优化营商“软环境”,一个个“主战场”上,广东不断推动资金、土地、用能、金融等要素向先进制造业集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向更高质量发展。

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2年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报告显示,广东省、深圳市连续三年被全国民营企业评为营商环境最佳口碑省份和最佳口碑城市,广州市被评为最佳口碑城市第三名。

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广东持续深化营商环境改革创新,通过实施“粤产粤优”亩均效益资源配置改革,推动资源要素分配大改革,对投向制造业的资金、土地、用能、金融等要素形成硬指标约束,以“一次不用跑”“一次性解决”为导向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自7月国家出台“民营经济31条”以来,广东各地更是迅速行动,用心用情用力厚植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沃土,让民营经济的生机与活力充分奔涌。近日,广东出台“降低制造业成本十条”,聚焦税费、用电、物流、融资和社保等成本提出十条具体举措,坚持降本减负与转型升级相结合,大力推动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

“广东每轮的营商环境改革都是围绕企业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进行关键突破,这能够让政府更好地服务企业,通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切切实实为企业松绑,激活企业投资主体活力。”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谢宝剑表示。

新型工业化,“广东造”当家。广东正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把建设制造强省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成绩单

“大产业”

形成“8372”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新一代电子信息、现代轻工纺织、先进材料、绿色石化、现代农业与食品、智能家电、软件与信息服务、汽车8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新能源、超高清视频显示、数字创意3个五千亿至万亿级产业集群

◆生物医药与健康、安全应急与环保、高端装备制造、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精密仪器设备、激光与增材制造、前沿新材料7个一千亿至五千亿级产业集群

◆智能机器人、区块链与量子信息2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大平台”前三季度

15个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8.4%

7个大型产业集聚区5.7%

96个省产业园7.9%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大项目”

◆深圳中芯国际、广州粤芯半导体、深汕比亚迪汽车、广汽因湃电池、湛江巴斯夫、惠州埃克森美孚、江门中创新航、肇庆宁德时代等一大批补链强链延链项目落地建设

“大企业”

◆10家制造业企业入选《财富》世界500强

◆华为、比亚迪、TCL、美的、大疆、广汽、中兴、格力、广药、广新控股、立讯精密等企业跻身全球制造一流行列

◆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大环境”

◆数字政府、要素市场化、营商环境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加快《广东省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条例》立法进程

◆“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推动资金、土地、用能、金融等要素向先进制造业集聚

一线案例

工业技改让中华老字号焕发绿色生机

AI替代“老师傅”

把关494道质量检测点

走进佛山市海天调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天味业”)的装瓶产线,“轰隆隆”的机器声中,一条条罐装生产线每小时出产5.2万瓶酱油,仅有四五个人作业……这家从300年前走来的“中华老字号”,如今已发展成国内调味品行业标杆企业,年产值超250亿元。

近年来,海天味业围绕降本增效、绿色发展等需求,以工业技改为抓手,加速转型升级——早在2003年就引进行业第一条全自动包装生产线,生产效率实现质的飞跃;2008年起开启数字化转型,年均投入超2亿元,自主研发制造多套技术领先的酿造设备及系统,支撑“数智化”技术落地,并不断向“绿色智造”转型。

菌种之于酱油,相当于芯片之于智能手机,是调味品企业的“卡脖子”技术,其质量好坏与制曲环节的发酵环境休戚相关。

在海天味业密闭的制曲车间,直径超20米的塔式圆盘体积庞大。“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塔式圆盘,所有设备参数都经过老师傅和数字化技术反复测试与比对,并被实时记录,我们会根据产出酱油的品质来不断优化数据,为发酵创造更适宜的环境。”海天味业相关负责人介绍,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菌种培育环境的优化提供了精准保障。

智能制造元素体现在生产线每个环节。该公司酿造设备负责人介绍,“从一颗黄豆到一瓶酱油,我们在筛选、制曲、酿晒、包装、运输等环节都实现了自动化,人基本接触不到。”以罐装环节为例,发酵后的酱油通过不锈钢管道输入全自动密闭洁净罐装车间进行灌装,再经过10余条快速包装生产线打包封装,生产效率是原来的数倍,“一滴酱油也不会外露”。

数智化进程不仅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也保证了产品品质。通过数字化的质量控制,海天味业将传统人工把关环节变为494道检测点,用大数据替代人工把关,确保酱油风味始终如一,并最大程度保障食品安全。

近年来,海天味业还在调味品包装上采取轻量化、绿色化策略,将部分玻璃瓶换成更为环保的PET瓶,其生产能耗远远低于玻璃瓶,而且材质轻、不易碎,可实现二次利用。据工作人员介绍,公司通过使用食品级PET瓶等轻量化措施,2022年减少超11万吨的玻璃用量,相当于节省了2200万立方米的天然气资源,减少碳排放约4.3万吨。

(记者:昌道励许宁宁;见习记者:曾良科)

(来源:南方日报)

21财经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