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两会前瞻|聚焦工业数字化转型瓶颈,民进广东省委会建言:强化产业链带动效应

2024-01-19 17:26:35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郑玮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郑玮广州报道

新年伊始,广东再次进入“两会时间”。1月22日至24日,广东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下称“省政协会议”)将在广州召开。

两会召开前夕,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获悉,今年民进广东省委会拟向省政协会议报送共30份提案,其中《以工业数字化升级为抓手,推动高质量发展,助力再造一个新广东》(下称“工业数字化提案”)《关于加大力度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助力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建议》(下称“新型工业化提案”)等多份提案聚焦制造业转型议题。

“广东是工业大省,截至2023年9月末已累计推动2.9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但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目前广东各地还存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积极性不高、中层次工业数字化人才缺口大等问题。”工业数字化提案执笔人、民进广东省委会经济专委会委员、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杨广仁教授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

针对广东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瓶颈,民进广东省委会多份提案从强化产业链带动效应的角度建言献策,建议广东进一步优化数字化产业链布局,增强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同时加大力度优化产业人才政策,针对产业发展需求完善多层次人才结构。

转型需强化产业链带动效应

作为工业大省,广东全省工业规模约占全国1/8,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其中15个规模居全国第一。在广东产业从“量大”走向“质优”的过程中,数字化成为关键工具。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末,广东全省已推动2.9万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带动超75万家企业上云用云。

然而,与全省6.7万家规上工业企业总量、780万户企业总量相比,广东产业数字化转型仍有长路要走。

其中,工业数字化提案表示,调研显示年营收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的数字化改革意愿强烈,年营收5000万至10亿元的腰部企业对数字化改造投入较为犹豫,会反复考虑投入产出比,而中小企业受现金流紧张、路径依赖等问题影响,存在数字化转型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工业数字化提案指出,受企业规模、转型模式等因素影响,大中小型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政策需求存在差异,但目前对企支持政策覆盖面较为宽泛,常是就技术改造的具体项目进行事后补贴,针对性和时效性均不强。

对此,工业数字化提案建议,要针对龙头企业、腰部企业、中小企业因企施策,进一步优化数字化产业链布局。具体措施包括,对企业的产业链进行梳理,明确各个环节的优劣势以及数字化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产业链协同合作,通过建立工业数据共享平台,推动企业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流,增强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同时,推动数字化技术应用和创新,实施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

杨广仁教授表示,推动企业融入行业数字链,通过产业链协同带动中小企业开展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是推动区域工业整体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路径,能够促进解决产业链上下游不同环节割裂、彼此孤立带来的转型动力不足、行业发展效率难以提升等问题。

此外,新型工业化提案也建议,为激发以专精特新企业为代表的中小企业发展潜能,可搭建专精特新企业对接高层次产业链平台,推动专精特新企业与央企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遴选一批科技创新水平具有国际竞争力并在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专精特新企业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

加速填补工业数字化人才缺口

值得注意的是,除建议进一步深化数字化产业链协同创新外,多份提案还提及当前广东存在的产业人才缺口问题。

工业数字化提案表示,目前人才政策更重视吸引高层次人才,但根据制造业企业人才金字塔结构特征,中间人才和普通技工的需求数量更大,其中中层次工业数字化人才缺口最为庞大。新型工业化提案也指出,当前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存在人才支撑不足的问题,缺乏专门人才政策,普惠性不强。

“中层次人才在产业人才金字塔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要推动企业顶层战略、核心成果在产业一线落地,对产品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也直接影响到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杨广仁教授表示。

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数据显示,目前广东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1934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657万人,占比34%。但相比于广东全省超7000万就业人口,技能人才结构与产业升级需求之间的缺口仍然存在。

对此,工业数字化提案建议,广东应加大力度培养和引进工业数字化人才。在人才引进方面,应根据不同企业需求,针对性引进富有数字化转型远见和掌握核心技术、具备决策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高层次人才,技能、专业、经验丰富的多样化中层次人才,以及掌握数字化工具和技能的基层人才。

此外,中层次工业数字化人才缺口问题也与产业人才、技能人才发展路径相对狭窄有关。对此,工业数字化提案建议,企业可通过开展在职培训,实施激励政策,提升在职员工的数字化技能,同时政府可探索制定并完善系列人才扶持政策、评价体系,尤其重视满足中层次人才需求和待遇,搭建人才交流平台,鼓励企业建立工业数字化人才联盟。

聚焦“专精特新”企业的人才需求,新型工业化提案建议,可探索出台“专精特新”企业人才培育专项政策,在梳理和优化现有人才奖励政策的基础上,对“专精特新”企业人才培育精准施策,解决“专精特新”企业人才技术成果奖励、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能力评定等问题。