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宏观 > 正文

林伯强专栏丨煤电装机增长与中国低碳发展

2023-06-09 05: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林伯强(嘉庚创新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能源生产消费大国,中国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需要保障能源的稳定供应,以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中国拥有一个庞大的能源系统,并且这个系统以煤炭为主体。长期以来,煤炭都在中国的能源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国的电力以煤炭发电为主,其稳定持续、相对低价的供给为满足中国近几十年来快速增长的电力需求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为了实现“双碳”目标,中国在未来几十年内需要建设以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电力为主体的清洁能源系统,有序退出化石能源(煤炭)。但是,传统能源逐步退出需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由此,现阶段中国的低碳转型仍需要兼顾能源成本和能源安全,短中期内很难摆脱对于煤电的依赖,能源和电力消费结构依然会以煤炭为主。

实现碳中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能源与经济密切相关,由于目前清洁能源比例还很小,其增长无法满足能源需求增长,短期内出现煤电装机增长难以避免。一方面,中国电力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中国目前仍然以“生产型”的能源消费为主,工业部门是电力消费的主要用户。这种“生产型”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GDP和能源消费密切相关,经济发展仍然需要以大量的能源消耗作为基础。另一方面,由于现阶段的风电和光伏供给占比较低,相当一段时间内化石能源(煤电)依然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重要能源。所以,当经济继续发展时,新核准煤电装机的增长是为了避免电力紧缺。尽管如此也不能忽视一个事实:中国可再生能源增长仍在加速以满足低碳转型的目标。

短中期看,煤电除了满足能源电力需求,在中国碳中和进程还有积极的正面作用,例如保证电力系统稳定供给等。可以预见,未来中国煤电退出的基本形式不会是大规模的拆除“退役”,而是通过降低整体利用小时数为清洁能源腾出空间。由此,应该加强煤电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压舱石”作用,通过灵活性改造和发展碳捕获技术,使煤电向调峰电源、备用电源进行转变,实现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一方面,煤电厂灵活性改造是提升电力系统运行的灵活性综合成效的技术选择。但是,灵活性改造将会使得煤电利用小时数降低,并影响收益。目前煤电企业已经存在收益困难的问题,进行灵活性改造会增加煤电厂的财务负担,因此,政府应该考虑利用政策手段来降低灵活性改造成本。另一方面,碳捕集技术也将是煤电行业的重要出路之一。碳捕集技术目前面临多重挑战,比如成本过高、技术不够成熟等。因此,布局和支持碳捕集技术迫在眉睫。特别是我国煤电体量庞大,如果未来煤电要继续在电力供应中发挥作用,配合以风电光伏为主体的电力系统,势必要依赖碳捕集技术。此外,在煤电低碳绿色转型的过程中,也要积极推广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除了加大对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力度外,也要加大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比如,推广清洁高效的火电技术、加速推广燃煤电站烟气净化设备、提高电站烟气排放标准等。

总体来说,煤电一直是中国电力供应的基础电力。中国能源低碳转型需要基于能源禀赋以煤为主的现实国情,在新旧能源的动态转换和替代过程中,需要做到统筹规划、有序替代,并将能源保供放在重要位置,将煤炭的清洁低碳化利用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长期而言,煤电将逐渐退居次要地位,转成以可靠性和可控性为优势的辅助电源,参与调峰和作为备用电源以确保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电网的安全。在碳中和进程中,煤电需要进行改造、转型与合理规划,在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较小难以满足电力需求增量的情况下,满足电力需求的增长。同时,经过改造的煤电机组能够在风电、光伏大规模接入电网的过程中,作为电力系统的备份,进行调峰和保障稳定。因此,在碳中和进程中,煤电仍将是能源电力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确保电力供应安全不代表对煤电放松管理,政府需要对国内煤电进行详细的整体规划,严格控制新增煤电机组审批,将煤电低碳绿色转型作为主要政策目标。对于煤电产业的发展,应继续稳步推进落后产能的淘汰,关停技术水平差、难以统一管理、改造难度高、总体水平落后的小煤电机组,从而提高煤电产业整体效率。

煤电退出需要基于“先立后破”的原则,走一条具有国情特色的电力低碳转型之路。即使到2030年中国实现碳达峰时,煤电还将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大部分的电力。总之,关于煤电如何“退役”,关键是如何认识煤电保障电力供应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以及实现以较低成本支持低碳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